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05篇
农学   96篇
基础科学   1篇
  15篇
综合类   95篇
农作物   66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基于种植制度利用MODIS数据提取冬小麦种植面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及早获取冬小麦种植面积,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该文基于山东省种植制度,将山东省冬小麦划分为“机播冬小麦—玉米”和“人工撒播冬小麦—水稻”两种类型,利用MODIS影像数据,分析冬小麦播种后、越冬期前冬小麦、大蒜、温室蔬菜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值特征,结合9月中旬前茬作物NDVI特征建立当年机播冬小麦提取条件;鉴于稻茬麦播种后、越冬前的光谱特征与温室蔬菜光谱特征极为相似,则在水稻种植区利用拔节期冬小麦生物量迅速增长的特点提取上一年稻茬麦种植面积,由于“人工撒播冬小麦—水稻”这种耕作模式在山东特定地区较为固定,因此将上一年稻茬麦面积作为当年稻茬麦种植面积;合并两种类型冬小麦面积,用284组定位点数据对提取结果进行检验,精度达到了94.01%,结果表明:于越冬期前提取冬小麦种植面积是可行的,提取时间较利用拔节期NDVI值方法提前4个月。  相似文献   
82.
20062~008年在四川省广汉市开展了保护性耕作措施下水稻氮肥调控试验,设置不同秸秆还田量(0、6000、12000 kg/hm2)、施氮量水平(0、1502、10 kg/hm2)以及氮素分配比例(6∶2∶2、6∶3∶1、8∶2)。结果表明,和施N 150 kg/hm2相比,N 210 kg/hm2处理水稻分蘖力、干物质积累量、开花期的植株个体和群体质量均有升高,花后茎鞘贮藏物质的输出及光合物质积累量增加,子粒产量提高7.3%。在施N 150 kg/hm2水平和基肥∶蘖肥∶穗肥=6∶2∶2分配比例下,与旋耕无麦秸还田处理相比,免耕秸秆还田与否对水稻茎蘖消长、干物质积累及子粒产量影响较小,但花后绿叶功能期延长,光合产物积累在产量形成中所占比例增加。在施N 210 kg/hm2水平和基肥∶蘖肥∶穗肥=6∶3∶1分配比例下,免耕还田麦秸量从6000 kg/hm2增加至12000 kg/hm2,水稻分蘖力明显增强,干物质积累量增大,开花期个体和群体质量提高,单位面积穗数和穗实粒数增多,产量增加4.1%;将氮肥分配比例由6∶3∶1变为8∶2,即增加基肥用量,减少中后期的氮素供应会导致分蘖高峰后分蘖大量死亡,有效穗数降低,穗粒数减少,产量下降。以上结果说明,氮素的充分供应是保护性耕作水稻获得高产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适当提高麦秸还田量、增加中后期氮素供应,能提高氮素利用率及分蘖成穗率和结实率,利于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83.
天然彩色棉纤维色素提取及光谱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白色棉、绿色棉、棕色棉成熟纤维为材料,选用氯仿、乙酸乙酯、乙酸乙酯-乙醇(1:1)、乙醇、蒸馏水等5种不同的中性溶剂,分别对经石油醚脱脂后的不同颜色纤维中色素进行提取。结果表明,绿色棉纤维色素乙酸乙酯-乙醇(1:1)提取效果最好,棕色棉纤维色素蒸馏水提取效果最好;绿色棉纤维色素乙酸乙酯-乙醇(1:1)提取液有3个吸收峰,由弱到强分别在252 nm、300 nm和328 nm,其色素随相对浓度减小,光吸收值相应变小,300 nm和328 nm处吸收峰的光吸收值与浓度的变化有明显的线性关系;棕色棉纤维色素蒸馏水提取液在237 nm处有1个吸收峰,其色素随相对浓度的减小,光吸收值也相应变小,但吸收峰迅速向紫外短波长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84.
作物病害机器视觉诊断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据统计,由病害引起的作物产量损失平均在12%以上,病害不仅直接影响产量,而且也严重降低农产品的品质。通过快速诊断识别作物病害而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提高作物病害的诊断水平是保证有效防治病害的重要组成部分。机器视觉技术的发展为作物病害诊断和识别提供了快捷、低廉、无损检测的可能手段。本文综述了面向多种作物病害机器视觉诊断研究的进展,归纳了作物病害机器视觉诊断的识别模式,分析了诊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85.
新疆春玉米超高产栽培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地处欧亚大欧腹地,光照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雨量稀少、灌溉农业,非常适合玉米生长,是公认的我国玉米产量潜力最大的地区。1990年由农业部组织专家实地测产鉴定,兵团农五师87团33.53hm^2地膜覆盖栽培玉米单产达15465.45kg/hm^2、农七师131团73.545hm^2露地玉米单产达15975kg/hm^2,创造了我国舂玉米大面积高产记录。  相似文献   
86.
利用光谱-盐分指数监测棉田土壤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棉田土壤盐分的光谱反演研究,为土壤盐渍化遥感动态监测提供可能。利用ASD地物光谱仪测定新疆兵团第六师共青团农场盐渍化棉田土壤光谱,结合土壤化学参数分析确定反映棉田土壤盐渍化程度的敏感波段,构建最佳盐分指数对棉田土壤盐分进行监测。结果表明,随盐渍化程度(0.084~1.659 g·kg-1)的加重,土壤光谱反射率呈上升趋势,在近红外区(1350~1850 nm)差异尤为显著,该波段范围光谱反射率与土壤盐分呈极显著相关(r=0.880**),且对土壤盐分响应敏感,为识别盐渍化土壤的敏感波段;选择盐渍化光谱敏感波段建立了盐分指数SI1,BI,SI2,NDSI,SI3监测棉田土壤盐渍化的模型,其中SI1和BI的RMSE分别为0.151和0.149、RE为7.5%和6.3%,预测能力强,可推荐为棉田土壤盐分监测的最佳模型。  相似文献   
87.
我国玉米产量变化及增产因素分析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对1949~2006年玉米产量变化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多年来,我国玉米单产提高了4270.5kg/hm2,增幅为380.1%,年均增加101.85kg/hm2;总产由1175万t提高到14548.5万t,增加了12.4倍,其中单产增加的贡献占82.1%,种植面积扩大的贡献为17.9%,总产量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单产的增加。在总结分析不同年代玉米单产提高的主要因素、技术特征和增产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玉米生产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88.
基于冠层光谱角算法的小麦氮素营养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选择3个小麦品种,在不同氮素水平下,在测定小麦冠层反射光谱和叶片氮素含量基础上,提出小麦冠层光谱角算法,分析小麦冠层光谱角与氮素营养水平的定量关系。结果发现:对选择的3个小麦品种,光谱角均随氮素施用量增加而增大,光谱角预测叶片氮素的最佳模型为y=0.3999x0.3989,其决定系数R2为0.6870,其预测的RE、RMSE和R2分别为1.63%、0.1609、0.7515。利用光谱角算法可以监测小麦冠层氮素营养的差异。  相似文献   
89.
张丽丽  王璞  李少昆  景希强  刘旭  杨海龙  付俊 《玉米科学》2015,23(1):139-142,148
通过不同品种、不同密度配置研究春玉米生育进程、物质生产水平以及产量构成,分析不同玉米品种在辽东南地区产量及生长特性,探讨提高产量的关键限制因素。结果表明,丹玉405等稀植大穗型晚熟品种在30 000株/hm2时产量最高;郑单958、农华101等紧凑中熟、中晚熟品种在45 000~60 000株/hm2时产量最高。随密度增加,各品种千粒重下降,穗粒数降低,倒伏率和空秆率随密度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90.
以6个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白鹤、吉单101、中单2号、掖单13、郑单958和先玉335为材料,比较了不同玉米品种在不同密度下(37500、52500、67500、82500株/hm2)的抗倒性能。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间的倒伏率表现出很大差异,近现代品种显著低于早期品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所有玉米品种倒伏率和穗高系数逐渐增加,茎秆穿刺强度和压碎强度逐渐降低。但不同品种间抗倒性能指标的差异远大于种植密度的处理。研究显示,虽然种植密度的提高会对抗倒性能有一定的影响,但品种本身的抗倒特性才是提高抗倒伏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