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93篇
  免费   1242篇
  国内免费   2050篇
林业   1572篇
农学   4523篇
基础科学   1397篇
  1022篇
综合类   19501篇
农作物   4183篇
水产渔业   639篇
畜牧兽医   4526篇
园艺   3478篇
植物保护   344篇
  2024年   264篇
  2023年   1040篇
  2022年   1138篇
  2021年   1155篇
  2020年   1125篇
  2019年   1342篇
  2018年   765篇
  2017年   1160篇
  2016年   1275篇
  2015年   1370篇
  2014年   1826篇
  2013年   1737篇
  2012年   2259篇
  2011年   2058篇
  2010年   2084篇
  2009年   2087篇
  2008年   1979篇
  2007年   1687篇
  2006年   1645篇
  2005年   1660篇
  2004年   1709篇
  2003年   1784篇
  2002年   1197篇
  2001年   1058篇
  2000年   752篇
  1999年   587篇
  1998年   590篇
  1997年   543篇
  1996年   486篇
  1995年   472篇
  1994年   455篇
  1993年   289篇
  1992年   318篇
  1991年   320篇
  1990年   303篇
  1989年   298篇
  1988年   92篇
  1987年   61篇
  1986年   37篇
  1985年   51篇
  1984年   29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3篇
  1965年   6篇
  1957年   4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81.
采用盆栽试验,分别设置1、3、5、7 cm播深,对34个高粱品种在不同播深下的出苗率、幼苗形态和幼苗干物质量进行分析,筛选耐深播性鉴定指标,综合评价高粱品种的耐深播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深度的加大,出苗率、苗长、根长、根数和苗重均呈下降趋势,3、5、7 cm与1 cm播深上述指标测定值的比值分别为0.84~0.60、0.96~0.75、0.83~0.53、0.88~0.64和0.95~0.85;中胚轴长、根重和根冠比呈上升趋势,3、5、7 cm与1 cm播深上述指标测定值的比值为1.52~3.30、1.10~1.25和1.17~1.50;胚芽鞘长在播深间差异不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7.647%,相对根冠比、相对根长、相对中胚轴长和相对出苗率载荷量最大,将其作为高粱耐深播性筛选的主要指标并计算隶属函数值。根据隶属函数值对高粱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4个高粱品种可聚为3类,晋粱白2号等11个品种为耐深播品种,红青壳等14个品种为中等耐深播品种,吉品609等9个品种为深播敏感品种。品种间耐深播性差异明显,杂交种较常规种耐深播性强。  相似文献   
82.
李翠  王海容  田娅  黄鑫  刘先辉 《湖北植保》2020,(3):28-29,35
以"春秋王"大白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3种锌肥配比对大冶市大白菜生长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不施锌肥处理,施用锌肥能够提高大白菜株高、茎粗、产量;施锌肥能提高经济效益,白菜毛收入增加8 400~27 799元/hm~2,增收效果明显;施用0.4%与0.3%的硫酸锌肥试验组无明显差异,在施用量达到7.5kg/hm~2后,生长性状和产量均不再明显提高,过量施用锌肥对大白菜生长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3.
[目的]明确新不育系配合力及遗传参数,为其优势组合选配提供依据.[方法]选用5个新选三系不育系和10个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组配50个杂交组合,分析株高、有效穗数、穗长、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等8个农艺性状配合力,并估算其遗传参数.[结果]株高、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单株产量等5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下同),说明这些性状的遗传主要受加性基因控制,穗长、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等3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差异水平,说明这些性状的遗传受加性和非加性基因共同控制.118A的株高、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等5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高,134A的穗长和每穗实粒数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高,141A的每穗总粒数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高,不同不育系对其配制的F1代性状表型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单株产量特殊配合力效应值较高的组合是118A×SR498、141A×蜀恢527和134A×华占,均在0.0060以上.不育系在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和单株产量等4个性状的基因型方差明显高于恢复系,其对F1代的该性状表现起主要作用.[结论]118A、134A和914A是较理想的不育系材料,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118A×SR498、141A×蜀恢527和134A×华占为苗头组合,可参加预试.  相似文献   
84.
旨在阐明多花黄精种实形态性状在种源水平上的遗传变异规律,为多花黄精优良种源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以栽植在同质栽培园的18个多花黄精种源为材料,比较了不同种源多花黄精浆果、种子的纵径、横径、侧径等形态性状,以及单果重和种子千粒重等性状的差异。多花黄精种实形态性状及其单果鲜重和种子千粒重在不同种源间均存在着极显著差异;多花黄精浆果形态性状两两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种子形态性状两两之间也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但绝大多数浆果形态性状与种子形态性状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多花黄精种实形态性状在种源水平上不存在明显的地理变异模式;多花黄精种子形态性状在种源水平上的广义遗传力达到强度遗传范围,能比较稳定地遗传。可以考虑利用种子千粒重这一指标作为多花黄精优良种源选择的间接指标。  相似文献   
85.
86.
浅谈陆地棉杂种二代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是提高棉花产量主要途径之一。研究表明,一些陆地棉F2仍具有明显的产量杂种优势,种子成本低廉的F2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陆地棉F2杂种优势遗传基础、优势表现以及目前生产上出现的问题,并从育种层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7.
水稻作为重要粮食作物,其重要农艺性状的功能基因组研究是植物生物学研究的热点。植物基因型、表型和环境三者构成了遗传学研究的铁三角。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基因型的研究更加简单快速。然而表型研究严重滞后于基因型研究。目前传统的表型信息的获取存在所需劳动量巨大、成本高,所获取表型数据受人工主观因素影响大等诸多难题。高通量表型组学可无损、高通量、精准获取表型信息,对解决以上难题具有关键作用。本文对表型组学在水稻中的研究应用情况进行整理,为今后水稻基因组学和表型组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现代研究手段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8.
为探究影响北方冬油菜农艺性状的气象因子,以新疆自治区阿勒泰、乌鲁木齐和喀什为研究试点,选择陇油6号、陇油7号、陇油8号、天油2号、天油4号、天油7号共6个抗寒性不同的白菜型冬油菜品种为研究材料,采用适定性分析法和相关性分析法,研究气象因子对冬油菜的株高、主花序角果数、单株角果数、角粒数等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纬度降低越冬率增加,农艺性状变劣,其中千粒重、株高和角粒数变异系数较小,分别为5.86%、6.23%和12.63%,单株角果数的变异系数较大,为28.25%;参试品种间,强抗寒品种陇油6号和陇油7号的农艺性状变异系数较小,弱抗寒品种天油2号等变异系数较大;农艺性状与越冬率显著正相关(P<0.05),角粒数与各种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P<0.05);积雪天数、年降雨量和最大积雪厚度对农艺性状具有正效应,累积贡献率达到0.877,最冷月最低气温、地面极端低温、负积温和年均气温对农艺性状具有负效应,累积贡献率达到-0.871。因此,在北方寒区,选择强抗寒冬油菜品种有利于保持农艺性状稳定,获得较好产量与效益。  相似文献   
89.
本文选用沟鲶、湘沅鲫、团头鲂进行网箱养殖经济性状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通过近15个月网箱养殖,湘沅鲫、团头鲂具有良好的抗病性能,成活率较高,分别达到了98.0%、84.4%,而沟鲶的生长速度、饲料系数、成本、利润、利润率明显优于湘沅鲫、团头鲂,其饲料系数、成本、净增饲料成本、利润、利润率分别达1.86、7.32元/kg、4.68元/kg、4.68元/kg/kg、63.9%。  相似文献   
90.
为了探索荆州市荆州区小麦适宜播量,完善区域小麦绿色高效生产技术,于2018—2019年在荆州区马山镇双垱村以鄂麦580和郑麦9023为材料,进行了5个播量的梯度试验。结果表明,鄂麦580和郑麦9023适宜的播量分别为300 kg/hm~2和225 kg/hm~2;在适当密植的条件下,要注意赤霉病的防控以及配套抗倒伏农艺措施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