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6篇
林业   36篇
农学   44篇
基础科学   10篇
  44篇
综合类   191篇
农作物   62篇
水产渔业   36篇
畜牧兽医   74篇
园艺   40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41.
为了解大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消化道结构特点及其功能与食性的关系,以采自东江和桃江水域的大刺鳅为研究对象,采用解剖、石蜡切片、HE染色和胃含物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大刺鳅消化道的形态学、组织学结构及食性特征。结果显示,大刺鳅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和肠构成;口咽腔具舌、咽骨和咽磨;食道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含有丰富的杯状细胞,内壁具纵行褶皱和次级分支,肌层由横纹肌和平滑肌共同组成;胃壁和肠壁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构成,肌层为平滑肌,分为环肌和纵肌;胃呈“V”型,分为贲门部、胃体部、幽门部3个部分,各部分的肌层厚度相比差异显著(P<0.05),贲门部向胃体部逐渐增粗,且含有胃腺细胞,幽门部肌层极为发达,形成幽门括约肌;肠较短,具一个弯曲,肠道系数为0.325±0.050,肠绒毛丰富,前肠、中肠和后肠的肠绒毛高度相比差异显著(P<0.05);胃幽门部和前肠间有2个幽门盲囊。大刺鳅食谱较广,消化道中鉴定出虾类、水生昆虫、鱼类、螺、卵和植物碎屑6大类饵料,摄食时食物不经咀嚼直接吞入;食物多样性指数(H′)为2.19, 不确定性较低,饵料优势指数(D)为0.33,集中性较高;虾类为大刺鳅的主要食物,其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IRI%)、质量百分比(W%)和数量百分比(N%)分别为97.75%、92.29%和73.07%。研究表明,大刺鳅属肉食性鱼类,其消化道形态和组织学结构表现出与食性相适应的特点,该研究可为大刺鳅人工养殖和饲料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42.
芒果炭疽病是芒果的重要病害,为了探明芒果果皮蜡质结构在其抗炭疽病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本研究采用胶孢炭疽菌孢子悬浮液无伤接种的方法对20个芒果品种脱蜡处理前后的抗病情况进行分析,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表皮蜡质结构变化,结果表明:蓝丁胶粘黏脱蜡可破坏芒果表皮蜡质结构,使其片层状蜡层减少,蜡质裂痕增多。脱蜡处理后,部分芒果发病率升高,热农1号、椰香和红象牙等10个芒果品种果实脱蜡处理后其对炭疽病抗性显著下降。说明脱蜡可导致果实发病速度加快、抗病性降低,证实蜡质结构在部分芒果品种果实抗炭疽病菌侵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物理屏障作用。  相似文献   
543.
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为具有食用、育珠、净水及生物监测等重要经济和生态价值的淡水双壳贝类。为把握其早期生活史过程中形态变化、器官发育和生长速率的特征,本研究对从脱落后第1~30天稚蚌期的个体开展了连续性、系统性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稚蚌1~30 d的生长过程中,铰合部的前缘和后缘向上突起,壳顶相对向内收缩,前端生长迅速、向外侧扩展,后端向腹缘方向生长,而腹缘相对向后端生长。第1天,稚蚌出现了斧足;第4天,内脏团较为明显;第10天,鳃清晰可见,前、后闭壳肌已经形成;第15天,肠道和心脏清晰可见;第20天,进水管和出水管形成;第25天以后,稚蚌的器官已经全部发育完成。壳长、壳高和年龄之间呈指数型相关关系,壳长与壳高之间呈正异速生长关系。上述结果可为背角无齿蚌的人工繁育、种质资源保护和种群恢复以及有效开发、利用其为水污染监测专用指示生物等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44.
545.
通过显微镜及连续切片技术,研究了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学及组织学特征.结果显示,在孵化温度为(21.0±0.5)℃的条件下,美洲鲥受精卵经过71 h 15 min大量孵化出膜,其胚胎发育阶段主要分为6个时期.受精卵第1-5次卵裂均为经裂,第6次卵裂(64细胞期),纬裂出现,胚盘被分为外部的包被层和内部的深层细胞两部分.受精6 h 2 min,内外卵黄合胞体层形成.受精7h 40 min,囊胚腔出现.受精10 h 39 min,胚盘下包30%,胚盾形成;受精14 h 50 min,下包50%,三胚层形成;受精17 h 33 min,下包75%,神经板形成;受精21 h 13 min,下包90%,脑原基、视囊、脊索原基和体节出现;受精24h 15 min,完全下包,神经胚、听囊、前脑、中脑及后脑出现.受精24 h 55 min,克氏囊形成.受精35 h 44 min,心脏和消化管出现;42h50 min肾小管形成;47 h 35 min克氏囊消失;60 h 15 min角膜出现.70h 15 min,仔鱼大量出膜,初孵仔鱼具有一个大而均质的卵黄囊,上面布有明显的色素.美洲鲥胚胎发生发育的特征与大多数报道的硬骨鱼类类似,但在分化发育的时序上具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