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5篇
  1篇
综合类   11篇
水产渔业   114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三峡工程对长江渔业资源的影响与补救措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三峡工程对长江渔业资源的影响与补救措施柯福恩,危起伟,罗俊德,杨文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接上期)(三)三峡工程对洄游性鱼类的影响长江水系的泪游性鱼类除了珍稀水生动物外,还有鲥时、鳗鲡、东方、银鱼、凤尾鲚和长颌鲚6种,其中除了鳗鲡为降...  相似文献   
72.
声学多普勒剖面流速仪(ADCP)是一种利用声学多普勒原理测验水流剖面速度的新型仪器,与传统的流速测量方法相比,具有方便、快速、准确、不扰动流场等突出优点,并能够适应大尺度、长时间、复杂流态等情况下水域流态测量的需要,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由于ADCP基于声学多普勒后散射原理,现已被广泛应用于水域中其它相关因素的研究,如在测流过程中能够测出鱼群的运动速度和方向,测流数据中的反向回波信号值被广泛应用于推算微小水生生物、温跃层和悬浮物等的分布情况,而由船速确定方式不同所造成的流速值差异还可用于推算底质推移速度的分布.  相似文献   
73.
回声探测仪的发展趋势及渔业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回声探测仪作为一种水下探测鱼类的声学仪器,在渔业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简述了回声探测仪的发展、基本原理、种类,着重阐述了回声探测仪在渔业研究中的应用状况,指出其在评估鱼类资源量、监测鱼群的行为、鱼类种类的鉴别、评估其它水生生物、探测水体底部类别、监测水质和水生生态系统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及在应用中的不足,最后提出了回声探测仪的应用展望.  相似文献   
74.
以酪蛋白、明胶和白鱼粉为蛋白源,配制成7组半纯化试验饲料,饲料中维生素E添加量分别为0(对照组),20,50,100,200,500,1000mg/kg,考察不同维生素E添加量对幼鲟生长及组织维生素E含量的影响,并确定施氏鲟幼鲟对维生素E的需要量.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维生素E添加量的增加,幼鲟的增重率、饲料效率、特定生长率、存活率和肥满度显著增加(P<0.05),当饲料中维生素E添加量为200mg/kg时,这些指标达到最高水平,随维生素E添加量的提高,其增重率、饲料效率、肥满度有显著降低(P<0.05),而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幼鲟肝体指数显著高于各添加组(P<0.05).肌肉和肝脏中维生素E水平随饲料维生素E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上升(P<0.05),当添加量≥100mg/kg时,肝脏中维生素E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同时当添加量≥200mg/kg时,肌肉中维生素E水平也无显著变化(P>0.05).对照组幼鲟肌肉中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各添加组(P<0.05),而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100mg/kg时,肌肉中粗蛋白质含量比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对特定生长率与饲料中维生素E水平进行折线回归分析,得出施氏鲟幼鲟对饲料中维生素E的需要量为187.4mg/kg.  相似文献   
75.
方冬冬  杨海乐  张辉  吴金明  危起伟 《水产学报》2023,47(2):029311-029311
为了解长江中游鱼类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2021年6月和11月在长江中游5个江段(宜昌、石首、嘉鱼、武汉、湖口)开展了鱼类和环境调查。定量分析了鱼类群落结构特征、时空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期间共采集到鱼类16 335尾,隶属6目13科50属76种,其中鲤形目鱼类最多(52种),占总种数的70%。在3种生活习性类型中,定居性鱼类物种数最多(80%);在3种摄食类型中,肉食性鱼类物种数最多(46%);在3种产卵类型中,产黏性卵鱼类的物种数最多(50%)。相对重要性指数(IRI)显示,瓦氏黄颡鱼、银鲴、三角鲂、铜鱼等中小型鱼类为优势种。平均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5.11、平均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63、平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3.23、平均Simpson优势度指数为0.26。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表明,宜昌和湖口江段鱼类群落受人类活动干扰严重,石首、嘉鱼和武汉江段鱼类群落相对稳定。Cluster和NMDS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游的鱼类群落可划分为3个类群,宜昌为一类群;石首、嘉鱼和武汉为一类群;湖口为一类群。RDA分析结果显示,NH  相似文献   
76.
正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俗称花鱼、五色鱼、梅花鱼,隶属鲑形目、鲑科,为我国特有种,系局部分布的陆封型冷水性鱼类,是分布在鸭绿江水系的细鳞鲑的亚种。秦岭细鳞鲑分布范围极为狭窄,栖息水域条件严格,天然种群稀少,仅分布于秦岭太白山峰东麓的黑河、北麓的石头河、南麓的湑水河和太白河、陇县的千河支流及甘肃渭河上游及支流。秦岭细鳞鲑具有自然生境条件要求苛刻、性急  相似文献   
77.
通过肉眼观察和组织学方法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外科手术后不同时期的切口及周围组织进行观察,研究切口愈合过程,探讨施氏鲟组织修复能力,为术后管理提供数据支持。采用150mg/L的MS-222对30尾2龄施氏鲟进行快速麻醉,于腹中线第3~5腹骨板处切开约5cm的切口。采用间断缝合法对切口进行缝合,于术后4d、7 d、14 d、28 d、42 d、56 d,通过肉眼观察和组织学方法观察切口愈合过程中的宏观和微观的变化。结果发现:术后4~7 d表皮沿切口边缘向腹腔内延伸,并与腹膜相连。切口边缘出现炎性渗出物,并有少量网状或束状的Ⅲ型胶原纤维生成。术后14~42 d切口显著愈合,红肿明显减少(P0.05)。表皮逐渐覆盖切口,并在切口中部发生部分重叠。切口处表皮细胞层数显著增加(P0.05),并高于周围与对照组。切口边缘出现大量的成纤维细胞聚集和新生血管,形成肉芽组织。42~56 d表皮完全愈合,与对照组无差异。肉芽组织中Ⅰ型胶原含量显著增加(P0.05),成纤维细胞和血管明显减少,形成瘢痕组织。研究结果表明,施氏鲟具有较强的组织愈合能力,术后56 d切口完成愈合。14~42 d是切口愈合的主要时期,这一时期应作为术后管理关注的重点时期。相比于表皮细胞的快速迁移,真皮及皮下组织的愈合速度缓慢,是愈合过程中的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78.
1龄人工养殖中华鲟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毅  孙丹丹  危起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549-9550,9579
[目的]为人工养殖中华鲟的产业化开发及加工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龄人工养殖中华鲟为试验样本,分别测定其含肉率和肌肉的生化成分,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评价。[结果]1龄人工养殖中华鲟的含肉率为68.43%,其肌肉的生化成分为:水分79.85%,蛋白质16.97%,脂肪0.99%,灰分1.49%,无氮浸出物0.70%;鱼肉中富含18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Glu)含量最高,其次为赖氨酸(Lys)、天冬氨酸(Asp)和亮氨酸(Leu),胱氨酸(Cys)含量最低;鱼肉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值(Weaa/Wtaa)为42.79%,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Weaa/Wneaa)为74.81%;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69.76。[结论]1龄人工养殖中华鲟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79.
2013年1月与2014年1月对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鲵自然繁殖洞穴外溪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和水质状况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动物117种,隶属于5门8纲16目59科。其中水生昆虫107种,软体动物3种,甲壳动物2种,环节动物3种,涡虫纲和线虫动物各1种。两年各采样点物种数平均为27种,七眼泉洞穴出水口(S6)物种数最多,为33种,骡子塔洞穴出水口(S1)物种数最少为15种。2年1个月中各采样点大型无脊椎动物密度介于872.2~3511.1 ind/m2,平均密度为1747.6 ind/m~2,水生昆虫为优势类群,相对丰度97.05%,其中,四节蜉(Baetis sp.)、宽基蜉(Choroterpes sp.)、纹石蛾(Hydropsyche sp.)、锯形蜉(Serratella sp.)、扁蜉(Heptagenia sp.)和朝大蚊(Antocha sp.)为最优势的种类,其丰度分别占总丰度的32.27%、9.15%、7.13%、6.61%、6.52%、5.45%;基于Shannon-Wiener指数和BI生物指数的水质评价结果显示,各洞穴出水口溪流中,乌木峪(S3)、院子(S4)和七眼泉(S6)水质最为清洁,骡子塔(S1)和芭茅溪(S7)水质稍差,有轻微污染;功能摄食类群分析结果显示各采样点以收集者(GC)和捕食者(PR)为主要优势类群;K-优势曲线结果表明,除了骡子塔洞穴出水口溪流(S1)受到较重的人为影响外,其他采样点基本保持了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从两年调查状况来看,张家界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自然繁殖洞穴外溪出苗期大型无脊椎动物具有较高的多样性,环境敏感类群优势地位明显,通过估算稚鲵营养容纳量推测,洞穴外溪可为野生稚鲵提供良好的饵料条件,但一些自然繁殖洞穴外溪稚鲵食物可能存在不足的风险,应加强保护区内喀斯特溶洞与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的保护。  相似文献   
80.
在葛洲坝下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产卵场连续两年未监测到自然繁殖的情况下,2015年6月在江苏溆浦段发现15尾疑似中华鲟幼鱼。本研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15尾幼鲟进行鉴定。形态学度量结果显示,除1尾个体外,新发现的14尾幼鲟与历史记载的中华鲟野生幼鱼生物学性状完全一致,但其体长和体重低于历史同期出现在该区域的中华鲟。同时采用11个多态微卫星位点,对15尾幼鲟样本和分布于我国的3种鲟鱼,包括30尾中华鲟(A.sinensis)、39尾达氏鲟(A.dabryanus)和33尾施氏鲟(A.dabryanus)进行遗传分析,发现这15尾幼鲟与中华鲟的遗传距离最近(F_(st)=0.039,P0.05),其次为达氏鲟(F_(st)=0.108,P0.05),最远为施氏鲟(F_(st)=0.209,P0.05),从遗传和进化的角度判定该批幼鱼为中华鲟,该结果暗示中华鲟在葛洲坝下游极有可能找到了新的产卵场,为中华鲟的繁殖群体和幼鱼的种群监测提供了依据。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该批鱼的遗传多样性(SW=1.998)略低于野生中华鲟(SW=1.886),暗示中华鲟幼鱼遗传多样性水平降低,野生亲本的数量仍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