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9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9篇
林业   69篇
农学   48篇
基础科学   34篇
  25篇
综合类   444篇
农作物   50篇
水产渔业   25篇
畜牧兽医   142篇
园艺   32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861.
根据2014~2016年春夏季浙江沿岸海域拖网调查捕获的剑尖枪乌贼,结合提升回归树方法(Boosted Regression Tree, BRT)确定不同的环境权重,并利用算术平均法(AMM)和几何平均法(GMM)构建基于多因子的栖息地适应性指数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春季剑尖枪乌贼栖息海域海表层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海表层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 SSS)、表层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a, Chla)和表层溶解氧浓度(dissolved oxygen, DO)的适宜范围分别为22~24℃、34~36psu、0.5~1.5mg/m3和8~10mg/L;而夏季对应的环境因子适宜范围分别为23~24℃、31~34psu、0.5~1.5mg/m3和7~11mg/L,季节差异较小;提升回归树分析结果表明,SST为环境因子中最重要的因子,其次分别为DO、Chla和SSS。从剑尖枪乌贼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的时空分布来看,春季HSI相对较低,且主要出现在偏南部海域(27°~29°N);夏季的HSI相对较高,且在北部海域也发现较高的HSI值(30°~31°N);两种算法相比而言,GMM方法有着更低的赤池信息准则值(AIC),因此更为适宜浙江沿岸剑尖枪乌贼的栖息地研究。浙江沿岸的剑尖枪乌贼最适栖息地的分布与海洋环境的变化以及海流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62.
根据2016年4~6月于南海北部采集的中国枪乌贼(Uroteuthis chinensis)样本,采用梯度森林法筛选影响个体生长的关键环境因子,并通过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建立耳石日增量与关键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环境因子对个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本研究中的中国枪乌贼孵化于2015年10月~2016年1月,孵化高峰期为11~12月;SST(Sea Surface Temperature)、Temp_25(Temperature of 25m)和SSS(Sea Surface Salinity)是影响枪乌贼产卵群体(11~12月)的关键环境变量。SST在23~28℃范围内变化时,耳石日增量宽度随随着SST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当Temp_25在23~28℃范围内变化时,耳石日增量宽度随着Temp_25的增加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当SSS在33.2~33.8‰范围内时,耳石日增量随着SSS的增加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根据结果可以推断,水温和饵料丰度对中国枪乌贼的生长影响显著。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枪乌贼耳石日增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其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63.
鲁泉  方舟  李楠  陈新军 《水产学报》2023,47(6):069303-069303
为了建立捕捞渔获量预测模型,实验利用2000—2016年印度洋渔获量数据,采用灰色系统理论方法,分析了影响其总渔获量的主要渔获类别,建立多种GM模型(Grey model)并进行比较,同时利用2017年与2018年的数据进行验证,得到的最优GM模型用来预测2019—2025年印度洋总捕捞渔获量。结果显示,影响印度洋总渔获量的主要类别有底层鱼类、甲壳类、中上层鱼类、其他海洋鱼类和头足类,其灰色关联度均在0.70以上,经过筛选得到的最优预测模型为GM (1, 5)和GM (1, 6),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83%和1.90%,灰色关联度均在0.9以上。2017年和2018年预测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3.78%和3.42%。2019—2020、2021—2025年印度洋总渔获量预测值分别为1 186万~1 290万t、1 227万~1 324万t,其主要渔获量增加可能来自中上层鱼类、头足类以及底层鱼类等。研究表明,2021—2025年印度洋总渔获量的增长幅度有限,总增长量在80万t以内,基本处于充分开发阶段,建议未来应严格控制渔业发展规模,确保印度洋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864.
86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蓬勃发展,做好风景园林设计显得更加重要,当前,社会发展中以人文本是最基本的原则,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融入人性化理念是行业乃至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城市景观规划需求及城市发展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配置景观资源,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需求作为核心目标,创建优质、健康的生活环境。但就当前情况分析,风景园林建设阶段存在诸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合理运用人性化设计理念尤为关键,有利于提升风景园林工程综合效益,对城市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基于此,探讨了以上方面,以期为更多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66.
为了选择适宜巨型艾美耳球虫(Eimeria maxima)培养的细胞系,本试验首先用DEAE-52纤维素纯化E.maxima第3代裂殖子,然后将其与不同传代细胞系叙利亚幼地鼠肾(BHK)细胞、鸡胚成纤维(DF-1)细胞、猪肾(PK-15)细胞、非洲绿猴肾(Vero)细胞分别在37℃和41℃培养,每隔15 min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比较裂殖子入侵4种细胞所需时长;将裂殖子与4种细胞培养12 h,利用H.E.染色方法比较裂殖子入侵4种细胞的活力;通过比较裂殖子接种时长和接种剂量的试验筛选裂殖子入侵DF-1细胞的最佳培养条件。结果显示,在41℃培养温度下裂殖子入侵所需时长更短;在37℃和41℃培养温度下,裂殖子对DF-1细胞的入侵率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细胞(P<0.05),裂殖子在与4种细胞培养期间均发育为裂殖体并释放出裂殖子,但未发育成卵囊;裂殖子接种DF-1细胞6 h后入侵率极显著高于4 h(P<0.01),接种10 h入侵率最高,但与8 h无显著性差异(P>0.05);当细胞数∶裂殖子数为1∶2.5时入侵率极显著增加(P<0.01);在BHK、DF-1...  相似文献   
867.
【目的】解析玉米ZmGly2基因在不同组织器官和不同胁迫处理的表达差异,寻找ZmGly2在干旱、高温胁迫应答中的作用,为培育抗旱、耐高温的玉米新品种提供基因资源。【方法】利用DNAMAN8.0、ProtParam tool、MEGA 7.0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ZmGly2蛋白的结构、理化性质和亲缘关系进行分析;利用qRT-PCR方法分析ZmGly2的表达差异。【结果】ZmGly2编码蛋白含有311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34.4 KD,等电点为7.66。该蛋白不是跨膜蛋白,其空间结构含有Fe2+、Zn2+两个金属结合位点。Fe2+的结合位点在His252、His142、Asp141和Asp241处,Zn2+的结合位点在His137、His139、His195和Asp214处。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ZmGly2与南荻MlGly2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7.11%,说明两者亲缘关系最近。经qRT-PCR分析,ZmGly2在叶片中的表达量最高,而在根和茎中表达量相对较低,且ZmGly2在叶片中的表达受高温和干旱的强烈诱导。【结论】ZmGly2编码蛋白是一种金属酶,参与干旱和高温的胁迫应答。  相似文献   
868.
以生物质炭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大田培养试验,研究了有机酸对不同地力土壤无机磷形态组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培养过程中,有机酸对生物质炭土壤无机磷形态的转化具有一定影响,有效地促进了低、中、高地力土壤中Al-P、O-P和Ca10-P的释放。土壤中磷素均以Ca10-P存在;活性磷分别占无机磷总量的28.37%、31.51%、37.45%;加入外源磷后,低、中、高地力土壤中Al-P分别增加了1.08倍、1.09倍、1.16倍,活性磷分别占无机磷总量的29.33%、32.71%、39.90%。  相似文献   
869.
植物合成生物学为解决农作物育种及品质改良等重要农业问题带来新机遇。为了使相关科研和管理人员及时了解植物合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把握领域科技前沿、有效开展科研合作、优化研究布局,从文献计量角度分析合成生物学的发展态势。基于Web of Science 核心集检索到2000—2020年研究文献97 551篇。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植物合成生物学领域论文呈现稳定增长趋势,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数量及总被引频次位居前列。通过对高被引文献以及文献主题聚类分析可知,重要作用元件如转录因子的调控机制、标准化的遗传元件如启动子、功能基因的挖掘和鉴定、植物天然产物合成与代谢通路的解析、基因编辑技术/多组学分析技术等关键技术是本领域的重要主题内容,将持续推动本领域的创新发展。此外,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合成生物学的资助及研究布局,针对当前我国在植物合成生物学领域的资助现状提出展望,加强国家顶层设计,加大植物合成生物领域的资助。  相似文献   
8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