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3篇
农学   31篇
  13篇
综合类   55篇
农作物   3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乙酰丁香酮(AS)对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提高糯玉米遗传转化率,本试验以菜农糯38的茎尖和幼胚愈伤组织为受体材料,比较悬浮培养基的pH,乙酰丁香酮添加方式及浓度对糯玉米遗传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悬浮培养基pH为5.2,在伤口处滴加2μl浓度为150 μmol/L的AS能显著提高糯玉米茎尖转化的效率.玉米愈伤转化中,在侵染液中添加5 mg/L的AS能显著提高抗性愈伤率.  相似文献   
82.
本文研究了利用免疫化学方法鉴别小麦胚乳贮藏蛋白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1Dx5 1Dy10的可能性。结果表明:1Dx5 1Dy10和1Dx2 1Dy12亚基与单克隆抗体的反应不同,利用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可以鉴别小麦胚乳贮藏蛋白中是否含有1Dx5 1Dy10亚基,鉴别的准确度受抗体种类、抗体浓度及包被蛋白浓度的影响;HMW-GS在F_1籽粒中表现为倾母遗传。免疫化学测定法具有快速、简单、准确、所需样品少等特点,可用于育种早代的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83.
1991年北京农业大学研制的3个化杀杂种:2410/0015,2410/837,2515/837及其相应亲本,用以分析杂种纯度。化学杂交剂为 Sc2053,喷药浓度为0.6kg/hm~2,喷药时期为雌雄蕊分化期,外观特征为穗长1cm 左右。每个杂种取96粒种子进行电泳分析,分两次进行。  相似文献   
84.
本文就新型化学杂交剂BAU-2对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经BAU-2处理后,在灌浆过程中输送到籽粒的物质浓度变小,干物质积累减慢,从而导致籽粒干物积累减少,粒重降低,而籽体积受影响较小。(2)BAU-2药剂浓度对籽粒灌浆有影响,表现为浓度越高,影响越大。(3)不同品种受影响程度不同,在两个供试品种中农大015对药剂较2410敏感。  相似文献   
85.
甜糯玉米鲜食商品化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取"3414"试验设计,以甜糯玉米万糯1号为试材,研究了氮肥、钾肥、密度3因素对甜糯玉米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鲜穗粗和鲜穗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随着钾肥施用量增加,商品穗长和鲜穗产量增加,鲜穗粗则先增后降;当密度增加时,鲜穗产量增加,但商品穗长和鲜穗粗降低;密度是影响甜糯玉米鲜食商品性的主要风险因素;参试3因素分别与鲜穗粗、商品穗长和鲜穗产量存在显著的函数关系;以标准商品穗长17 cm为目标穗长,通过数学模型模拟分析,获得了万糯1号鲜食商品化最优栽培措施组合,即施用N(130.3±14.3)kg·hm-2,施用K2O(74.4±6.8)kg·hm-2,种植玉米(52 759±1 017)株·hm-2。  相似文献   
86.
为了明确一氧化氮(NO)和过氧化氢(H2O2)与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抗性的关系,及作为信号分子调控玉米抵御弯孢菌感染过程中的生理机制。以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具有不同抗性的3个玉米种质478、齐319、农大108为试材,外源施用硝普钠(SNP)、2-4,4,5,5-苯-四甲基咪唑-1-氧-3-氧化物(c PTIO)、过氧化氢(H2O2)、抗坏血酸(As A),和接种玉米弯孢病菌,比较植株病情指数、NO和H2O2含量及寄主防御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外施一定浓度的NO供体硝普钠(SNP)和H2O2均可减缓玉米弯孢叶斑病菌侵染进程,降低感病率和平均病情指数,并且能够不同程度地提高植株防御酶活性,尤其抗性弱的玉米种质478植株内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β-1,3-葡聚糖酶(Glu)的活性,诱发了玉米过敏性坏死反应;接种玉米弯孢菌后3个玉米种质叶片中NO和H2O2含量均有猝发现象,而NO和H2O2的清除剂c PTIO和As A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玉米植株感病率和病情指数。NO和H2O2是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抗病的重要信号分子,可提高POD、CAT、SOD、PAL和Glu病程相关蛋白活性,进而增强玉米对弯孢菌的抗性。  相似文献   
87.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功能的体外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SDS-PAGE方法回收纯化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1Ax1、1Dx5、1Dy10、1Bx7、1By8和1By9,然后利用微量配粉方法将单个亚基分别添加到对照“京411”面粉中,经过揉混仪分析单个亚基对揉面特性的影响,进而确定各个亚基的功能特性。根据揉面时间、稳定时间等参数的变化,6个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对面粉品质的影响表现为1Dy10 > 1Ax1 > 1Dx5 > 1By8 > 1Bx7 > 1By9。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揉混仪进行体外配粉检测是快速鉴定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功能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8.
本文采用光密度法对花生受网斑病菌侵染后,寄主体内相关防御酶系活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目的是进一步认识PAL(苯丙氨酸解氨酶)、PPO(多酚氧化酶)和POD(过氧化物酶)等酶与花生网斑病抗性的关系及特性。结果表明,接种网斑病菌后花生体内的防御酶活性普遍升高,本试验研究测定酶系在24~72h内均有最大值出现。但抗病品种一般比感病品种防御酶活性升高快,到达活性高峰早。  相似文献   
89.
为了分析普通小麦醇溶蛋白和黑麦醇溶蛋白的异同,运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4个普通小麦品种和4个黑麦品种的醇溶蛋白进行了比较分析.在酸性电泳分析方法中,4个普通小麦品种共分离出16条迁移率不同的谱带,而4个黑麦品种共分离出10条谱带,每个品种在α、β、γ、ω四个区的分布频率也不相同.从谱带出现的频率和染色的深浅可明显看出普通小麦的醇溶蛋白含量远远大于黑麦品种.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中,普通小麦分离出12~18个组分,黑麦品种分离出6~12个组分;普通小麦不同类型的醇溶蛋白出峰时间比较紧凑,而黑麦的出峰时间差异较大.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能很好地分离醇溶蛋白,且其更快速、简便、所需样品量少.  相似文献   
90.
【目的】通过基因型与表型数据关联分析,检测出与玉米茎秆抗推力相关的SNP位点,发掘出控制茎秆抗推力的候选基因。【方法】以292份玉米自交系组成的自然群体为材料,2015年和2016年在菏泽、枣庄、青州、胶州等地进行茎秆抗推力的测定,并且对株高、穗位高、雄穗长和雄穗柄长进行测定。另一方面,对材料进行取样并提取DNA,由美国先锋良种有限公司利用Maize SNP50基因芯片进行基因分型,该芯片包括55 12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标记,去除杂合率大于10%、缺失率大于20%和最小等位基因频率低于0.05的标记,剩余25 331个SNP,运用farm CPU结合基因型对茎秆抗推力表型数据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检测出与茎秆抗推力显著相关SNP位点,根据SNP所处的物理位置,对标记所在的区间进行定位,从而获得相对应的候选基因。运用SPSS statistics 20.0数据分析软件对株高、穗位高、雄穗长和雄穗柄长进行相关性分析,确定茎秆抗推力与4个性状的相关性。【结果】共检测出16个与茎秆抗推力显著相关的SNP(P0.0001),分别位于染色体框3.06、5.02、4.08、6.04、8.03和9.03。在多个环境中检测到的SNP位点位于相同的染色体框,例如,位于染色体框8.03中的PZE_108026930、SYN19532、PZE_108048987和PZE_108050769,在2015年枣庄和2016年枣庄分别被检测到。位于染色体框3.06的PZE_103111295和PZE_103125327,在2015年青州和2016年枣庄分别被检测到。共获得GRMZM2G504401、GRMZM2G062974、GRMZM2G053767、GRMZM2G348551和GRMZM2G024260 5个候选基因,分别编码几丁质酶A、b ZIP转录因子超家族的蛋白、核糖体40S亚基S4类蛋白X1、可溶性淀粉合成酶2-3、腺嘌呤核苷酸水解酶超家族蛋白。此外,发现茎秆抗推力与株高、穗位高、雄穗长和雄穗柄长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但是在各个环境中相关关系不稳定,环境可能具有一定的影响。【结论】GRMZM2G062974参与植物在逆境下的表达调控,响应多种非生物胁迫。GRMZM2G348551参与糖代谢途径,调控支链淀粉的合成,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GRMZM2G504401在植物中表达受到生物或者非生物胁迫的诱导,从而发挥作用。倒伏会受到自身或多种胁迫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