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4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2篇
  51篇
综合类   40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8篇
植物保护   2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青海省低海拔地区春油菜施肥现状与减肥空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青海省春油菜的施肥现状和减肥潜力,在该省低海拔春油菜典型种植区(海拔2 600 m以下)选取了451户农民进行实地调研。结果表明:调研区有47.7%的农户种植的春油菜产量都超过2005—2017年青海平均产量(1 674~2 158 kg·hm~(-2)),有44.6%的农户低于平均产量;20.4%的农户氮肥投入适中(120~160 kg·hm~(-2)),35.9%的农户偏高和很高,43.7%的农户偏低和很低;17.5%的农户磷肥投入适中(90~120 kg·hm~(-2)),69.0%的农户偏高和很高,13.5%的农户偏低和很低;钾肥、微量元素肥料投入基本为空白;20.8%的农户施用有机肥,但有机肥用量低,极少有农户种植翻压绿肥。总之,青海春油菜氮肥投入过量与不足现象并存,且都比较严重;磷肥施用量普遍偏高;其它化肥与有机肥等施用很少。1/3春油菜田有氮肥减量空间,2/3春油菜田有磷肥减量空间,至少有20%的春油菜田氮磷化肥可同时减量。同时,施氮量偏低的春油菜田应该加强培肥,有效硼等微量元素含量偏低的油菜田应适时施用微肥,保证春油菜的高产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52.
高亚军 《当代农业》2011,(21):39-39
一、饲养情况 购进家禽的日期、日龄、品种、数量、单价、金额。  相似文献   
53.
以西北24种石灰性土壤作对象,研究了非代换铵与代换钙、镁、钾、有效磷以及pH的关系;并以1种土壤研究了施用钾肥对土壤非代换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代换铵与代换钙、镁、钾及有效磷均无联系;与pH的显著负相关仅是一种偶然现象。在石灰性土壤上,pH不是影响非代换铵的因子;施用钾肥未影响土壤中原有非代换铵的含量,但能减少氮肥中铵的晶格固定。根据晶层空穴理论和试验结果,作者对上述现象从理论上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54.
陕北农牧交错带荒漠化土壤肥力水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化验,对陕北农牧交错带荒漠化土壤的理化性质和肥力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荒漠化土壤机械组成为:砂粒含量>784.0g/kg,有机质含量<3.67g/kg,阳离子交换量不超过6.37cmol/kg,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不足,土壤的综合肥力质量低;从沙丘流动到固定沙丘,表层土壤粒径>0.25mm的砂粒降低,5mm以上的团聚体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等速效养分增高,离子吸附交换能力增强。可以认为,土壤肥力差异是荒漠化的本质反映,结皮层可作为荒漠化类型土壤鉴定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55.
旱地豆科绿肥腐解及养分释放动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采用田间埋袋法对长武怀豆、大豆和绿豆在土壤中长达287 d的养分释放状况进行了监测,旨在查明三种豆科绿肥分解及其养分释放规律。结果表明,三种绿肥均表现为前期腐解快、后期腐解慢,高峰均出现在最初的1个月内。在残留率平稳的阶段,长武怀豆残留率显著高于大豆和绿豆。不同养分的释放有差异:氮、磷、钾在最初的21d内快速释放,其中钾的释放最彻底,287d 后钾的残留率仅为3.2%~5.9%。钙的残留率最高,而且始终没有显著的变化,287d后残留率仍为74.8%~89.8%。镁在前28d 矿化速率较快,残留率已降至30%左右。铜的释放有较明显的波浪起伏。铁在最初的21d内有明显释放,随后变幅不大。锌的残留率在最初的49d内呈下降趋势,49~175d内变化不大,175d后,三种绿肥锌残留率均显著降低。锰残留率的变化在起伏中呈下降趋势,至 287d 时,残留率降到了67.3%~74.1%,仅低于钙。三种绿肥养分释放状况的差异因养分种类而不同:氮、钙、铁、铜和锌的残留率在三种绿肥之间差异较大,钾和镁的残留率差异不显著。除了碳、氮、铜和锌外,其他养分残留率均表现为绿豆最低;除了碳、氮、铜和铁外,其他养分残留率均表现为大豆最高。  相似文献   
56.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治理对黄河水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特别是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水土流失是黄河泥沙,特别是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强化对该区的治理是减少入黄泥沙,特别是粗泥沙,效果最为明显,通过综合治理,在减少入黄泥沙的同时,也必然要减少入黄水量。但应看到,因减少了入黄泥沙,特别是粗泥沙,也会减轻下游河床淤积,因而减少了为维持下游"河床不抬高"而消耗的输沙用水量。研究表明,多沙粗沙区,特别是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治理程度越高,所节约的输沙水也越多。可以说,加强该区治理,可间接为黄河"增加"水资源。  相似文献   
57.
关中平原农户冬小麦养分资源投入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我国化肥用量激增的现状和农民养分资源投入中存在的问题,在关中平原冬小麦种植区域选取3个区/县进行冬小麦养分资源投入调查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小麦产量适中的农户占38.3 %;偏低的农户占26.7 %;很低的农户占22.5 %;偏高的农户占11.7 %;很高的农户占0.8 %。冬小麦的纯N平均用量为191.0 kg.hm-2;P2O5平均用量为129.9 kg.hm-2;K2O平均用量为43.8 kg.hm-2。氮肥投入量适中的农户占12.5%;偏低的农户占17.5 %;很低的农户占20 %;偏高的农户占11.7%;很高的农户占38.3%。磷肥投入量适中的农户占8.3%;偏低的农户占37.5 %;很低的农户占19.2 %;偏高的农户占23.3%;很高的农户占11.7%。钾肥投入量适中的农户占6.7%;偏低的占5.0 %;很低的占85.8 %;偏高的占1.7%;很高的占0.8%。养分资源投入以无机为主,有机为辅;投入形式以基施为主。  相似文献   
58.
1999~2000年黑龙江省赵光农场进行了莫尼斯大麦播期试验,分析了播期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以便掌握大麦的适宜播期,使大麦各生育期尽可能处在本地区最适宜的气象环境中,为大麦生产提供可靠的有价值的气象依据,从而使大麦取得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品质.  相似文献   
59.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种植并翻压绿肥3年以后渭北旱原不同施肥处理(不施肥、磷肥 P2O5 40 kg·hm-2、豆科绿肥专用肥30 kg·hm-2)和夏季豆科绿肥翻压方式(提前翻压、提前覆盖、播前翻压和不种绿肥—即夏季休闲)对小麦播前和收获期麦田土壤性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 施豆科专用肥处理和施磷肥处理的绿肥生物量和养分还田量有高于不施肥处理的趋势,其中提前翻压时施专用肥处理与不施肥处理的差异达显著水平。(2) 小麦播前翻压绿肥由于有较高的绿肥生物量和养分还田量,从而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活性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含量,并增加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3) 夏闲期种植绿肥显著提高了土壤剖面硝态氮的含量,并在160 cm左右的土层有明显的累积峰;绿肥提前翻压处理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有高于提前覆盖处理的趋势。(4) 绿肥翻压方式各处理160 cm以上土层水分含量没有显著差异,与夏季休闲相比,翻压绿肥时160~200 cm土层水分含量有降低的趋势,但只有绿肥提前覆盖土壤0~200 cm储水量显著低于休闲。  相似文献   
60.
通过田间试验对50个甘蓝型油菜基因型进行氮利用效率筛选,并将不同氮利用效率基因型在施氮(N 180 kg/hm2)和不施氮(N 0 kg/hm2)条件下的农艺性状和氮营养性状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50个油菜基因型的氮利用效率具有显著差异,最大相差2.5倍(施氮)和1.7倍(不施氮)。油菜的农艺性状及氮素营养性状指标均表现出一定的基因型变异,其中第一个有效分枝高度变异系数最大,超过 50%,而籽粒含氮量的变异系数最小,只有 6% 左右。不论供氮水平高低,氮高效基因型的每角粒数,籽粒生物量,籽粒占地上部生物量的比例以及籽粒氮占地上部总氮的比例均高于氮低效基因型,第一个有效分枝高度则显著低于氮低效基因型。另外,油菜氮素利用效率与各器官含氮量、 茎叶氮素累积量、 果荚氮素累积量、 茎叶氮占地上部氮的比例和果荚氮占地上部氮的比例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而不同氮效率基因型的地上部总生物量和地上部氮素累积总量则无显著差异。不同氮利用效率基因型的农艺性状和氮营养性状对氮肥的敏感性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