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8篇
  免费   157篇
  国内免费   160篇
林业   68篇
农学   242篇
基础科学   38篇
  876篇
综合类   1133篇
农作物   177篇
水产渔业   64篇
畜牧兽医   138篇
园艺   98篇
植物保护   8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125篇
  2016年   170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125篇
  2013年   237篇
  2012年   245篇
  2011年   178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135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71.
Low survival at early stage is the bottleneck in seahorse aquaculture, particularly in the feeding aspect since newborn seahorses must feed immediately upon birth to sustain themselves. Seahorses are visual predator, therefore preferred live feed such as zooplankton. In aquaculture, the most common live feed used is Artemia. In this study, two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Artemia enrichment on the growth and survival of newborn Hippocampus barbouri. In the first experiment, six treatments using Artemia enriched with Culture Selco Plus? (SELCO), thyroxine (T4), potassium iodide (KI), cod liver oil (CLO), cod liver oil in combination with thyroxine (CLO + T4) and potassium iodide (CLO+KI) were fed to newborn H. barbouri. Newly hatched Artemia were used as control. At the end of first experiment, treatments using CLO + T4 produced juvenile H. barbouri with the best (p < .05) wet weight (0.142 ± 0.000 g), while juvenile in treatment CLO+KI recorded the highest (p < .05) standard length (3.947 ± 0.014 cm). Subsequently, a second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using the two best enrichment (CLO + T4 and CLO + KI) from the first experiment, but given at different frequency (daily, twice a week, once a week, once in 2 weeks). Daily enrichment using both CLO + T4 and CLO + KI showed no significant (p > .05) difference in growth performance and survival of juvenile of H. barbouri. Interestingly, juvenile fed CLO + T4 enriched Artemia at frequency of twice a week also h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5) in survival and growth performance (except for final standard length) when compared with treatment CLO + T4 at daily frequency.  相似文献   
72.
钾肥对不同抗虫棉品种叶片光系统Ⅱ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不同抗虫棉品种功能叶叶片PSⅡ性能和有关参数的研究,探讨钾影响棉花叶片光合系统的机理,以期为棉花的钾肥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用三种抗虫棉岱字棉99B (DP99B)、鲁棉研21(L21)、冀棉169 (J169)为供试材料。设2个施钾水平:施硫酸钾240 kg/hm^2 (K)和不施钾(CK)。于棉花见蕾期,利用便携式LI-6400XT光合仪测定了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浓度(C_i)。利用M-PEA型植物效率仪快速测定了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OJIP曲线)相关参数, PSⅡ反应中心单位活化截面积还原QA的激发能(TR_o/CS_m)、活性反应中心数目(RC/CS_m)、反应中心捕获的激子将电子传递到电子传递链中QA下游的其他电子受体的比例(Ψ_o)以及PSⅡ性能指数(PIabs),PSⅡ单位反应中心热耗散掉的能量(DI_o/RC)、K点的可变荧光F_k占振幅F_j-F_o的比例(W_k)以及J点的相对可变荧光(V_j)。利用JIP-test进行了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OJIP曲线)的参数分析。【结果】施钾对三个棉花品种叶片的P_n、G_s、叶绿素含量、PSⅡ反应中心单位TRo/CS_m、RC/CS_m、Ψ_o以及PIabs均有显著的提高作用,同时显著降低了PSⅡ的DI_o/RC、K点的W_k以及J点的V_j。施钾后,岱字棉99B (DP99B)、鲁棉研21 (L21)、冀棉169 (J169)的Pn在2016年分别提高了9.60%、19.84%、11.85%,2017年分别提高了9.14%、18.48%、9.60%;PSⅡ的整体性能(PIabs)分别增加了10.79%、17.93%、14.04%。【结论】施用钾肥有利于提高不同棉花品种叶片PSⅡ反应中心电子供体侧和受体侧以及PSⅡ反应中心电子受体侧之后的电子传递链性能,从而有效提高PSⅡ的整体性能,最终增强了叶片的光合能力。三个品种相比,施钾对L21光合系统的整体改善效果优于DP99B和J169。由此可见,在实际生产中,可以根据不同棉花品种对钾的敏感性合理施钾。但由于我国棉区较多,生产条件差异大,这一结论需在不同的种植区进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73.
施氮量对双季稻产量及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双季稻产量、氮磷钾积累量及氮磷钾利用率的影响,同时探讨双季稻吸收利用氮、磷、钾素三者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施氮量不同、磷钾投入量相同条件下的双季稻产量、双季稻氮、磷、钾积累量、双季稻氮、磷、钾素利用效率及磷钾吸收利用与氮吸收利用的关系。结果表明:双季稻产量在一定范围内(早稻0~105 kg/hm~2,晚稻0~146 kg/hm~2)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之后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本试验施氮条件下,早稻产量最高的处理为75%N(105 kg/hm~2),比CK(不施化肥)增产58.1%;晚稻产量最高的处理为100%N(146 kg/hm~2)处理,比CK增产67.6%。施氮水平对双季稻植株氮、磷、钾养分积累量有显著影响,早、晚稻稻谷氮、磷、钾积累量均以100%N处理最高。不同施氮水平对氮、磷、钾养分利用效率也有显著影响。适宜的施氮量可以增加双季稻产量,促进水稻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同时提高双季稻的氮、磷、钾素利用效率。综合考虑双季稻产量效应及氮磷钾养分的有效吸收利用,双季稻施氮量为105~146 kg/hm~2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74.
成都平原西部土壤速效钾含量剖面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准确获取土壤钾素剖面分布信息,掌握区域钾素运移和合理精准施肥的需要,基于134个剖面(0—100 cm)采样数据,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探讨了成都平原西部土壤速效钾剖面分布特征,并对比分析了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速效钾剖面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速效钾含量在水平方向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高值密集在金马河以南的崇州、邛崃和大邑区域,而低值出现在都江堰—郫县—温江一带,低值区面积占研究区面积50%以上,总体呈现由西南部向东北部显著降低趋势。垂直方向上0—100 cm随土层逐渐降低,表层土壤显著高于下层土壤(P0.05),下层土壤变幅(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0—100 cm不同土层块金系数均为25%~75%,表现为中等程度空间自相关性,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因素共同影响。表层土壤速效钾空间分布受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共同影响,土壤类型的解释能力最高,分别是成土母质和土地利用方式的1.97,2.58倍;下层土壤主要受成土母质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影响程度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相较之下,母质的影响程度增加更为显著。总体来看,成土母质和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研究区土壤速效钾剖面分布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75.
不同钾肥对再生水灌溉条件下土壤-作物系统Cd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明再生水灌溉条件下不同施钾肥处理对土壤-作物系统Cd的影响及差异性,通过田间微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钾肥处理对再生水灌溉番茄植株、果实以及根际土与非根际土Cd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再生水灌溉条件下,施钾肥处理可提高番茄果实产量,施加KCl较K2SO4增产效果明显,分别较不施肥处理可增产6.10%~24.00%和1.36%~13.16%;不施钾肥较不施肥处理番茄果实Cd含量降低,但降低幅度小于施加钾肥处理,施加KCl较K2SO4处理番茄果实Cd含量较低,Cd含量分别较不施钾肥处理分别减少58.33%和8.33%,且各处理均未超0.05mg/kg的限值标准;不施钾肥处理较不施肥处理土壤pH、Cd含量有所降低,降低幅度小于施钾肥处理,有效态Cd有所增加,施加KCl和K2SO4较不施肥处理有效态Cd降低,施加KCl和K2SO4较不施钾肥处理根际土和非根际土pH、Cd含量和有效态Cd含量均有所降低,其中施加KCl根际土和非根际土Cd含量分别降低2.96%~3.11%和5.75%~14.22%,施加K2SO4分别降低4.14%~5.90%和8.10%~8.29%;施加KCl根际土和非根际土有效态Cd含量分别降低10.75%~16.19%和13.98%~28.74%,施加K2SO4分别降低15.97%~20.55%和19.91%~24.70%。因此,再生水灌溉条件下,可通过选择施加适宜的钾肥种类,调控重金属Cd在土壤-作物系统的分布及其生物有效性,施加K2SO4较KCl相比,可一定程度降低土壤Cd全量及有效态Cd含量。  相似文献   
76.
以杏鲍菇菌渣为堆肥原料,分别添加硝酸钾、硫酸铵和尿素,调节堆体碳氮比(C/N)至20,研究添加不同化学氮肥对杏鲍菇菌渣堆肥的温度、p H、电导率(EC)、氧化还原电位(ORP)及有机(无机)态氮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尿素和硫酸铵的堆肥升温较快,达到的最高温度较高,并且具有较低的p H值和较高的ORP值,堆肥最终的腐熟程度比添加硝酸钾的堆肥高;添加3种化学氮肥后,随着堆肥时间的推进,堆肥中的DOC、DON、NH4+–N、NO3––N、NO2––N含量都发生了变化,到堆肥结束时,添加硝酸钾的堆肥中DOC和DON含量高于添加硫酸铵和尿素的堆肥中的含量。综合分析,添加不同形态的化学氮肥对堆肥过程中的温度、酸碱度和氧化还原电位等产生影响,进而导致堆肥的腐熟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77.
将含钾矿物(包括黑云母、白云母和正长石)研磨成粒径分别为251~840、151~250、74~150及74μm的颗粒,采用10mmol/L酒石酸和10mmol/L草酸连续振荡浸提的方法,研究粒径对含钾矿物钾素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粒径为251~840μm颗粒相比,粒径为151~250、74~150及74μm的黑云母经过酒石酸和草酸浸提后的钾素释放量分别增加-9%、34%、129%和-21%、20%、152%;白云母经过酒石酸和草酸浸提后的钾素释放量分别增加246%、495%、566%和288%、511%、610%;正长石经过酒石酸和草酸浸提后的钾素释放量分别增加32%、167%、417%和182%、675%、1 687%。白云母和正长石中钾素的释放量随粒径的减小显著增加,黑云母则随粒径的减小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78.
在红壤区,土壤钾素缺乏严重限制了烟草的需钾能力和品质提升。本研究以稻草源的生物炭为切入点,分别在水稻土和旱地红壤上设不施钾肥(CK)、化学钾肥(FK)、60%化学钾肥配施 40%的稻草钾肥(60% FK+40% SK)、60%化学钾肥配施 40%的生物炭钾肥(60% FK+40% BK)等 4 个处理,分析烤烟产量和烟叶钾素含量以及土壤速效钾含量。结果表明,与 CK 和 FK 相比,60% FK+40% SK 和 60% FK+40% BK 处理可以显著提高烟叶产量和烟叶钾含量,且水稻土明显高于旱地红壤。在所有处理中,均呈现出 60% FK+40% BK 处理的增幅最高。与 CK 相比,水稻土上 60% FK+40% BK、60% FK+40% SK 和 FK 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 48.43%、40.88%和 11.95%,旱地红壤上的增幅分别为 29.63%、22.96%和 20.00%。进一步分析表明,土壤速效钾含量与烟叶钾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通过拟合方程发现,盆栽试验条件下,水稻土和旱地红壤的速效钾含量增加 10 mg/kg,烟叶钾含量可以增加 0.12%,但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因此,在红壤地区,施用稻草源的生物炭可以替代 40%的化学钾肥,且可以保证烟叶产量和提高烟叶钾含量。  相似文献   
79.
山东茶园土壤高活性解钾细菌的筛选鉴定及肥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筛选到适合山东茶园土壤环境的解钾菌株,以提高土壤钾素的高效转化效率,本研究经过菌株富集、分离、纯化等步骤,从山东茶园土壤中分离出9株解钾细菌。通过有效钾含量比较和菌株分类,筛选出1株活性最强菌株K2,经鉴定K2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发酵试验表明,菌株K2最适宜生长的条件为pH值6.0,温度35℃,以麦芽糖、淀粉、玉米粉为碳源,酵母膏为氮源。施用该菌剂后土壤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比对照最大分别提高28.40%和28.49%。茶叶产量最大提高36.30%,同时茶叶中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酚氨比值降低,有利于茶叶品质的提升。菌株K2可能是一株茶园土壤高效解钾细菌,可作为后续进一步研究茶园专用微生物菌剂的参考。  相似文献   
80.
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农田土壤钾素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土样分析,利用统计分析法系统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农地——坝地和梯田的土壤钾素含量、相关性、垂直和时空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坝地和梯田钾素分布严重失衡;表层速效钾平均含量坝地属"中等",梯田属"缺乏";表层全钾平均含量坝地属"较高",梯田为"中等";缓效钾平均是速效钾的7.58倍(坝地)和11.06倍(梯田),但转化率较低;矿物钾平均占全钾的95.71%(坝地)和95.16%(梯田),却难以被作物利用。土壤各形态钾素间都呈极显著正相关,并受土壤有机质、CEC、pH值和颗粒组成的影响。表层与下层间的速效钾、坝地和梯田间的缓效钾都有极显著差异,但黄土母质土壤钾素整体分布均一;坝地速效钾沿剖面向下含量增加,且整体高于梯田;坝地因高耗钾作物玉米而导致缓效钾含量低于梯田。土壤有效性钾、速效钾和缓效钾在时间动态上都表现为先增后降,分水岭年限坝地约在40 a,梯田约在30 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