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1篇
基础科学   1篇
  39篇
综合类   69篇
园艺   2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51.
[目的]传统村落是中国持久农耕文明的产物,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探究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江西省省级传统村落——霞山村为例,按照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思路建立生态型重要性、生产型适宜性、生活型适宜性的单空间适宜性评价体系,借助GIS空间分析和二维矩阵空间划分的方法,在多空间评价的基础上遵循最适宜原则和生态-生产-生活优先递减原则,划定"三生空间"功能分区,通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结果](1)单空间适宜性分布的规律表明,生产、生活适宜性分布的空间相似性较强;生态重要性与生产、生活适宜性的空间异质性显著.(2)多空间评价结果表明,霞山村三生空间总体融合程度好,毗邻效果佳,以林地为主的生态空间面积为959.07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54.54%,呈片状分布在村域周边地区;以耕地为主的生产空间面积为661.51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7.62%,集中分布在村域中心地带;以农村宅基地为主的生活空间面积为137.78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7.84%,呈零星状零散分布.(3)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过程中,生态空间应注重加强生态脆弱和敏感区域的保护力度,生产空间应注重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生活空间应注重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结论]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基于三生空间适宜性与协调性划定三生空间的方法,较好地缓解了生态保育、耕地保护、建设用地扩张对土地资源需求的矛盾冲突,可为其他村域型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2.
高光谱遥感技术是定量遥感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土壤养分含量预测的有效手段之一。以江西省中南部的兴国县为研究区,在对43个土壤样本的理化性质和实验室反射光谱数据分析和测量的基础上,寻找丘陵红壤区稻田土壤全磷含量的高光谱敏感波段,尝试建立土壤全磷的预测模型。通过研究发现,丘陵红壤区稻田土壤全磷含量与高光谱曲线相关系数在重采样一阶微分变换中达到最高,最高值在534 nm处达到了0.702。采用高光谱来预测南方典型丘陵稻田土壤全磷含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3.
赵丽红  郭熙  陈文波 《土壤》2007,39(4):652-657
土地经济系数是农用地分等中重要的修正参数.本文以玉山县为例,应用地统计学的原理与方法,对土地经济系数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通过对样点数据的半方差函数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土地经济系数具有很强的空间相关性.在结构分析基础上,本文采用空间插值Kriging法,计算出每个分等单元的土地经济系数.经过样点验证,结果表明利用空间插值Kriging法计算出的土地经济系数与实测值的平均RMSE为0.88%,这表明Kriging空间插值法计算的土地经济系数比较精确,为农用地分等规律中经济系数的确定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4.
陈蕾  郭熙  韩逸  朱青  国佳欣  易丹  张婷 《水土保持通报》2020,40(6):78-86,93
[目的] 结合不透水面对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分析,探究江西省各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及趋势,为江西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从人口、经济、社会、空间4个方面构建新型城镇化的指标体系,在分析江西省1988-2017年各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同时,基于不透水面数据,研究城镇化水平与不透水面不同阶段的相关性变化,构建二者的线性关系模型。[结果] ①30 a间江西省城镇不透水面扩张明显,整体呈现高-较高-中-较低-低密度圈层分布的空间格局。②江西省城镇化发展水平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区域间发展不均衡;③2006年为该区城镇化水平增长的突变点,前后城镇化水平与不透水面相关性存在差异;④各市不透水面与新型城镇化水平线性拟合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拟合效果较好。[结论] 不透水面与新型城镇化水平存在较强相关性,利用不透水面数据能较好地反映各市新型城镇化水平,这有助于分析城镇化发展趋势,促进区域城镇化研究。  相似文献   
55.
[目的]分析影响赣江上游流域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为该区水土流失治理与科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15年Landsat 8遥感影像、MODIS NDVI数据、数字高程模型(DEM)、土壤类型和降雨数据,采用RUSLE模型和随机森林算法对赣江上游流域土壤侵蚀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定量化分析。[结果] 2015年赣江上游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加剧,总体上处于轻度侵蚀水平,土壤侵蚀总量为3.45×10~7 t/a,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 046.38 t/(km~2·a),比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允许流失量[500 t/(km~2·a)]高出2倍之多;子流域9,11,15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1 672.66,1 715.83和1 565.36 t/(km~2·a),处于中度侵蚀级别,为研究区重点防治区域;其余子流域均为轻度侵蚀级别。[结论]各子流域的土壤侵蚀受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C)和坡长坡度因子(LS)影响较大,两者重要程度分别在30%和20%以上,土壤可蚀性因子(K)和降雨侵蚀力因子(R)的重要程度偏低,均未超过10%。其中子流域9,11,21主要受LS因子影响,其余子流域均受C因子主控。  相似文献   
56.
余慧敏  李婕  韩逸  郭熙 《土壤》2020,52(2):394-403
在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影响耕地土壤健康的有益与不利因素两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灌溉水环境质量、土壤重金属两个指标进行评价;采用最小因子法对有益微量元素进行评价;综合单一指标评价结果运用累加法进行了研究区稻田土壤健康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奉新县稻田灌溉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95.59%的灌溉水水质清洁;全县99.31%的稻田土壤重金属级别为1级,稻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很少;全县稻田有益微量元素分值处于中等偏低水平,73.40%为0.2~0.4分,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区、西部山区的各乡镇。②全县稻田土壤总体健康状况较好,以2级健康居多,占比74.67%,健康级别在空间上呈现出中部高、东部与西部低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57.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吉安市生态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吉安市2008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处于生态系统较合理的承载力范围,生态系统相对比较安全,人类社会发展处于相对可持续状态.为引导吉安市继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市政府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地方政府的忧患意识,加强宣传与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增强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58.
基于GIS技术的多目标土壤资源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土壤资源适宜性评价是进行十壤资源空间分析及优化配置的基础,为土壤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该文以江西省鄱阳湖经济区土壤资源为研究对象,选取了7个参评因子,将GIS技术、统计模型和评价方法有机结合进行u十壤资源的宜耕、宜园和宜林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生境条件整体较高,土壤资源适宜性较好;区域内宜耕土壤资源面积为19269.2 km2,占总面积的48.5%;宜园土壤资源面积为4399.1 km2,只占总面积的11.1%;宜林十壤资源面积为12579.1 km2,占总面积的31.7%;三者的有机结合,克服了传统评价方法费时费力以及主观参与性强的不足,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合理,为土壤资源适宜性评价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59.
土地空间布局规划是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内容,合理的土地空间布局对改善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协调人地关系、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以江西省余江县印畈村为对象,通过高清遥感影像和GIS空间技术,结合参与式村民调查结果,对村域土地空间布局进行相应的规划。研究结果表明:村级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是现有规划体系的完善与延伸;土地利用空间的布局宜采用"自下而上"为主,"自上而下"为辅的工作模式;村民民主参与是土地利用空间合理布局的重要保障;规划后村域土地利用结合村庄发展特色,形成"一轴两翼一核心"的空间发展格局,顺应农村生产方式转型趋势,为具体空间项目的落实和土地空间布局优化奠定基础。印畈村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规划研究符合新形势下农村土地利用和管理的现实需求,其研究结果有利于引导土地合理利用、推动乡村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60.
江西省耕地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主控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叶枫  饶磊  郭熙  叶英聪  孙凯  李婕  王澜珂  李伟峰 《土壤》2018,50(4):778-786
准确地获取省域尺度下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主控因素对土壤碳调控以及全球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江西省2012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采集的16 582个耕地表层(0~20 cm)土壤样点数据,探讨江西省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主控因素。运用普通克里格法、单因素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方法对比地形因子、耕地利用方式、成土母质、土壤类型、灌溉能力和秸秆还田方式对江西省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江西省土壤有机碳含量在5.22~40.31 g/kg之间,平均值为17.90 g/kg,变异系数为31.01%,呈中等程度的变异性。(2)经半方差分析,土壤有机碳的变程为30.6 km,空间自相关范围较小;块金效应值为12.49%,表明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受结构性因素影响大于随机性因素。(3)在空间分布上,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萍乡市、新余市、南昌市、抚州市与景德镇市。(4)回归分析与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地形因子、灌溉能力、成土母质、耕地利用方式、土壤类型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影响均显著(P0.05),但影响程度不一。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独立解释能力最高,为38.9%,是江西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