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7篇
林业   2篇
农学   89篇
基础科学   2篇
  32篇
综合类   101篇
农作物   52篇
园艺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71.
淮北地区水稻高产机械栽植方式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杂交粳稻"甬优2640"、"甬优1640"和常规粳稻"连粳7号"、"徐稻3号"为试验材料,于2011年和2012年研究了钵苗机插、毯苗机插和直播3种机械栽植方式的秧苗素质、生育进程、光合物质生产、温光利用、产量组成及品质。结果表明,移栽时钵苗机插方式秧苗素质各项指标显著高于毯苗机插方式。与钵苗机插稻相比,毯苗机插稻、直播稻各生育时期均推迟,全生育期分别缩短8~10 d和20~22 d,全生育期和不同生育阶段的积温、光照时数以及生育中后期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显著降低。钵苗机插方式水稻产量最高,毯苗机插方式次之,直播方式最低,各栽植方式间差异显著;相同栽植方式下杂交粳稻产量显著高于常规粳稻。钵苗机插稻单位面积穗数较少,但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显著提高,最终籽粒产量显著增加;杂交粳稻钵苗机插方式产量分别比毯苗机插、直播方式显著提高10.2%和23.4%,常规粳稻分别显著提高5.6%和19.3%;直播水稻的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均处于较低水平。钵苗机插方式水稻籽粒品质较好。在淮北地区钵苗机插稻生育期提前,成熟早,提高了温光资源利用率,比毯苗机插和直播方式具有显著的增产优势,可作为优先选择的水稻机械化栽插方式。  相似文献   
72.
高产氮高效型粳稻品种的叶片光合及衰老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6个具代表性的低产氮低效型、高产氮中效型和高产氮高效型粳稻品种,在各自最适氮素水平下,研究了叶片光合、衰老特性的差异及其与氮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高产类型群体叶面积指数(LAI)、高效叶面积率及有效叶面积率、剑叶叶绿素含量(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以及剑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高于低产类型品种,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低产类型。高产品种间比较,随着氮效率提升,生育前中期(够苗、拔节、齐穗期)群体叶面积指数下降,成熟期上升;灌浆前期(齐穗后0 d~10 d)剑叶净光合速率并未明显变化,灌浆中后期(齐穗后20 d~40 d)显著增高,主要原因如下:叶绿素分解少,保证了叶片对CO2的高同化能力;SOD活性高,保证了植株更强的抗氧化能力,MDA含量少,膜脂破坏程度低。说明抽穗前合理控制无效及低效叶面积生长以适当减小群体叶面积规模,抽穗后有效延缓植株衰老,以保证叶片持续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是促进水稻高产品种进一步提升氮效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3.
【目的】比较研究3种类型钵苗不同摆栽密度下的水稻氮素吸收利用与转运特征。【方法】以超级稻品种武运粳24和南粳44为供试材料,采用新型3连孔、2连孔塑盘育秧,以常规单孔塑盘育秧为对照,并分别设置5种不同栽插密度,研究各处理氮素吸收利用与转运特征的差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3种类型钵苗摆栽不同基本苗之间,抽穗期和成熟期氮素吸收量、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吸收利用率以及偏生产力随移栽基本苗增加均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不同类型钵苗之间,抽穗期和成熟期氮素吸收量、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吸收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表现为:在较低基本苗条件下(36×104—54×104•hm-2),单孔>2连孔>3连孔;在中等基本苗条件下(72×104•hm-2),2连孔>单孔>3连孔;在较高基本苗条件下(90×104—108×104•hm-2),2连孔、3连孔>单孔。3种类型钵苗摆栽最高产量条件下,抽穗期和成熟期氮素吸收量、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吸收利用率以及偏生产力均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3个最高产量处理的相关分析表明:水稻产量与成熟期叶片、地上部分吸氮量,拔节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地上部分阶段吸氮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结论】在适宜或较高移栽密度条件下,与单孔相比,2、3连孔稀植摆栽尤其是2连孔摆栽水稻在生育中、后期氮素积累量较多,氮素利用效率较高,是氮高效的省工高产栽培新途径。  相似文献   
74.
采用大田试验,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代表性的50个早熟晚粳品种为材料,研究7个氮肥水平(0、150.0、187.5、225.0、262.5、300.0、337.5 kg hm-2纯氮)下水稻氮和磷积累量、吸收速率、利用效率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在0~337.5 kg hm-2纯氮范围内,随着氮肥水平的增加,早熟晚粳的植株含氮率和氮积累量在拔节、抽穗和成熟期均显著增加;植株含磷率和磷积累量在拔节和抽穗期显著增加,成熟期呈先增后减变化。(2)播种至拔节阶段氮和磷吸收速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差异极显著;拔节至抽穗阶段氮和磷吸收速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抽穗至成熟阶段的氮和磷吸收速率规律不明显。(3)在0~337.5 kg hm-2纯氮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磷素籽粒生产效率均显著降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基因型之间的差异减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和磷收获指数都呈现抛物线关系,在施氮量为262.0 kg hm-2纯氮时出现最大值。(4)早熟晚粳对氮和磷的吸收利用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但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这种效应减弱。水稻在播种至拔节、拔节至抽穗和抽穗至成熟3个生育阶段的氮和磷吸收速率都呈二次曲线关系(r=0.892**,r=0.736**,r=0.512**)。(5)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吸氮量和吸磷量以及播种至拔节期和拔节至成熟期的吸氮速率和吸磷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增施氮肥有利于水稻氮和磷吸收利用的提高,但氮肥过高时氮和磷吸收利用不再增加,甚至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75.
南方粳型超级稻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及其形成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田机插条件下,以南方稻区5个粳型超级稻(南粳44、宁粳1号、宁粳3号、扬粳4038、武粳15)为材料,同生育期常规粳稻武运粳7号为对照,在其他栽培措施统一在最佳技术指标前提下,设置7个氮肥水平(0、150.0、187.5、225.0、262.5、300.0和337.5kg.hm-2),从中得出各品种在这7个氮肥水平下出现的最高生产力,并将其定义为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对5个超级稻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及其构成、群体生长发育动态、株型以及倒伏性状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超级稻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为10.51(10.30~10.68)t.hm-2,极显著高于对照(9.77~9.82t.hm-2),增产幅度达5.2%~8.7%。与对照相比,超级稻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群体穗数多,穗型大,群体颖花量高(42442.11~44873.23×104.hm-2),结实率和千粒重与之相当;群体茎蘖机插后早发快长,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苗数略高于预期穗数,有效分蘖临界叶龄到拔节期茎蘖增长平缓,高峰苗出现在拔节期,数量适中,为预期穗数的1.4~1.5倍,此后群体平缓下降,至抽穗期基本稳定,最终成穗率高(66.9%~70.4%);其群体叶面积动态与茎蘖动态基本一致,最大叶面积指数出现在孕穗期,为7.72~7.97,此后平缓下降,成熟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3.30~3.74);干物重积累方面,移栽到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较对照高,有效分蘖临界叶龄到拔节期较对照低,拔节后积累速度较快,至抽穗期为10.80~11.08t.hm-2,抽穗到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6.78~7.22t.hm-2,成熟期总干物重17.58~18.29t.hm-2,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根冠比和根系干重均高于对照,随着生育期的推移,超级稻优势更为明显,生育后期根系活力强(抽穗到蜡熟期平均伤流量3.53~3.74g.m-2.h-1)。超级稻群体形成特征:高秧苗素质促进低位分蘖发生,精确群体起点稳定提高穗数;生育中期干物质积累高,叶面积大,株型直挺,有效叶面积率和高效叶面积率高,源库流畅;生育后期茎鞘输出大,2次增重高,根群强健,支撑着高光效灌浆结实层的安全充实。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平下,超级稻穗多粒大,群体颖花量大,需氮量大,产量潜力高;生育中后期光合生产能力强,充实量大;群体株型改善,抗倒支撑强,适宜用作机插。  相似文献   
76.
机插杂交粳稻超高产形成群体特征   总被引:30,自引:7,他引:23  
在研究不同机插水稻群体产量及其结构、群体茎蘖动态、叶面积动态与组成、光合势、干物质积累、群体生长速率等差异的基础上,初步阐明机插杂交粳稻超高产形成的群体特征:1)以足量的穗数与较大的穗型协调产出足够的群体总颖花量(50000万/hm2以上),并保持正常的结实率与千粒质量(结实率85%以上,千粒质量27g左右)。2)在合理的茎蘖动态(群体于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左右够苗,高峰苗适宜,一般为预期穗数的1.3倍)与叶面积指数(LAI)动态(孕穗期LAI达7.8~8.0,抽穗后LAI下降平缓,成熟期仍能保持3.0左右。)基础上提高成穗率(75%以上)与有效叶面积、高效叶面积比例(抽穗期有效叶面积率达95%,高效叶面积率达75%以上),以保证实现不同生育阶段目标生产力。3)以合理增加拔节-抽穗期物质生产与积累(群体生长速率22.5g/(m-2.d),干物质积累量9000kg/hm2以上,占总干物质量的45%左右)为重点,有效增强抽穗-成熟期群体物质生产与积累(群体生长速率13.5g/(m-2.d)左右,干物质积累量8000kg/hm2以上,占总干物质量的40%左右),以提高最终生物学产量(20400kg/hm2以上)。机插杂交粳稻生产过程中遵循以上规律可获得超高产。  相似文献   
77.
两优培九不同栽培方式吸氮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两系法亚种杂交组合两优培九进行大苗移栽、中苗移栽、小苗移栽与乳苗移栽试验,初步研究了群体的吸氮特性。结果表明:(1)四种方式植株含氮率一生均呈逐渐下降趋势,移栽苗龄越小,下降越明显。其中拔节至抽穗期含氮下降最剧;(2)移栽苗龄减小,一生总吸氮量减少,生物、经济产量均呈逐渐下降趋势;(3)不同苗龄处理前期的吸氮越少,四种方式之间的差异不大,中后期是吸氮量差异形成的主要时期,苗龄越小者吸氮量越少;(  相似文献   
78.
钵苗机插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旨在阐明钵苗机插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特征。【方法】于2013–2014年在扬州大学兴化试验基地选用大穗型品种甬优2640和甬优8号,中穗型品种武运粳24号和宁粳3号,小穗型品种淮稻5号和淮稻10号为试验材料,以毯苗机插为对照,研究钵苗机插水稻氮素积累、转运与利用特性。【结果】不同穗型品种的钵苗机插较毯苗机插在水稻分蘖中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含氮率和吸氮量较高。在移栽至分蘖中期、拔节至抽穗期和抽穗至成熟期阶段,不同穗型品种钵苗机插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吸收速率较毯苗机插高。与毯苗机插相比,不同穗型品种的钵苗机插水稻叶片的氮素输出量、氮素表观转运率和氮素转运贡献率显著提高,而茎鞘的氮素表观转运率和氮素转运贡献率较低。对氮素利用率而言,不同穗型品种的钵苗机插较毯苗机插氮肥偏生产力显著提高,氮素收获指数增加,其中大穗型品种差异显著。【结论】钵苗机插较毯苗机插生育中、后期氮素吸收能力强,后期叶片氮素转运量大、贡献率高,植株总氮素积累量和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9.
加强农业标准化教育培养新时期农业标准化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农业为对象,运用“统一、简化、协调、选优”的原则,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把种植业、养殖业包括农林牧渔在内的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纳入标准化生产和标准化管理的轨道,实现农业生产的科学化、系统化、指标化、规范化,使科技成果快速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达到高产、高效、优质地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80.
水稻品种生境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依据水稻品种生境敏感性 ,将水稻品种分为生境敏感型品种、生境弱感型品种和生境钝感型品种。运用于评价水稻品种对生境反应敏感性的基本方法 ,评价了供试品种的生境敏感性 ,结果是 :(1)籼粳杂交稻生境敏感性大于粳稻品种 ;(2 )不同粳型品种对生境敏感性的表现是中熟晚粳 >早熟晚粳 >晚熟中粳 >中熟中粳 ;(3)在相同粳型的品种中 ,其生境敏感性表现也有较明显差别。文中还就偏迟熟水稻品种北移种植的原则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