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7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38篇
林业   55篇
农学   39篇
基础科学   34篇
  89篇
综合类   315篇
农作物   29篇
水产渔业   14篇
畜牧兽医   120篇
园艺   87篇
植物保护   3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01.
簇生朝天椒、小麦、西瓜间作套种轻简高效栽培技术主要通过先进的农机和农艺措施,从选种、育苗、种植、施肥、浇水、施药等各个环节制订标准化生产方案,实现朝天椒、小麦、西瓜精准种植。该模式在河南许昌鄢陵、漯河临颍、周口西华等地区已有初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02.
803.
804.
为了明确噻虫嗪在菜薹上使用后的残留行为,在6个省市开展了噻虫嗪在菜薹上的最终残留试验,在其中2个省份开展了消解动态试验。样品采用固相萃取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添加水平在0.01~1.0 mg/kg下,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菜薹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9%~102%和93%~100%,相对标准偏差为5.8%~8.5%和4.0%~9.5%,定量限(LOQ)为0.01 mg/kg。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山东和安徽两地噻虫嗪在菜薹上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8 d和1.2 d;6个省市的最终残留试验结果显示,用药量56.25~84.375g a.i./hm2,施药2~3次,药后10 d,收获的菜薹中噻虫嗪的残留量为2,最多施药2次,推荐安全间隔期为7 d。  相似文献   
805.
为构建稳定表达猪δ冠状病毒(PDCoV)S1蛋白的CHO细胞系,利用电转染技术将重组质粒pCGS3-S1转染至CHO细胞,通过有限稀释法筛选稳定表达重组S1蛋白的单克隆细胞系。利用阴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方法对重组S1蛋白进行纯化,采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重组S1蛋白活性。将纯化的重组S1蛋白免疫BALB/c小鼠,通过间接ELISA、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及病毒中和试验对重组S1蛋白免疫原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稳定表达PDCoV S1蛋白的CHO细胞系成功建立,并获得了纯度高于90%、产量为28.5 mg/L的重组S1蛋白;且重组S1蛋白与PDCoV阳性血清反应性良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中和效价为1∶128。综上,成功建立了稳定表达PDCoV S1蛋白的CHO细胞系,且纯化获得的重组S1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806.
为探讨适合于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的有效生物措施,以典型喀斯特流域——打邦河为研究区,以SWAT模型模拟为基本研究手段,以打邦河流域黄果树水文站、高车水文站连续多年实测水文数据作为基础率定资料,设置6种石漠化治理措施情景,分别模拟各治理措施的产流特征,从产流特征探讨不同措施的生态效益。结果表明:(1)率定期(2008—2013年)黄果树水文站R2=0.86,NSE=0.77,高车水文站R2=0.76,NSE=0.63;验证期(2014—2018年)黄果树水文站R2=0.79,NSE=0.57,高车水文站R2=0.75,NSE=0.54,均符合模型的评价标准,表明SWAT模型在打邦河流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2)坡度15°以上有林地、经济林和牧草地较坡耕地蓄水截流效果较好。坡度15°~25°,以及25°以上,蓄水截流效果均表现为经济林>牧草地>有林地;(3)经济林+牧草地措施一方面可以有效缓解打邦河流域工程性缺水的问题,另一方面基于潜在的经济效益,优化调整当地坡耕地种植结构,可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结果可为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生态恢复和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参考,对促进喀斯特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07.
秸秆带状覆盖对旱地冬小麦土壤温度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小麦秸秆带状覆盖栽培的效果,以冬小麦兰天26号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秸秆带状覆盖3行(SC1)、秸秆带状覆盖4行(SC2)、全膜覆土穴播(PC)和无覆盖露地(CK)下旱地冬小麦土壤温度及产量。结果表明,秸秆带状覆盖可显著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穗数、穗粒数和产量较CK分别增加13.4%~20.2%、26.7%~33.3%和41.3%~69.1%,但秸秆带状覆盖与PC间产量差异不显著。秸秆带状覆盖显著降低了全生育期0~25cm土壤平均温度,土温较CK低1.4~2.0℃;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和土层的加深,秸秆带状覆盖表现出增温和降温的"双重效应",SC1在返青期5cm土层和拔节期5和10cm土层增温,SC2在越冬期5和10cm土层及拔节期5cm土层增温,其余各时期各土层秸秆带状覆盖均表现出降温效应,且总体上降温效应大于增温效应;秸秆带状覆盖较PC和CK减小全生育期土壤日变化幅度;SC1、SC2的全生育期有效积温较CK分别减少86.6和69.8℃,使得秸秆带状覆盖下冬小麦较CK晚熟15d。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综合考虑,秸秆带状覆盖较全膜覆土穴播在西北旱作区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808.
鲁南地区小麦生产中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严重制约当地小麦生产安全。本文作者介绍了2014-2022年鲁南地区小麦生育期间干旱、冻害、倒春寒、大风倒伏、干热风等灾害性天气发生情况,并结合良种选择、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控、化控防倒、科学镇压、适期机械收获等方面,提出科学应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09.
2020年以来全国各个高校积极开展线上教学。如何做好线上教学且达到与线下教学同质同效是每个教学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以"烟草仪器分析"为例,从线上授课前中后3个方面阐述线上教学设计的整个过程。从该课程实践中得出,授课前要选好平台,授课中要做好思政教育和师生互动,授课后要做到有效监督。以上线上教学方法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今后将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视频制作模式2个方面持续改进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10.
分析了喷施不同浓度的纳米硒对黑豆生长量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黑豆纳米硒喷施适宜浓度为1.6~2.4 g/667m~2,喷施纳米硒显著增加黑豆地上部分生长量及产量,黑豆喷施纳米硒后达到富硒标准,可提前7~9 d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