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40篇
林业   52篇
农学   39篇
基础科学   80篇
  73篇
综合类   219篇
农作物   75篇
水产渔业   55篇
畜牧兽医   90篇
园艺   35篇
植物保护   2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8 毫秒
61.
在新工科背景下,精准把握食品产业的未来需求和发展方向是高校食品新工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前提。食品科学涉及化学、生物、医学、机械等多个学科知识,具有鲜明的多学科交叉特征,学科的交叉融合彰显了学科的特色和行业优势,也促进学科的发展。“重理论、轻实践”是目前我国食品类专业食品营养学的教学现状,不能满足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针对新工科背景下“食品营养学”课程群的建设进行了探索,以期为培养更加符合当下新兴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2.
通过子粒注射法和花丝通道法,在玉米吐丝初期至乳熟后期间隔 5~127 d接种 3个不同玉米品种,明确东北地区玉米禾谷镰孢穗腐病抗性鉴定的最佳接种方法。结果发现,禾谷镰孢在玉米吐丝期至乳熟期均能侵染玉米子粒和花丝。子粒注射法在玉米吐丝 1~12 d内接种的病情指数显著高于 16 d以后接种的处理;花丝通道法在玉米吐丝 1~5 d内的病情指数显著高于 12 d以后接种的处理。子粒注射法的抗性鉴定结果为吐丝 1 d接种的果穗表现为感病,吐丝 5~12 d为中抗或抗病,吐丝 16 d之后为抗病或高抗;花丝通道法接种的结果为吐丝 1 d为中抗或抗,吐丝 5 d及以后为抗或高抗。结果表明,子粒注射法在玉米吐丝 10~15 d左右接种发病稳定、抗感差异明显、鉴定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63.
受农业部委托,在江西省农业厅经作局配合下,本文作者对江西省1998-2002年的苎麻生产现状、销售及加工情况进行了调研,对该省近5年来苎麻生产、销售及加工环节的情况进行了总结,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该省苎麻产业发展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64.
(续上期) 第三部分亚麻 亚麻分纤用亚麻和油用亚麻区,本次调查以纤用亚麻为主,同时兼顾调查了油用亚麻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65.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可以提高侵蚀退化林地的土壤质量。为了探究典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对土壤微生物分子生态网络的影响,在南方红壤区马尾松林下建立了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小区,设置3种不同处理,分别为挖设鱼鳞坑加种植草本,挖设鱼鳞坑加种植草本与灌木,以及对坡面土壤不设置任何措施的对照。利用16S rRNA和18S rRNA基因 Illumina MiSeq 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3种处理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基于随机矩阵的方法构建微生物网络。结果表明,措施实施后,绿弯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变形菌门与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 < 0.05)。2种措施处理下微生物网络总节点数、总连接数、平均连通度以及模块性均较高,微生物网络的规模增大,微生物间互相作用更复杂。3个微生物网络均以负互相作用(60.59%~67.49%)为主,措施实施后物种间竞争作用进一步加强。绿弯菌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中的部分菌群在本研究区的微生物网络中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此外,3个微生物网络的部分关键节点所属的菌群相对丰度较低(< 1%),对于构建微生物网络也具有关键作用。2种措施处理下微生物网络平均路径距离较长,微生物作用的响应速度慢,群落结构稳定性提高,其中挖设鱼鳞坑并种植草本与灌木的措施较挖设鱼鳞坑并只种植草本的措施效果更优。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容重(R2 = 0.465,P < 0.05)、pH(R2 = 0.377,P < 0.05)、有机质(R2 = 0.383,P < 0.05)、全氮(R2 = 0.545,P < 0.01)、对细菌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土壤含水量(R2 = 0.485,P < 0.05)对真菌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实施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网络规模增大、物种间互作强度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提高。  相似文献   
66.
针对传统斜面法测定马铃薯静摩擦因数存在工作效率、精度较低等问题,提出水重力式马铃薯静摩擦因数测定原理,通过精确控制水的重力来确定马铃薯的静摩擦力,进而计算静摩擦因数,据此设计了马铃薯静摩擦因数测定仪。对甘肃省普遍种植的陇薯10号品种进行静摩擦因数测定。结果表明:带土马铃薯与钢板之间的静摩擦因数为0.420,与塑料板之间的静摩擦因数为0.496,马铃薯之间静摩擦因数为0.442;不带土马铃薯与钢板之间的静摩擦因数为0.455,与塑料板之间的静摩擦因数为0.526,马铃薯之间的静摩擦因数为0.483。由此可见,带土马铃薯的静摩擦因数较不带土马铃薯小,静摩擦因数从大到小依次为:马铃薯与塑料板之间、马铃薯之间、马铃薯与45号钢板之间。为进一步验证重力法的可靠性,进行马铃薯坍塌堆积角仿真和试验。结果发现:重力法条件下不带土马铃薯形成的堆积角与试验结果较接近,其相对误差为1.04%,斜面法条件下不带土马铃薯形成的堆积角与试验结果相对误差为7.73%;斜面法条件下带土马铃薯形成的堆积角与试验结果较接近,其相对误差为0.37%,重力法条件下的堆积角与试验结果的相对误差为4.31%。重力法可以测定马铃薯...  相似文献   
67.
在不同盐度梯度下,进行了盐度对绿色杜氏藻Dunaliellaviridis的生长、叶绿素含量和细胞周期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1)绿色杜氏藻在盐度为10时,生长速率和单位水体叶绿素含量最低,分别为0 121个/d和908 27μg/L;在盐度为60时,生长速率和单位水体叶绿素含量最高,分别为0 381个/d和1192 41μg/L。2)不同盐度下单位细胞叶绿素含量呈现高-低-高的变化趋势,盐度60时,单位细胞叶绿素含量最低,叶绿素a为2 32×10-6μg/个,叶绿素总量为3 31×10-6μg/个。3)盐度为60时,绿色杜氏藻的细胞周期S期最短,为36 9%,G2期为0 8%;盐度80时,绿色杜氏藻的G2期最短,为0 3%,S期为43 6%,即绿色杜氏藻在盐度为60~80时,S期、G2期最短,细胞进入分裂期所用时间最短。本试验结果表明,培养绿色杜氏藻以盐度60~80的水体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68.
紫花勒杜鹃花期调控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紫花勒杜鹃是勒杜鹃中较难开花的品种之一,其花期调控技术研究表明,水分和光照是影响其开花的最主要环境因子.因此,通过制水处理和控制光照时间,可以有效地调控紫花勒杜鹃的花期.  相似文献   
69.
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及土壤有效养分影响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开始于1982年的水稻长期定位试验,研究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及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的动态变化(1982—2011年)特征。29年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NPKM)能提高水稻产量,培肥地力。长期施用化肥(NPK)导致水稻产量降低。稻谷产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等氮投入情况下,增施化学磷肥的增产效应要高于化学钾肥,且早稻表现尤为明显;长期单施有机肥和单施化肥对稻谷产量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随着施肥时间的延长,各处理水稻产量差异越显著。各施肥处理土壤碱解氮增加速率表现为慢-快-慢三个阶段,有机肥的施用相较单施化肥,能够显著提高土壤碱解氮含量(p0.05)。土壤有效磷的累积主要与化学磷肥的施用有关,各施肥处理土壤有效磷历年平均含量变化趋势为:NPKM、NPM、PKMNPKM、NKM(p0.01);土壤速效钾以有机肥和化学钾肥配施的处理(NPKM、NKM、PKM)增加最快,单施化学肥料的处理(NPK)增加最慢。随着氮、磷施用量的增加,土壤中氮、磷素出现盈余,但NPKM处理相比其他处理能够有效降低盈余量;各处理土壤中钾素均表现为亏缺状态,红壤性水稻田至少每年应补充投入钾素200 kg hm-2才能基本维持土壤钾素平衡。  相似文献   
70.
基于离散单元法的水平圆盘式精量排种器排种仿真试验   总被引:25,自引:19,他引:6  
为了优化水平圆盘式精量排种器的最佳排种性能参数(动排种盘转速、动排种盘厚度、型孔圆角半径),达到提高粒距合格指数、降低漏播和重播指数指标,并降低大田试验强度。该文基于离散单元法对根据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所设计的水平圆盘式精量排种器进行了排种数值模拟,并得到玉米籽粒模型排种、重播、漏播的形成过程;为提高其排种性能,进行了排种仿真试验。仿真结果表明:以合格指数较高为重点、兼顾重播指数和漏播指数较低的原则,确定了动排种盘转速为17 r/min、动排种盘厚度为6 mm、型孔上边倒圆角半径为1 mm时为较优组合,此时粒距合格指数S=97.05%、重播指数D=1.83%、漏播指数M=1.12%。田间验证试验表明:在上述条件下,测得粒距合格指数为S=95.13%,重播指数D=2.34%,漏播指数M=2.53%,重点指标粒距合格指数误差2.02%(5%)。因此,基于离散单元法的排种器仿真试验为排种器性能参数的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