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47篇
农学   3篇
  1篇
综合类   92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61.
本研究首次回顾了卷蛾科Eurydoxsa属分布在中国的两个种,即E.rhodopaDiakonoff和E.advenaFilipjev。文中提供了已知的相关资料,给出了E.advena的雌雄成虫形态特征图,并对其做了重新描述。图4参8。  相似文献   
62.
昆虫对植物挥发性信息化合物的影响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昆虫能影响、利用植物的挥发性信息化合物。昆虫通过取食时产生的口腔的分泌物改变植物挥发性信息化合物的释放,这种改变不同于由机械损伤诱导的改变,这两种情况下释放的挥发性信息化合物具有不同的生态学意义。昆虫对植物挥发性信息化合物的诱导释放具有系统性和群体性,并能利用寄主植物特有的挥发性信息化合物寻找适宜的行为场所,利用植物在不同诱因下挥发性信息化合物的改变避免昆虫种内、种间的生存竞争。研究昆虫对植物挥发性信息化合物的影响与利用,可以帮助人类寻找害虫的自然控制因子,探索环境友好型害虫防治途径。  相似文献   
63.
柳蛎蚧种群动态及测报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3年,在大庆市红旗林场,定期、系统地调查了柳蛎蚧1龄固定若虫、蛹、雌性成虫的死亡率以及初孵若虫、2龄若虫、前蛹、预蛹、蛹的发育进度预测模型。经检验,1龄固定若虫、蛹、雌性成虫种群数量变动的预测模型精度分别为97.80%、87.84%和97.12%。初孵若虫、2龄若虫、蛹的发育进度预测模型精度分别为95.75%、91.90%和95.27%。  相似文献   
64.
王琪  严善春  徐波 《林业科学》2012,48(7):79-85
为了探讨冷杉梢斑螟和赤松梢斑螟幼虫的生存策略差异及与寄主红松化学防御的相互关系,研究1,3,5龄冷杉梢斑螟、赤松梢斑螟幼虫中肠解毒酶、保护酶的活性,同时分析相应生长发育期红松健康、受害球果及主梢内多种防御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健康红松球果及主梢中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变化与其生长发育时期有关。梢斑螟幼虫的取食可诱导红松球果及主梢内5种防御酶活性显著提高,寄主不同部位防御酶的活性变化与该龄期幼虫取食有关。不同生存策略的2种梢斑螟幼虫体内解毒酶、保护酶活性有差异。冷杉梢斑螟幼虫专食红松球果,其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羧酸酯酶(CarE)、多功能氧化酶(MFO)显著高于果梢间转移为害的赤松梢斑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几丁质酶(CT)的活性与梢斑螟幼虫是否转移为害无相关性。赤松梢斑螟幼虫体内酚氧化酶(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高于冷杉梢斑螟,表明这2种活性较高的保护酶,能够降低其在转移为害过程中面临的死亡威胁。冷杉梢斑螟幼虫主要通过生理解毒,而赤松梢斑螟则以生理解毒和改变取食范围相结合的方式,适应寄主植物的化学防御。植物化学在2种害虫的生存演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5.
低剂量甲氧虫酰肼对舞毒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采用药剂短期处理和连续处理,测定了低剂量LC_(10)和LC_(30)甲氧虫酰肼处理舞毒蛾4龄幼虫后,对其各项发育指标、营养指标及各发育阶段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LC_(10)和LC_(30)剂量甲氧虫酰肼能显著降低舞毒蛾幼虫成活率、化蛹率、6龄虫重及雌蛹重,与对照组相比,LC_(30)剂量处理24 h后,舞毒蛾5龄和6龄幼虫成活率、化蛹率、6龄虫重及雌蛹重明显降低,依次为48.89%、72.62%、62.22%、0.21 g和0.75 g,且LC_(30)剂量对幼虫和蛹的致死性较LC_(10)剂量明显,连续处理较短期处理明显,差异均显著(P<0.05).低剂量甲氧虫酰肼对幼虫营养指标也存在明显影响,LC_(10)剂量能抑制幼虫相对取食量(RCR),LC_(30)剂量能抑制食物利用率(ECI),且两者均能显著抑制幼虫相对生长率(RGR)(P<0.05).同时低剂量甲氧虫酰肼能导致舞毒蛾幼虫畸形,畸形率为62.53%.说明低剂量甲氧虫酰肼可取代高毒农药,用于防治森林鳞翅目害虫.  相似文献   
66.
为筛选对冷杉梢斑螟(Dioryctria abietella)具有行为调控作用的红松(Pinus koraiensis)挥发物微胶囊悬浮制剂,利用触角电位仪和“Y”型嗅觉仪测定冷杉梢斑螟对8种红松挥发物微胶囊悬浮剂的触角电位(EAG)及嗅觉行为反应。触角电位试验结果表明,8种微胶囊悬浮剂在各浓度均能引起冷杉梢斑螟的触角电位反应,冷杉梢斑螟雌成虫对10-1mol·L-1的β-蒎烯微胶囊制剂反应最强。嗅觉行为反应试验结果表明,β-蒎烯微胶囊制剂对冷杉梢斑螟雌、雄成虫均具有明显的引诱作用;α-蒎烯和蒈烯对雌蛾有引诱作用;水芹烯和月桂烯对雄蛾有引诱作用,但月桂烯对雌蛾有驱避作用。  相似文献   
67.
为研究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诱导抗虫性的分子机理,以茉莉酸诱导处理后的兴安落叶松针叶为材料,提取叶中总RNA合成cDNA,连接到质粒载体pDNR-LIB上,采用电穿孔法将重组质粒转化到DH5α中。经文库质量鉴定表明:文库库容为5×106,插入片段分布在0.5~2.0kb,平均大小约为1kb,重组率达到95%,表明已成功构建了高质量的茉莉酸诱导处理后兴安落叶松针叶全长cDNA文库。所建文库为进一步开展EST测序分析、抗虫基因克隆及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8.
采取随机取样调查法,对大兴安岭新林、加格达奇和哈尔滨地区阿城市玉泉林场、宾县松林林场的不同林龄、林型和林木位置的落叶松上的松瘿小卷蛾(Cydia zebeana)危害进行调查发现:松瘿小卷蛾对落叶松幼龄林主梢危害严重,虫瘿在树冠中、下部的分布明显多于上部(P<0.05),树冠各个方位的虫瘿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林缘的虫瘿密度明显高于林内,混交林的虫瘿密度显著小于纯林(P<0.05)。在大兴安岭,松瘿小卷蛾于不同直径的落叶松枝条上均呈聚集分布,而在哈尔滨地区则呈均匀分布,两地分别有86.1%和80.6%虫瘿分布在直径为0.40~1.19 cm的枝条上。  相似文献   
69.
资源分配对落叶松抗虫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落叶松对虫害的抗性可分为组成抗性和诱导抗性。文章综述落叶松结实期资源分配与组成抗虫性的关系及其对抗虫性的影响,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以其为落叶松的结实期防虫管理、营林措施等日常管护方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0.
镉、锌复合胁迫对银中杨化学防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究镉(Cd)、锌(Zn)复合胁迫对银中杨化学防御的影响。方法本实验将3种含量的Cd(0.5、1.5、2.5 mg/kg)和Zn(300、500、700 mg/kg),采用正交实验设计(3 × 3)分别复合施加到1年生银中杨生长的土壤中,在胁迫30、40和50 d后,分析各组银中杨叶片中的防御蛋白活性以及次生代谢物质的含量。结果在Cd、Zn复合胁迫下,银中杨叶片中防御蛋白活性以及次生代谢物质的含量均随Cd和Zn含量的增加而降低,且高含量Cd、Zn复合胁迫下的防御蛋白的活性和次生代谢物质的含量均显著低于中低含量复合胁迫(P < 0.05)。其中,在Cd、Zn中高含量复合胁迫下,30、40和50 d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胰蛋白酶抑制剂(TI)、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CI)活性、黄酮和木质素含量,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 < 0.05);在Cd、Zn低含量复合胁迫下,30、40 d后的黄酮含量以及50 d后的PAL活性,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结论Cd和Zn复合胁迫会抑制银中杨叶片内的化学防御水平,且抑制效果呈一定的浓度和时间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