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20篇
基础科学   16篇
  13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51.
有机磷类杀虫剂代谢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对有机磷类杀虫剂代谢机制的研究进展以及昆虫对此类杀虫剂的相关代谢抗性机制进行了总结,阐述了有机磷杀虫剂的生物代谢途径及相关代谢酶系。在生物体中,有机磷类杀虫剂主要发生氧化代谢、水解代谢和轭合代谢等反应。其氧化代谢主要在细胞色素P450酶系(P450s)的催化作用下进行,其中,最重要的氧化反应是硫代有机磷酸酯类杀虫剂氧化脱硫形成生物毒性更高的有机磷氧化物的反应,以及氧化脱芳(烷)基化的反应;有机磷杀虫剂及其氧化产物在生物体内还可发生水解代谢反应,在对氧磷酶PON1等磷酸三酯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生成低毒性或者无毒的代谢物;有机磷杀虫剂的轭合代谢主要是在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的催化下进行的。昆虫对有机磷类杀虫剂的代谢抗性与昆虫中参与此类杀虫剂代谢的解毒酶的改变密切相关,其中,与有机磷类杀虫剂代谢相关的P450s基因的过量表达和酶活性增强、丝氨酸水解酯酶的过量表达及基因突变、GSTs基因的过量表达等,均可导致铜绿蝇Lucilia cuprina、桃蚜Myzus persicae等昆虫对二嗪磷和马拉硫磷等有机磷类杀虫剂的代谢抗性。明确有机磷类杀虫剂的结构特点、代谢途径以及昆虫对此类杀虫剂的代谢抗性机制,对掌握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毒理学机制,安全有效地使用此类杀虫剂,有效治理害虫对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药性,以及开发生物选择性好的新型有机磷类杀虫剂,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2.
【目的】正确认识桉树旱雨季蒸腾耗水规律及其与土壤水分的关系,为桉树栽培抚育提供指导。【方法】在广东雷州半岛地区选择11a生桉树林设置20m×20m样地,根据每木检尺结果按径阶选择生长状况良好的粗皮桉样木3株,于2017年6-10月(雨季)和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旱季),采用热扩散茎流计(德国,SF-G)对样木的蒸腾速率进行连续监测,并同步观测林分气象因子、林内降雨及土壤水吸力动态,分析0~100cm土层土壤水吸力与降雨量及粗皮桉蒸腾耗水与日潜在蒸散量和土壤水吸力的关系。【结果】各土层(0~100cm土层每20cm为一个土层)土壤水吸力与降雨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受降雨影响,雨季平均土壤水吸力(21.28kPa)显著小于旱季(510.44kPa);不同土层水吸力在观测期内变化趋势相同,但变化幅度差异较大。粗皮桉蒸腾速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雨季是桉树蒸腾耗水的主要时期,日平均蒸腾速率是旱季的1.8倍,各月平均单株蒸腾耗水量9月8月7月6月10月11月12月1月,雨季显著大于旱季;无论是旱季还是雨季,日潜在蒸散量均与蒸腾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雨季蒸腾速率与各层土壤水吸力无显著相关性,但旱季与土壤水吸力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土壤水分在旱季成为粗皮桉蒸腾耗水的主要限制因子;旱季不同土层土壤水吸力与蒸腾速率相关性差异较大,相关系数大小为40~60cm20~40cm60~80cm80~100cm0~20cm。20~80cm土层是11a生粗皮桉的主要水分利用层。【结论】在雷州半岛地区,旱季土壤水分是限制粗皮桉蒸腾的主要因子,与潜在蒸散共同决定粗皮桉蒸腾;在无法改变光热的条件下,旱季适当补充水分,可有效提高桉树林分蒸腾,进而提高林分生产力。  相似文献   
53.
除草剂在使用过程中,都受哪些气候环境因素的影响呢? 首先是除草剂的活性受温度影响较大。一般情况下,温度高,除草剂的活性也高.除草效果也高,反之,则除草效果差。另外,温度高,杂草的吸收和传导能力强,除草剂容易在杂草的敏感部位起作用发挥良好的除草效果,但是某些除草剂温度过高时易挥发、飘移,容易造成其它作物要害。  相似文献   
54.
为了解包头市南海湖水体水质状况及富营养化趋势,于2017年4月-2018年3月,在南海湖中选取20个采样点,对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及主要营养盐进行测定,并对叶绿素a和营养盐含量进行相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南海湖水体总氮和总磷指标均超过了地表水Ⅴ类标准。南海湖氮磷营养盐存在着时空差异,总氮和氨氮随季节变化明显,其含量均呈现冬季>秋季>夏季>春季;总磷的含量主要表现为秋季最高,春季最低;硝态氮的含量在四个季节差异不大。空间上各营养盐均呈现东部、北部高,西部、南部低的趋势。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区间为21.94~40.92μg·L-1,时间上呈现秋季>夏季>春季>冬季。空间上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趋势,与氮磷营养盐的分布趋势相同。叶绿素a在四个季节中与总氮,氨氮,总磷均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55.
针对我国花生秧蔓包膜青贮设备自动化程度低、无法实现花生果秧联合收获的问题,在4HB-2A型花生联合收获机的基础上,增设了固定式秧捆包膜装置。选择宽25 cm、厚25μm的聚乙烯拉伸膜,通过分析其拉长率和包膜重叠率,确定秧捆包膜时拉伸膜拉长率和包膜重叠率均为50%。根据拉伸膜拉长率的要求设计导膜机构,通过导膜机构受力分析得出扭转弹簧扭转角大于68°,导膜辊绕膜角大于108°。基于对秧捆规格、拉伸膜横向收缩率及包膜重叠率的分析,确定装置旋转和秧捆自转的角速度比为18,通过对包膜装置传动配合关系和承载滚筒的设计,使装置旋转和秧捆自转的角速度比达到预期值。基于ASAMS对包膜装置气压缸推动提升角度进行仿真,确定装置提升角为66°。样机田间性能试验表明,所设计的固定式包膜装置拉伸膜拉长率为51.4%,包膜2、4、6层的包膜效率分别为10.5、8.4、7.6 s/层,均匀性变异系数分别为12.20%、7.70%和4.70%,各项指标均符合标准要求,包膜质量满足花生秧蔓青贮要求。  相似文献   
56.
对不同整地措施下1年生尾巨桉林分生物量的分配调查研究结果表明:3种整地措施间林木的平均单株生物量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其中全垦(8.72 kg/株)﹥带垦(7.93 kg/株)﹥穴垦(7.01 kg/株)。林下植被生物量也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其中穴垦(5.38 t/hm2)﹥带垦(4.03 t/hm2)﹥全垦(2.12 t/hm2),生物多样性带垦与穴垦要优于全垦。结合林木以及林下植被生物量得出林分总生物量带垦最大(15.73 t/hm2),穴垦次之(15.15 t/hm2),全垦最小(14.15 t/hm2)。综合考虑各种指标,带垦这一整地措施更有利于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57.
以广西10年生的3个密度邓恩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不同林分密度林下凋落物和土壤及持水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个密度林分的林下凋落物贮量为18.5~19.6 t·hm-2,最大持水量为31.5~ 40.7 t·hm-2,均是高密度的最小;3个密度邓恩桉林地的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均是高密度最大,土壤容重是高密度最小,但土壤非毛管孔隙度为中密度最大,低密度最小.  相似文献   
58.
在有限元方法中利用动态模量主曲线和时间-温度位移因子来考虑荷载作用频率和温度对沥青混合料力学性质的影响,采用移动荷载模式,利用断裂力学的方法分析了典型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开裂机理.研究表明:轮载经过裂缝1次,根据不同工况,可能在裂尖引起1个,2个或3个张开型应力强度因子(KⅠ)峰值.而剪切型应力强度因子(KⅡ)总有2个峰值,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析了温度、行车速度及裂缝长度对裂尖应力强度因子及其作用频率的影响.当裂缝较短且温度较低时,裂缝扩展主要由KⅠ引起.随着裂缝长度的增加和温度的升高,KⅡ逐渐成为裂缝扩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9.
利用新郑市1961—2010年的气温资料,分别对气温的月际变化、年代际变化、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并用EOF法对50年年平均温度变化趋势的季节贡献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新郑市年内最热月份出现在7月,最冷月份出现在1月;50年来年平均气温从20世纪60—80年代持续降低,最冷期出现在80年代,90年代开始气温显著升高。冬季、春季和秋季呈逐年升高趋势,夏季则呈降低趋势;冬季主要的增温趋势是主导1961—2010年年平均增温的最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60.
覆膜年限及灌水方法对河套灌区农膜残留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阐明内蒙古河套灌区农膜残留现状及覆膜年限、灌水方法对农膜残留的影响,该文采用查阅资料、问卷调研及田间取样等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内蒙古河套灌区及典型研究区地膜覆盖现状,并在典型研究区考虑了覆膜年限(覆膜2、5、10、20 a)、灌水方法(膜下滴灌和地面灌溉覆膜)和作物种类(玉米和葵花)3个因子,探索其对农膜残留强度、破碎率、残膜分布及残膜碎片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内蒙古河套灌区2005—2014年地膜使用量和覆膜面积均呈跨越式增长,分别增长了125.81%和147.62%;而典型研究区更是增长了240%和265.81%,然而单位面积覆膜量却下降了8.82%和7.08%。不同覆膜年限和灌水方法显著影响农膜残留强度和破碎率(P0.05),其中覆膜5、10、20 a后的残留强度平均比覆膜2 a分别增长了80.14%、163.70%、273.64%,破碎率平均比覆膜2 a分别增长了20.97%、38.14%、60.20%;膜下滴灌与地面灌溉覆膜相比残留强度平均提高了42.92%,破碎率平均提高了20.01%。农膜残留主要集中在土壤0~10 cm土层内,占64.89%;典型研究区面积为0~4和4~20 cm2的残膜分别占残膜总片数的31.06%和27.81%,且随着覆膜年限增加,下层残膜片数占总残膜片数的比例逐渐增加,其中覆膜20 a农田与覆膜2 a农田相比0~10 cm土层残膜占总残膜片数由71.47%降低为54.61%,10~20 cm土层由23.37%升高为32.24%,而不同灌水方式对残膜在土壤中的分布影响不大。随着覆膜年限的增加土壤中不同面积残膜比例差异越显著且小面积残膜比例增加,覆膜2~20 a后,面积为20 cm2以下的残膜数量分别是面积为20 cm2以上的1.43~1.59倍(P0.05)。研究结果可为农膜残留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