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27篇
  1篇
综合类   15篇
农作物   63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为了明确重要植物病原真菌黑白轮枝菌基因组中的徽卫星(SSR)分布情况,利用软件SciRoKo从已测序的VaMsl02菌株基因组(32.8 Mb)中,成功搜索得到4224个SSR.结果显示,三碱基重复徽卫星的数量最多,为1481个,占SSR总数的35.1%;其次是二碱基、六碱基、四碱基和五碱基;单碱基重复的微卫星数量最少,为308个,仅占总数的7.3%.不同重复单元的徽卫星在黑白轮枝菌基因组中的分布是非随机的,具有明显的偏好性.单碱基、二碱基、四碱基和五碱基偏爱出现于非编码区,尤其是基因间区.三碱基和六碱基重复微卫星较为集中分布在外显子区,并且重复次数变化丰富,推断黑白轮枝菌编码区的SSR可能会通过调节自身的重复次数来适应新环境.  相似文献   
82.
为明确棉花内生真菌CEF-373菌株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效及其作用机理,利用圆盘滤膜法和平板对扣培养法测定菌株CEF-373对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测定其对棉花黄萎病的温室和田间防效,并通过活性氧含量及防御基因表达情况来分析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菌株CEF-373的挥发性代谢产物和非挥发性代谢产物对大丽轮枝菌菌丝的生长均有显著抑制作用,抑制率最高分别可达37.75%和100.00%。用1×107CFU/mL的菌株CEF-373分生孢子悬浮液灌根后,对棉花黄萎病的温室防效可达71.12%,用质量比为3%的菌株CEF-373固体菌剂拌土栽培后,对棉花黄萎病的温室防效可达62.74%,防治作用显著。菌株CEF-373的发酵液滴灌和微生物肥料处理40 d后,对棉花黄萎病的田间防效达到最大,分别为36.23%和27.71%,而在后期有所降低。菌株CEF-373可以诱导棉花叶片中细胞活性氧的爆发;且菌株CEF-373成功激活了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几丁质酶和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0的表达,对大丽轮枝菌的侵染具有抵御作用。表明棉花内生真菌CEF-373菌株通过抑制大丽轮枝菌生长以及诱导寄主系统抗病性来有效防治棉花黄萎病,具有较好的生物防治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3.
北方棉区黄萎病新症状─早期落叶型朱荷琴,宋晓轩,郭金城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安阳455112贾改花河南汤阴县农业局45615019世纪70年代,美国和苏联的学者先后报道了棉花黄萎病菌的两个致病类型,即强致病力落叶型菌系T—1型和弱致病力非落叶型菌系SS...  相似文献   
84.
大丽轮枝菌可侵染660多中植物,由其引致的黄萎病具有危害性大、难于防治等特点。微菌核是大丽轮枝菌在土壤中的主要存活结构和初侵染源,研究其在土壤中的分布特征及抽样技术,对于准确预测黄萎病的发生为害状况具有重要意义。土壤微菌核调查结果表明,在0~20cm土壤中,微菌核主要呈聚集或均匀分布,随密度而变化。建立的理论抽样数模型为:n=1.467 9(t/D)2 m-1.260 4。利用得到的棉田土壤大丽轮枝菌微菌核调查的序贯抽样模型计算,最多只需抽取35个样点。对各等距机械抽样方法比较后,认为实际中用双对角线取样比较合适,取样数量因土壤中微菌核的密度而异。  相似文献   
85.
【目的】棉花黄萎病(Verticillium wilt)是世界性难以防治的病害,筛选有效的生防微生物资源成为解决棉花黄萎病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旨在分离一株高效拮抗细菌,并明确其防治机理,为生物防治棉花黄萎病提供技术支持。【方法】用葡甘聚糖作为碳源筛选一株能够降解β-1,4糖苷键的棉花内生细菌YUPP-10,通过平板对峙培养、平板对扣培养和悬滴法等测定YUPP-10对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用YUPP-10无菌滤液培养大丽轮枝菌微菌核,检测其对微菌核萌发的影响;利用基质接种法进行盆栽试验探究其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通过胚根、叶片接种病原菌,木质化和活性氧爆发研究YUPP-10诱导抗病能力;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检测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成功获取一株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YUPP-10,其整体代谢产物在7 d时对大丽轮枝菌的抑菌带宽为0.73 cm,挥发性代谢产物在10 d时对大丽轮枝菌菌落的抑制率为77.03%;YUPP-10无菌培养液对大丽轮枝菌孢子和菌核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17.22%—71.25%和10.69%—26.62%,且抑制率与无菌滤液的浓度呈正相关。在用YUPP-10玉米蛭石培养物拌土处理的盆栽试验中,其对棉花黄萎病的最高防效达到80.60%。诱导抗性试验发现YUPP-10诱导了胚根和叶片抗大丽轮枝菌的侵染,诱导了细胞木质化和活性氧的爆发。qRT-PCR检测结果显示YUPP-10成功激活了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几丁质酶(CHI)和病程相关基因(PR10)的表达,对大丽轮枝菌在棉花体内的扩散和生长起到了抑制作用。【结论】YUPP-10通过直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同时诱导植物防御反应来抵抗病原菌的侵染和扩展,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6.
棉花黄萎病菌安阳菌系致病类型变异研究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以国内外有代表性的菌系为对照,3 个不同棉种的4 个品种为鉴别寄主研究了棉花黄萎病菌安阳菌系致病类型的变异。结果表明,安阳菌系的致病力类型有明显变异,其AVS菌株的致病力明显强于强致病力类型的陕西泾阳菌系和我国江苏落叶型菌系VD- 8,且略高于美国强致病力落叶型菌系T- 9,属强致病力类型;病原菌室内培养性状也有变异,AVS菌株是近年出现的新类型,其在病株中分离比例呈上升趋势,AVH菌株在病株中的分离比例则呈下降趋势;黄萎病的田间症状有不同类型,早期落叶型为近年出现的新类型,具有发病早、重、快、损失重等特点;早期落叶型棉花黄萎病的致病菌与AVS菌株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7.
不同棉酚旋光体对棉铃虫和枯萎病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不同浓度的棉酚旋光体加入到人工饲料中,饲喂3龄棉铃虫(HelicovtrpaarmigeraHübner)至化蛹及羽化,发现不同棉酚旋光体对棉铃虫的生长发育均有影响,其程度为右旋(+)棉酚>左旋(-)棉酚,说明(+)棉酚比(-)棉酚对棉铃虫有更强的毒性。将两种棉酚旋光体加入枯萎病菌(FusariumvasinfectumATK.)培养基中,发现两种棉酚旋光体对枯萎病菌的发育均有抑制作用,并且(-)棉酚的抑制作用大于(+)棉酚。  相似文献   
88.
转Bt基因抗虫棉黄萎病发生规律探讨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1996~1997年系统调查了转Bt基因抗虫棉在平作棉田和麦套棉田黄萎病发生消长情况,结果表明,转Bt基因抗虫棉黄萎病发生规律与对照中棉所12存在较大差异。转Bt基因抗虫棉与对照品种相比,黄萎病发生前期,病株率低于对照品种,扩展缓慢,发病后期,扩展速度加快,病指超过对照品种,且全年隐症期短,在麦套棉田的发病高峰比对照品种推迟10d以上。从气象因子与病指和病株率的相关分析,温度与空气相对湿度对转Bt基因抗虫棉黄萎病指和病株率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均大于对照品种,且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对转Bt基因抗虫棉黄萎病指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大于对其病株率的相关系数,日照时数与转Bt基因抗虫棉黄萎病指和病株率的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9.
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90年代参试品种抗病性评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黄河区试、长江抗病区试、麦套棉区试和夏棉区试三轮试验的60个品种的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抗枯萎病性水平较高,而抗黄萎病性和兼抗性水平较低。90年代以来参试品种的抗病性发展趋势为抗枯萎病性在达到较高水平后趋于稳定;抗黄萎病性和兼抗性为上升趋势。不同熟性品种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表现为早熟棉品种的抗枯、黄萎病性和兼抗性均优于中熟棉品种。来自黄河流域棉区参试品种的抗病性明显优于来自长江流域棉区的参试品种。  相似文献   
90.
棉花生长后期剖秆调查黄萎病方法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萎病菌侵染棉花后会造成植株维管束颜色加深、变黑。因此,除在棉花黄萎病发生期,通过对罹病棉株叶部出现的病害症状进行调查外,剖杆调查维管束是否变黑以及变黑的程度,也是鉴别棉花黄萎病及病害调查的一种有效手段,这种调查方法在以往的抗病鉴定、抗病育种、病害综合防治等研究中被广泛应用。我们在工作中发现,后期剖秆调查结果与黄萎病发生期外部症状调查的结果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