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1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60篇
林业   243篇
农学   84篇
基础科学   75篇
  138篇
综合类   735篇
农作物   63篇
水产渔业   153篇
畜牧兽医   429篇
园艺   116篇
植物保护   2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67篇
  1989年   48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4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9篇
  1978年   2篇
  1974年   3篇
  1964年   3篇
  1962年   3篇
  196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食物安全管理问题的国内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研究人员对发达国家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对中国食物安全管理部门职能研究、对食物安全利益相关者分析研究以及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对食物安全管理进行研究四个方面,对国内食物安全管理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2.
该文采用室内纯培养的方法,对油松枯枝病病原菌不同的培养基、温度、碳源、pH值进行培养试验,结果显示:PDA培养基最适合病原菌的生长,其次是燕麦片琼脂培养基(OA)、松针煎汁琼脂培养基(PA)和玉米粉琼脂培养基(CA),在玉米粉琼脂培养基(CA)上几乎不能生长;病原菌对蔗糖碳源利用较好,其次为葡萄糖、D-果糖和乳糖,对麦芽糖的利用最差;菌落在pH5.0~10.0均能生长,在pH5.0~7.0时生长较好,为最适生长范围,pH6.0菌丝生长速度最快;病原菌在10~30℃均能形成可见菌落,20~25℃生长较好,其中25℃为最适生长温度,大于35℃时不能生长。  相似文献   
83.
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植被覆盖变化与径流输沙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河龙区间)是黄河主要的多沙粗沙区,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此。为揭示近10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河龙区间植被覆盖恢复过程及其对河龙区间径流输沙的影响,该文基于GIMMS和SPOT VGT两种遥感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1981—2007年河龙区间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与径流输沙的关系。研究发现:①1981—2003年河龙区间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整体呈上升趋势,位于其西北部地势平坦的沙地草滩区植被NDVI上升趋势显著,而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山地森林区的植被NDVI呈下降趋势。②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1999—2007年河龙区间植被NDVI在降水偏低的背景下,仍表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植被覆盖恢复同势强劲。植被NDVI上升最显著区域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即窟野河、秃尾河、无定河中下游以及延河中下游地区。从前后两个时期对比看,后期NDVI较前期提高10%以上和20%以上的区域分别占总面积的72.5%和36.4%。③1950—2007年河龙区间产流量、产沙量呈减少趋势,尤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减少趋势非常明显。与1950—1969年相比,1980—2007年产流量和产沙量分别减少了34.8×10.8 m3和6.4×10.8 t,占前期的49.4% 和64.9%。④河龙区间植被NDVI与产流量、产沙量存在正相关关系,但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这种同步波动关系发生扭转,表现为植被NDVI上升,产流量、产沙量下降。虽然降水偏少是河龙区间产流、产沙下降的重要原因,但植被恢复可能加剧了该趋势。   相似文献   
84.
天津设施种植业现状、问题与发展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设施种植业是通过采用现代农业工程技术,为植物生长提供适宜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束缚,它具有高投入、高产量、高效益等特点,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试图分析天津市设施种植业(以设施蔬菜为主)的现状及问题,提出天津设施种植业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85.
设施种植业是通过采用现代农业工程技术,为植物生长提供适宜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束缚,它具有高投入、高产量、高效益等特点,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试图分析天津市设施种植业(以设施蔬菜为主)的现状及问题,提出天津设施种植业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86.
贵州特有植物厚壳红瘤果茶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起垄搭建塑料薄膜小拱棚,上部搭建遮阴网能获取厚壳红瘤果茶较好的扦插效果,对比试验表明:不同扦插基质比较,黄心土+珍珠岩、黄心土扦插效果较好而河沙较差,扦插成活率分别为83%、78%和63%;不同枝条年龄扦插效果差异显著,1、2、3年生枝条扦插成活率分别为76%、64%、0%.不同α萘乙酸浓度处理扦插成活率分别为67%、69%、70%、65%,方差分析表明,几种浓度和浸泡时间对扦插的成活率和发叶量都没有显著影响,但通过α萘乙酸浸泡可以促进生根量.  相似文献   
87.
为探索适宜贵定县的水稻栽插密度,以准两优1102为试验材料,开展了6个不同密度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生育期与栽插密度无关,有效穗数以3300穴/667m2最多,单产变化依次为13300穴/667m2>12000穴/667m2>11000穴/667m2>14000穴/667m2>15000穴/667m2>10000穴/667m2,13300穴/667m2与12000穴/667m2无明显差异,适宜栽培密度为12000~13300穴/667m2。  相似文献   
88.
为监测较大区域内甘蔗产量及含糖量的时间、空间变化情况,了解地区、环境及土壤成分与甘蔗含糖量的关系,为甘蔗栽培提供指导,以日本琉球群岛南大东岛甘蔗栽培区为对象,用NIR方法测定甘蔗含糖量及其他成分含量,采用GIS技术建立地块位置、甘蔗产量、含糖量及P、K含量和土壤K含量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建立3个栽培年度甘蔗含糖量、单产与甘蔗汁P、K含量的空间分布图,发现甘蔗含糖量与降水量及种植区水环境密切相关。对甘蔗含糖量及P、K含量和土壤K含量的相关分析表明,甘蔗含糖量与甘蔗汁P含量呈正相关,而与甘蔗汁和土壤K含量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9.
北京山区河岸植被的水土保持效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野外简易径流小区的放水冲刷试验,研究北京山区河岸带不同植被类型水土保持效果差异。试验设计4,6,8L/min 3种上方来水流量以及6种植被类型小区坡面,冲刷历时31min,试验过程收集径流泥沙样,分析不同径流小区的产流产沙特征。结果表明:(1)各植被类型小区平均总产流产沙量(43.29L/m~2,0.71kg/m~2)均显著小于裸坡下平均总产流产沙量(65.86L/m~2,3.21kg/m~2)(p0.05)。植被具有明显的减流减沙效益,且减沙效益(78.66%)大于减流效益(36.16%);(2)不同植被类型间减流减沙效果不同,随着放水流量的上升,坡面产流速率、产沙速率不断上升,其中以狗牙根小区平均产流速率(6.16L/min)、平均产沙速率(55.50g/min)最小,水土保持效益较好;(3)不同植被类型小区稳定入渗速率差异显著(p0.05),均大于裸坡条件下的稳定入渗速率(42mm/h),其中以狗牙根小区坡面的径流稳定入渗速率最大(129.0mm/h)。综上所述,植被具有明显的蓄水保土效益,且不同的植被类型间减流减沙效果差异显著。研究结果为北京山区河岸带进行生态环境安全建设以及生态修复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并且为河岸边坡的植被修复物种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0.
利益分配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重要问题。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激发农业科研人员持续创新的动力源泉,是保障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顺畅的重要手段。文章基于天津市公益一类农业科研单位的调研,分析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分配制度供给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如缺少可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内容覆盖不广泛、主体不全面、利益反补机制缺失等,并借鉴国内外经验,提出了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从法律上明确利益分配内容、明确利益分配主体及主体责任和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反补机制等对策建议,旨在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