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73篇
林业   1篇
农学   49篇
基础科学   4篇
  20篇
综合类   89篇
农作物   73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71.
为了探讨增加冬小麦穗粒数的途径,以当前主推品种矮抗58、豫农949和20世纪80年代推广品种百泉41、郑引1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年代小麦品种在小花发育动态模式与结实性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年代主推品种小花的分化动态均符合二次曲线模式,小花的退化、败育动态模式均符合一次方程模式,但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在方程参数上有明显差异.当前主推的冬、春性小麦品种的小花分化速率、退化速率均显著快于早期推广品种,但可孕花败育速率低于早期品种.从成熟期考种结果来看,当前主推品种的小穗结实率、可孕小花结实率高于早期品种,而小花结实率则低于早期品种.  相似文献   
72.
以大面积推广的多穗型品种矮抗58为供试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宽幅带播(幅宽8 cm)种植模式下不同带间距7 cm(KF7)、12 cm(KF12)和17 cm(KF17)对冬小麦冠层光截获、冠层温度、湿度、水分利用效率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条播相比,宽幅带播群体光截获量、相对湿度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高,而冠层温度较低,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69%~13.72%,穗数增加13.82%~17.33%,产量提高3.12%~15.39%。宽幅带播下带间距增大,冠层光截获量以及湿度降低,而冠层温度则升高;宽幅带播随带间距增加,成穗数减少。在本试验条件下,KF12处理的小麦冠层结构合理,光能截获充分,冠层微环境适宜,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产量因素最为协调。  相似文献   
73.
水、氮磷肥及其互作对小麦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豫西半干旱区不同水、肥条件对小麦淀粉品质的调控效应,于2009—2010年度和2010—2011年度在河南省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洛旱2号"小麦为材料,采用防雨棚池栽种植方式,研究了不同灌水量、施氮量和施磷量及其互作对小麦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施磷量对小麦淀粉糊化特性均有显著影响(P≤0.05或P≤0.01);随施氮量的增加,淀粉各黏度参数呈增大趋势,施氮量为105 kg.hm 2时达最大值,之后增加施氮量各黏度参数又有所下降;黏度参数在施磷量为168 kg.hm 2时达最大值。在豫西半干旱生态条件下,灌水量对淀粉黏度参数影响不显著,但存在灌水量×施氮量的显著互作效应(P≤0.05或P≤0.01)。从不同水肥处理组合看,淀粉糊化特性以处理组合N105P168W217.5[施氮量105 kg(N).hm 2、施磷量168kg(P2O5).hm 2和全生育期灌水量217.5 mm]最优。相关分析表明,淀粉黏度参数与籽粒产量在2009—2010年度呈显著正相关,而在2010—2011年度相关不显著,说明产量与淀粉品质间存在着协同提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4.
灌水与施磷对小麦氮素积累运转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小麦产量形成过程中灌水与施磷的作用,以黄淮南部高产麦田主导小麦品种百农207和豫麦49-198为供试材料,在大田多年定位试验条件下,研究了灌水与施磷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磷(P0)相比,施磷条件(P1,150 kg·hm~(-2))下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提高,其中百农207和豫麦49-198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132.9%和105.9%,花后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分别增加65.3%和51.2%,籽粒产量分别提高76.9%和51.8%,水分利用效率提高55.1%和29.2%。灌水有利于小麦花后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及籽粒氮素积累,提高籽粒产量。与不灌水(W0)相比, W1(拔节水)和W2(拔节水+开花水)条件下百农207花后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分别增加14.1%和17.7%,籽粒产量分别提高15.3%和28.8%;豫麦49-198氮素转运量分别增加40.1%和58.9%,籽粒产量分别提高22.8%和16.8%。水、磷对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互作效应。百农207和豫麦49-198籽粒产量分别以W2P1和W1P1处理最高,较W0P0处理分别提高116.3%和69.1%。综合考虑,施用磷肥150 kg·hm~(-2)结合灌水1~2次既能实现小麦高产,又能维持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5.
为明确不同水分条件下氮源类型对小麦籽粒淀粉含量及其特性的影响,以郑麦366(强筋)和百农207(中筋)两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分别在全生育期不灌水和灌拔节期+抽穗期2水条件下,研究了4种氮源(硝酸钙、硝酸铵钙、尿素和氯化铵)对小麦籽粒淀粉含量及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灌2水条件下,小麦籽粒总淀粉含量、淀粉糊化特性及小淀粉粒占比均高于不灌水处理。灌水和氮源类型对淀粉含量、糊化特性及淀粉粒度分布有交互作用。在不灌水条件下,施用尿素籽粒淀粉含量和支链淀粉含量较高。在灌2水条件下,百农207以硝酸钙处理的淀粉峰值粘度、小淀粉粒表面积和体积占比最高;而郑麦366淀粉峰值粘度和小淀粉粒数量则分别以施用硝酸钙和硝酸铵钙最高。郑麦366在两种水分条件下均以施用硝酸铵钙淀粉失水率最低。品种对水分和氮肥类型的响应存在差异,总体而言,灌2水条件下,施用硝酸钙有利于淀粉糊化特性的改善;不灌水条件下,施用尿素有利于淀粉含量和支/直比提高。  相似文献   
76.
以不同筋力型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稻茬小麦3个不同播期(S1、S2、S3)对其籽粒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不同播期间S1(10月8日)的总淀粉含量和支链淀粉含量最大,分别为74.37%、56.48%,S3(10月28日)的最小,分别为71.84%、54.06%;直链淀粉含量表现为S2(10月18日)最大(18.23%),S3最小(17.79%);淀粉直/支比以S2最高(0.333),S1最小(0.317);籽粒总蛋白质含量和谷蛋白含量以S3最大,分别为11.65%、4.55%;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以S1最大,分别为2.17%、1.43%;谷/醇比则是随播期推迟而增加;小麦面粉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粉质参数均以S1最大,分别为64.73%、3.57min、66mm,S3最小;弱化度则以S3最大(117FU),S1最小(84FU);而稳定时间以S2最大(4.77min),S3最小(3.38min)。不同筋力型品种各指标间表现不一。沿黄稻茬麦区适宜栽培中筋和弱筋小麦品种,中筋品种适期早播,弱筋品种则适宜晚播。  相似文献   
77.
采用盆栽与人工气候室相结合的方法,2007-2008年在河南农业大学科教示范园区,以强筋小麦品种郑麦9023为试验材料,研究花后高温胁迫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后高温处理后,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淀粉产量、淀粉含量和支链淀粉含量均降低,蛋白质含量、清蛋白、醇溶蛋白、麦谷蛋白、直链淀粉含量、谷醇比和直/支比升高;从高温处理时期看,花后第20天高温胁迫的影响略大于花后第10天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花后高温处理后,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清蛋白、麦谷蛋白、直链淀粉和直/支比呈显著正相关,籽粒淀粉含量与球蛋白和支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8.
2018年春,山西省蚕业科学研究院对9801×9802、鲁87×鲁88、苏婴×熙阳3对桑蚕新品种进行了实验室鉴定。这3对品种的茧层率、四项经济性状、上车率均高于对照品种,死笼率、普通茧重量百分率、解舒率均低于对照品种。苏婴×熙阳茧丝纤度细,缫丝成绩好。  相似文献   
79.
在池栽、遮雨条件下,利用植物效能分析仪研究了减少灌水次数对豫麦50灌浆期旗叶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灌水处理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和Tm值开花后均较高,然后逐渐降低;Fv/Fo、Fv/Fm在灌浆中、前期差异不大,而在灌浆末期迅速降低.全生育期不灌水处理在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Tm、Fv/Fo和Fv/Fm较低,而拔节期灌1水处理则较高.减少灌水次数会降低籽粒产量和田间耗水量,而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0.
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河南省21个小麦新品种(系)麦谷蛋白高分子量(HMW)亚基构成、不同等位基因间亚基变异及出现频率进行了系统分析,并计算了品质得分。结果表明,河南省现有小麦新品种(系)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构成中以2+12亚基居多,5+10亚基的品种数量较少,对今后河南省小麦品质改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