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90篇
林业   9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3篇
  248篇
综合类   34篇
畜牧兽医   16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9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六道沟小流域地形序列土壤碳剖面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更好地理解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过程对土壤碳循环过程的影响,研究选取位于黄土高原六道沟小流域的典型土壤地形序列(东北坡NE序列,西坡W序列),分析了不同坡向间及同一坡向内随植被类型变化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剖面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六道沟小流域地形序列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50cm土层内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降低,50cm土层以下基本趋于稳定,且剖面上层(0—50cm)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剖面下层(50—200cm,p0.05),但在同一深度土层(0—50,50—200,0—200cm)不同坡向林地和草地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与有机碳相比,无机碳含量相对较高并且主要在剖面下部(50cm以下)不同深度土层富集。NE序列林地和草地剖面无机碳平均含量接近(p0.05),而W序列林地剖面无机碳平均含量显著高于草地(p0.05);不同坡向草地剖面无机碳平均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不同坡向林地剖面无机碳平均含量表现为W序列显著高于NE序列(p0.05)。0—50cm土层有机碳含量与pH、容重和土壤含水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土壤总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50—150cm土层无机碳含量与pH和土壤总孔隙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容重、黏粒含量和土壤含水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NE序列和W序列2 m土体总碳密度相当,分别为15.2~47.4kg/m~2和18.3~51.3kg/m~2,其中无机碳密度占78%~94%,1—2m土层总碳密度占2m土体总碳密度的35%~74%。若只考虑土壤有机碳库或只考虑浅层1m土壤碳库,六道沟小流域2m土体总碳储量平均将被低估88%和51%。  相似文献   
52.
关中平原农田土壤水力参数空间分异与模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土壤水力参数是土壤水分和污染物迁移等陆面过程数值模拟的重要基础参数。为探明关中平原农田土壤水力参数空间分异特征,建立空间分布预测模型,在关中平原网格布设124个样点,采集根层0-20 cm原状和扰动土壤样品,利用van Genuchten模型拟合获取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获得残余含水量(θr)、饱和含水量(θs)以及系数α和n等土壤水力参数。采用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和结构方程方法分析了θr、θs、α和n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子,建立了水力参数传递函数预测模型。结果表明:θr和α为强变异,θs为中等变异,n为弱变异。θr、θs、α和n半方差函数最佳拟合模型分别为球状模型、指数模型、指数模型和球状模型。θs和n具有强烈的空间依赖性,变程分别为32.7,54.3 km;θr和α具有中等程度空间依赖性,变程均为52.8 km。土壤质地、容重、pH、有机质和海拔是影响土壤水力参数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基于土壤理化性质和海拔建立的水力参数传递函数模型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可用于关中地区大尺度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水力参数的模拟预测。  相似文献   
53.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夏玉米灌浆过程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针对京都“冬小麦一夏玉米”种植制度下秸秆还田十分普遍,然而氮肥施用却常常过量这一现状,探讨了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夏玉米灌浆过程和最终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秸秆还田和秸秆不还田2个因素,不施氮、传统施氮和优化施氮3个氮肥水平。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夏玉米的籽粒体积增加了17.38%~19.69%,高速灌浆持续期较对照延长5~7d,夏玉米产量提高显著,尤其是秸秆还田 优化施氮处理产量最高,达到7385.1kg/hm。;秸秆还田优化施氮的穗粒数达到598.19粒/穗,与秸秆不还田不施氮处理相比增加了27.3%,秸秆还田传统施氮处理的千粒重最大,达到239.75g/1000粒。通过对比分析,认为“秸秆还田 优化施氮”是京郊地区适宜采用的一种增加作物产量的优化耕作模式。  相似文献   
54.
高等植物对钠离子的吸收、运输和累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述了植物对钠离子吸收、运输和累积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植物根系吸收钠离子的途径可能有三条,包括2条跨膜途径(钙敏感和非钙敏感两部分)和支流途径等。根系对钠离子的吸收可能是被动的,但排泄是主动的。木质部的装载可能是主动的,也可能是被动的。木质部的卸载过程还不清楚,可能是通过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或K /Na ,Na /H 反向运输体完成。Na 在植物体内运输需要特殊部位特殊细胞类型以协同方式运作。为了减少Na 通过木质部的质外体部分向地上部输送,根系靠外的部分细胞要减少流入,而内层细胞应该加大流入。我们需要了解更多的特殊细胞运输过程,和特殊细胞的载体及信号操作过程的知识。  相似文献   
55.
土壤侵蚀预报模型及其在中国发展的考虑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土壤侵蚀的研究对国土利用、土壤侵蚀的治理十分重要。叙述了我国土壤侵蚀研究的成就。详细说明经验统计模型研究在预报方面的不足。介绍了美国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的研究情况。特别途述了USLE及WEPP的基本情况:理论基础、模型的适用性与局限性。阐述了模型研究了重要性和在我国进行土壤侵蚀模型研究的必要性。提出了建立我国土壤侵蚀模型所必须进行的研究工作和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56.
黄土沟壑区小流域土壤pH值的空间分布及条件模拟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土壤pH值是影响土壤养分有效性和化学物质在土壤中行为的主要因素,研究土壤pH值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于土壤养分管理和土壤污染预测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环境因素复杂的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pH值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黄土沟壑区小流域土壤pH值具有球形—指数套合模型的空间结构特征,其空间异质性主要来源于流域内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等随机因素。与有机质协同的Kriging法能较好地对土壤pH值进行估值,其估值范围小于实测数据,估值误差来源于复杂的环境因素。序贯高斯条件模拟的土壤pH值范围与实测数据接近,模拟的平均值低于实测数据,模拟误差来源于模拟过程中独特的Kriging算法及高斯特性。  相似文献   
57.
原油在扰动土壤中入渗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邵明安  张博闻 《土壤学报》2009,46(5):781-787
随着国家发展对能源的迫切需求,石油作为我国能源的主要构成之一,其开采和冶炼也在不断地增加。然而由于某些相关管理环节的不完善引发的污染事故日趋增多,其中原油的土壤污染问题尤为严重。为研究原油在土壤中的入渗过程,通过室内土柱模拟实验,测定了原油在土壤中入渗的湿润距离、湿润推进速率与时间的关系以及被原油污染的土壤中残留物的含量。结果表明:对于同一质地土壤,随着容重的增加,原油在土壤中入渗的湿润距离、湿润推进速率和残留物的含量均降低;容重相同而质地不同的土壤,随着粉粒含量的增加,原油在土壤中入渗的湿润距离、湿润推进速率和残留物的含量均表现为降低趋势;原油在土壤中入渗的湿润距离随时间的变化可以用对数函数拟合,湿润推进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可以用幂函数拟合,均达到显著水平。研究原油在土壤中的入渗对于了解原油在土壤中的迁移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8.
初始含水率对土壤中原油入渗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确定土壤初始含水率对原油在土壤中入渗的影响,该文利用3种土壤,根据设定不同初始含水率进行配置,开展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初始含水率条件下原油在土壤中的入渗。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同一质地土壤,随着初始含水率的增加,原油在土壤中入渗的湿润距离和湿润推进速率均增加。原油在土壤中的入渗与土壤粉粒含量密切相关,当土壤初始含水率较低时,不同质地土壤,粉粒含量越高,原油在土壤中入渗越慢;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中原油残留物的含量呈波动递减趋势;原油在土壤中入渗的湿润距离随时间的变化可用对数函数拟合,湿润推进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可用Kostiakov公式拟合。  相似文献   
59.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小流域土壤矿质氮空间变异性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探明小流域土壤养分特性空间变异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非均匀取样方法测定了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小流域土壤表层(0~10、10~20、20~40 cm)的硝态氮和铵态氮,采用经典统计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异结构。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空间配置成混合利用结构拦截和减少径流侵蚀,形成了土壤矿质氮坡面斑块镶嵌格局。小流域内硝态氮和铵态氮呈中等的空间变异和自相关性,其变异性由土壤系统内部因素包括土壤质地、矿物、成土过程、地形特征和人类活动造成的外部因素包括施肥和耕作等共同控制。建立了土壤矿质氮多元回归预测模型,各回归模型的自变量不同,表明不同土层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变异受不同环境因子控制。分析认为合理配置土地利用形成斑块状结构和增加养分投入可以改善研究区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60.
黄土高原北部草地表层土壤水分状态空间模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探明黄土高原北部草地表层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该文用自回归状态空间模型和经典统计的线性回归模型对该区草地表层土壤含水率的分布状况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状态空间方程可以应用于环境因素复杂的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其拟合效果优于线性回归模型。单因素中基于饱和导水率的模拟效果最佳(R2 = 0.936);多因素模拟中以饱和导水率+海拔+凋落物模拟效果最佳(R2 = 0.976),可以很好地解释表层土壤水分的变异状况。自回归状态空间模型可用于研究黄土高原北部水蚀风蚀交错区表层土壤水分与其他因素的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