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83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3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71.
本文基于森林资源信息共享的需求,提出了森林资源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原则和方法。森林资源信息采用混合分类法分为5个基本类别和18个大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成12个实体类。森林资源信息的编码包括信息实体分类编码、实体码和实体特征编码三部分。森林资源空间信息的实体特征编码参照国家标准结合本分类方法进行扩充。  相似文献   
72.
  目的  对比不同冠幅预测方法对云冷杉幼树不同方向冠幅(东、西、南、北、东西、南北、平均冠幅)的预测精度的差异,为天然云冷杉林经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方法  利用2013年金沟岭云冷杉3块1 hm2固定样地中云冷杉幼树各向冠幅实测数据,以逻辑斯蒂模型为基础模型,以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为基础方法进行模型初步拟合。以1/D、1/D0.5、1/D2作为模型的权函数进行模型异方差的消除。以不加权非线性似乎不相关法、加权非线性似乎不相关法、分位数回归法、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分别构建了云冷杉幼树冠幅各组分预测模型。  结果  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分位数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在云冷杉幼树冠幅预测模型中拟合精度最低;相较于分位数回归而言,加权非线性似乎不相关回归模型拟合效果与加权最小二乘模型拟合效果相当。模型拟合效果排序为:加权NSUR ≈ 加权OLS > OLS > QR。以1/D2作为模型的权函数时,模型残差图的异方差趋势被消除最明显,该权函数为最优权函数。  结论  本文中非线性分位数回归模型拟合效果不一定比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更好。加权NSUR模型(权函数为1/D2)可以为金沟岭林场云冷杉幼树冠幅的预测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3.
  目的  研究天然次生林的进界木数量和空间分布格局,分析进界木株数与各个变量间的响应关系,探索应对处理空间非平稳数据的可行办法,构建最优的进界木株数模型形式,以期为天然次生林的生长动态研究提供更为精确的技术手段,从而为指导天然次生林的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以吉林省汪清林业局塔子沟林场的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基于106块1997年和2007年两期的局级固定样地,以林分因子、地形因子和土壤因子为影响因子,分别构建常规泊松回归模型(PR)、地理加权泊松回归模型(GWPR)、半参数地理加权泊松回归模型(SGWPR)对研究区的进界木株数和分布情况进行模拟估测;采用决定系数(R2)、均方误差(MSE)和赤池信息准则(AIC)对3种模型的拟合效果进行评价;利用全域和局域Moran’s I对比分析3种模型残差的空间自相关性和局域空间聚集情况;运用半参数地理加权泊松回归模型的拟合结果绘制研究区的进界木空间分布图,分析进界木在研究区的分布规律。  结果  (1)在3种模型中,林分因子和地形因子均对塔子沟天然次生林进界木株数产生较大影响,其中林分平均胸径是影响最大的变量,两者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2)采用地理加权后的泊松回归模型在拟合效果方面要明显优于常规泊松回归模型,其中半参数地理加权泊松回归模型具有最佳的拟合效果;对于存在偏离期望值较远的强影响点的拟合,该模型表现出极好的效果;(3)采用地理加权后的泊松回归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够大幅度降低模型残差的空间自相关性。相比之下,半参数地理加权泊松回归模型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残差呈现相似聚集的空间分布情况;(4)10年后塔子沟林场83%以上的区域,其进界木株数在0 ~ 683株/hm2之间,北部区域的林分进界情况整体要好于南部区域,局部范围出现的极大值主要位于林场东北部的边缘山坡地带。  结论  采取地理加权后的泊松模型能更好地揭示进界木株数与各个变量之间的空间异质性;采用半参数地理加权回归泊松模型能够得到最优的进界木株数模型;在构建进界木株数模型时,并非所有的变量都需要考虑地理加权,应该视具体的研究内容和数据特征而定。   相似文献   
74.
DBPS是一个通用的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软件,本文论述了DBPSV3.0版的程序设计思想和结构功能,并介绍了其在科研生产中的应用。该系统采用结构化的程序设计、集成化的运行环境,用C语言编写,下拉菜单驱动、弹出式窗口方便用户使用。本系统可广泛地应用于林业、土地等资源管理部门,既可自成体系,也可作为其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相似文献   
75.
以吉林省汪清林业局184块样地中的10 111株蒙古栎为例,首先选用线性函数、Richards函数、Logistic 函数、指数函数等7种常用函数形式,分析4个因变量(后期胸径、后期胸高断面积、直径增量和胸高断面积增量)与前期胸径的影响,确定一个用于构建混合效应模型的基础模型。然后确定同时考虑林场效应和林场与样地交互效应时基础模型中最优的形式参数构造形式,利用逐步回归方法确定模型中所包含的林分变量,并分析和比较用来消除异方差的3种常用残差方差函数(指数函数、幂函数和常数加幂函数),最后检验模型预测效果。结果表明:Wykoff模型且因变量为后期胸高断面积拟合效果较好,故作为基础模型;除前期胸高直径(D)外,当考虑坡度正切(ST),对象木胸高直径与样地算术平均直径的比(RAD),样地胸高总断面积(TBA),样地中大于对象木直径所有树木的胸高断面积和(GSBA),对象木胸高断面积与样地算术平均胸高断面积的比 (RABA)和对象木胸高断面积与样地胸高总断面积的比(RBA)等林分变量时能进一步提高模型预测精度;对于残差方差,指数函数、幂函数和常数加幂函数都能消除异方差,但幂函数效果最好;当模型同时考虑林场效应和林场与样地交互效应时预测精度最高。  相似文献   
76.
河南省西峡县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河南省西峡县生态经济发展面临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双重任务,按照系统工程的原理,建立线性规划模型,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调整。结果表明:为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应压缩耕地种植面积,减少栎类比例;大力发展果药材林、速生丰产林。调整后的土地利用结构既有利于生态效益的发挥,又可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符合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77.
在分析中阳县区域特征、生态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县2001~2010年林业生态建设的总体战略、区域布局、重点建设项目和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8.
以崇州国营林场干沟工区1987年二调资料和2004年实测数据为基础,在ARC/INFO支持下,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 IS)技术,通过马尔柯夫转移矩阵模拟该地区的景观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该区的两级分类景观类型格局变化均无明显差异(p=0.05),可用该模型模拟景观未来的变化情况:该工区天保工程实施后林分更新和经营活动已由单一的经济效益向多树种、林分综合效益和利用自然更新方向发展,对提高林分的综合效益和服务功能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9.
抚育间伐对人工落叶松断面积和蓄积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汪清林业局的20块人工落叶松为例,对间伐林分的断面积和蓄积进行生长趋势分析,用普雷斯勒公式计算林分的平均生长率,分析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断面积和蓄积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伐林分在间伐初期的断面积和蓄积小于未间伐林分,但随着林龄的增大,间伐林分断面积和蓄积向未间伐林分渐近;间伐强度越大,年平均生长率越大;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的间伐强度对林分断面积和蓄积生长的影响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80.
帽儿山天然次生林主要树种冠长率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黑龙江省帽儿山实验林场天然次生林内的10个主要阔叶树种建立冠长率模型。采用2007年设置的30块固定标准地中获取的4237株样木,使用其中的3628株建立冠长率模型。从大小、竞争和立地3个角度来解释冠长率,利用Logistic方程的形式来构造冠长率模型,并且使用多重决定系数来评价3个方面因子所解释变量的百分比。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变量解释的百分比从12.8813%(色木)到42.1168%(白桦),而对于帽儿山次生林区分布最多的树种紫椴的解释变量百分比是17.4032%。对所建立的冠长率模型进行检验,获得较高的预估精度和较低的各种误差百分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