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9篇
林业   6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3篇
  35篇
综合类   172篇
农作物   13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16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鞍形花蟹蛛(Xysticus ephippiatus Simon)是茶园害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为了明确它对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的控制能力,在20、25、30℃ 3种不同温度条件下,研究了鞍形花蟹蛛亚成蛛对茶尺蠖3日龄(1龄末2龄初)幼虫的捕食反应。结果表明,鞍形花蟹蛛雌蛛和雄蛛对茶尺蠖3日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在相同温度下,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在25℃和30℃时,雌虫的捕食上限均为68头;雄虫的捕食上限以30℃时最大,为67头。相同条件下雌、雄蛛之间的捕食量没有明显差别,而温度对鞍形花蟹蛛的捕食量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2.
采用索氏提取法和溶剂提取法对小麦子粒中的甲胺磷、乙酰甲胺磷、乐果、甲基对硫磷、马拉硫磷进行前处理.采用SUB~(TM)-5型毛细管柱、NPD(Ni~(63))在优化的气相色谱条件下,对添加的5种农药的标准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方法的平均回收率均在75.0%以上,相对标准偏差为3.52%-9.74%,最低检测限分别是0.0012mg.kg~(-1),0.0019 mg·kg~(-1),0.0026mg·kg~(-1),0.0031mg·kg~(-1)和0.004 4 mg·kg~(-1).同时,确立了以氧化乐果为内标物的样品定量分析方法,内标物氧化乐果在0.05-3.20 mg·L~(-1).浓度范围内线性回归方程为y=17.7436 x+1.2749.R~2=0.9898.本方法准确、简便、重现性好.采用同样的试验方法还获取了所采3个批次实际样本的残留结果.  相似文献   
63.
[目的]为NKA-Ⅱ大孔吸附树脂在啶虫脒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静态吸附试验研究啶虫脒在NKA-Ⅱ大孔吸附树脂上的吸附特性。[结果]用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拟合所得的可决系数显著大于用Langrnuir吸附等温线拟合所得的可决系数,且均大于0.98。说明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可以很好地描述啶虫脒在树脂上的吸附行为。在试验温度范围内,啶虫脒在NKA-Ⅱ大孔树脂上的吸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啶虫脒在NKA-Ⅱ大孔树脂上的吸附焓变为17.70kJ/mol,NKA—Ⅱ大孔树脂吸附啶虫脒的主要作用力是氢键力.△G^0的绝对值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400min后吸附达到动态平衡。啶虫脒在NKA—Ⅱ大孔树脂上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结论]啶虫脒在NKA—Ⅱ大孔吸附树脂上的吸附过程为自发的吸热反应,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  相似文献   
64.
【目的】碳是微生物代谢活动的优质养分和能量来源,对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生态功能具有重大影响。解析碳驱动微生物周转对作物吸收利用磷的影响,探索富磷土壤中磷素高效利用的绿色途径。【方法】蔬菜田间试验分别在山东东营(潮土)和淄博(褐土)进行,供试作物依次为番茄、西葫芦。设置不施肥对照(CK)、优化施肥(OPT)、优化施肥+腐植酸(OPT+HA)、优化施肥+蚯蚓粪(OPT+EC)、优化施肥+菌渣(OPT+MR) 5个处理。在拉秧期采集土样分析土壤碳、磷养分含量,碳、磷相关胞外酶活性以及土壤细菌群落特征。【结果】1)有机物料投入提高了番茄和西葫芦产量及磷吸收积累量。2)在OPT基础上,增施HA、EC和MR可显著提高土壤肥力和酶活性,以MR的提升效果最为显著。在东营,增施MR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较OPT处理分别提高了17.46%和17.03%,土壤β-葡萄糖苷酶(β-GC)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分别显著提高了19.75%和13.12%,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降低了28.50%;在临淄,增施MR土壤各类碳组分含量较OPT处理均有显著提高,增幅在16.19%~...  相似文献   
65.
[目的] 研究典型区域内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旨在为区域国土空间布局优化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多时间节点遥感数据,综合“3S”技术等方法模型,对南太行地区1990—2016年土地利用及生态服务价值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 研究区2000—2010年土地利用格局较其他两时间段发生了剧烈变化,其中,旱地减少211.77 km2,建设用地增加319.78 km2,各地类动态变化度达到最大值。1990—2016年,南太行土地利用转移类型方面以旱地转为建设用地为主,建设用地复垦为旱地在研究后期逐渐成为耕地补充的重要途径,大量的未利用地得到开发利用,可供开发利用的后备资源越来越少。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总量从1990年的2.12×1010元减少到2016年的1.78×1010元,减少了3.33×109元,建设用地、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对生态服务价值总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90.19%,-25.75%,-17.51%,-10.93%和44.46%,水温调节与废物处理等生态功能在研究期间受到较大破坏。[结论] 河南省南太行地区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特征变化明显,进一步平衡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研究区国土空间布局优化和生态修复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的地方。  相似文献   
66.
为了评价转mapk 双链RNA 表达载体黄瓜的生物安全性,明确其对根际土壤线虫多样性的影响,采用18S rDNA 基因克隆文库方法对转mapk 双链RNA 表达载体黄瓜和非转基因黄瓜根际土壤线虫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黄瓜和非转基因黄瓜根际土壤线虫均以食细菌线虫为主,其中小杆线虫属、头叶线虫属、拟丽突线虫属为优势属。转基因和非转基因黄瓜根际土壤线虫多样指数和生态指数无显著差异,表明转mapk 双链RNA 表达载体基因黄瓜对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无显著影响,具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67.
采用十字交叉法测定4株虫生真菌代谢产物对小麦纹枯病菌(Ceratobasidium cornigerum)、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葡萄炭疽病菌(Glomerella cingulata)、梨黑斑病菌(Alternaria kikuchiana)、柑橘绿霉菌(Penicillium digitatum)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4株虫生真菌代谢产物对5种植物真菌性病害菌落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卵胞白僵菌(Beauveria brongniartii)菌株BE-1对5种供试植物病原真菌菌落生长的平均抑制率最高。表明利用虫生真菌代谢产物对开发抗植物病原菌活性物质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8.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扩张使周边地区的景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进行合理的景观建设是急待解决的问题。以河南省新乡市为例,指出了城乡一体化的必然性并明确了景观变化的方向,提出了合理进行景观保护的方法。  相似文献   
69.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对“环保育种”的呼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人类活动诸如采矿、冶炼、电镀、电源和燃料生产、垃圾堆积过程和农业集约化中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大量和超量使用等排入到环境中,导致重金属污染土壤,带来了严重的后果.而植物对重金属的抗性、避性和富集性及超富集性,使得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和利用成为可能.由于自然的超富集植物具有地域性、植物种类的差异性,且忍耐重金属浓度的有限性,因此,超富集植物具有修复时间长的特点.现针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和利用提出了“环保育种”的概念,以及开展“环保育种”的基础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为加快修复和利用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环保育种”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0.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的不断发展,滴灌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逐步取代传统灌溉技术,成为实现农业水分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目前滴灌技术呈现多样化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完善与创新,多种节水高效的灌水技术,如纳米灌气滴灌技术、膜下滴灌技术等被广泛推广和应用。而加气滴灌是近年来出现的水肥气一体化滴灌方法,通过地下加气解决滴灌造成的根系缺氧问题,实现根域气体环境的优化,不仅促进作物生长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而且还能达到节水、节能的效果。基于近20年我国加气滴灌技术的研究,系统论述加气滴灌技术对土壤生理生化性质和微生物活动、植物生长发育和农作物品质以及农田水肥利用的影响,以期为我国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