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10篇
农学   1篇
  47篇
综合类   92篇
农作物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利用塑料棚和日光干燥废弃植物体和污泥的初步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中国南方地区秋冬季气候条件下密闭塑料温室的增温效果明显,但同时温室内的相对湿度也高的问题,在密闭塑料棚中采用不同的除湿处理进行干燥有机废物(污泥和植物)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机械定时抽出封闭式塑料棚内空气,同时通入棚外气体的处理效果最好,塑料棚内相对湿度与密闭式塑料棚相比显著降低,而温度几乎没有降低,有利于快速干燥植物体,而城市污泥的干燥则不需要封闭塑料棚。  相似文献   
52.
活性污泥吸附重金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要从活性污泥对不同重金属(M^n )的吸附效果,吸附机制、影响吸附的因素,以及M^n 对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影响等四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活性污泥吸附M^n 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3.
以生物炭为改良剂,采用淹水培养方法研究不同添加量生物炭(BC)处理(1%,3%和5%)对污染土壤Zn、Cd、Pb、Cu有效性及养分含量的影响,并用毒性淋出试验(TCLP)法对其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添加生物炭土壤中交换态Zn、Cd、Pb、Cu分别降低0.15%~24.11%,1.22%~16.09%,0.47%~21.51%,3.05%~77.30%,且表现为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其降低程度增大。TCLP态Zn、Cd、Pb、Cu含量分别降低0.74%~21.47%,6.67%~47.62%,2.02%~16.74%,0.29%~21.20%,且表现为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其降低程度增大。与对照相比,添加生物炭后土壤pH上升(-0.01)~0.35个单位,有机质、铵态氮和硝态氮分别增加0.09%~20.02%,1.59%~38.28%和2.74%~90.14%。土壤pH值与土壤交换态Cu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有机质含量与交换态Z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淹水条件下污染土壤中施用生物炭可降低重金属Zn、Cd、Pb和Cu的有效性和生态风险,提高土壤养分含量,起到改良土壤作用。  相似文献   
54.
通过对华中地区3种常见蔬菜进行种子萌发试验和盆栽试验,对其在不同Cd浓度胁迫下的耐性和累积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蔬菜幼苗对过量Cd毒害的耐性强弱顺序是:萝卜Raphanus Sativus>小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chinensi S.>苋菜Amaranthus tricolour...  相似文献   
55.
针对传统氧化沟投资建造成本高,脱氮除磷效率较差的问题,在污染现场建设植物-生物膜氧化沟,通过室内曝气模拟试验和室外小试试验,研究了总磷(total phosphorus,TP)的去除与铁和曝气时间的关系以及美人蕉、茭白根表铁氧化物胶膜对污水中磷的吸附去除情况,了解不同形态铁和植物根表铁膜与除磷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形态铁及植物根表铁膜与污水中磷的去除密切相关。随着曝气时间的延长,污水中铁减少量呈现出逐级递增的趋势,当曝气时间为12 h时,铁减少量达到0.45 mg/L以上,铁减少量与曝气时间之间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而TP的减少量与铁减少量之间也呈现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小试试验中,3个系统出水磷含量及全Fe、Fe2+含量均有所降低,降低量表现出茭白系统美人蕉系统对照系统的规律;同时,美人蕉、茭白根表铁氧化物的沉积量随运行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且茭白根表铁膜数量及其吸附磷的数量均要高于美人蕉。该研究为植物-生物膜氧化沟工艺的改进及应用和推广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56.
开花结实期水稻叶际气态氮化物交换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气候箱及温室试验基础上, 用密闭箱法研究了开花结实期水稻叶际各种氮化物(NH3、N2O、NO和NO2)的交换及其规律, 结果表明, (1)在气候箱控制、白昼有相对良好光照条件下, 开花结实期水稻未有显著净挥发NH3效应;(2)同一时期水稻叶际NO平均交换速率白天15:00-18:00为-7.42 µg pot-1 h-1, 夜间20:00-23:00为-4.012 µg pot-1 h-1, 且有、无水稻完整植株处理间培养箱中抽出气流的NO浓度差异显著(P<0.05), 水稻表现有明显净吸收NO效应;随着环境空气NO浓度升高, 水稻NO吸收作用明显增强;(3)水稻有净吸收空气NO2的明显效应, NO2吸收速率相当于同时期白天和晚上水稻NO吸收速率的5.6%和3.9%;(4)在气候箱控制条件下, 白昼长时间适度光照(10 h, 165 µmol m-2 s-1)有抑制水稻N2O挥发效应;在温室自然光暗条件下, 19:00一次日早9:00时段水稻平均N2O挥发速率为5.04 µg pot-1 h-1, 有净挥发N2O现象, 但白昼长时间光照条件下水稻未有从空气吸收N2O的明显作用。从本试验结果看, 开花结实期水稻从空气中吸收的主要氮化物是NO, 向空气释放的主要氮化物是N2O。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究小叶榕对Pb、Cd、Cu复合污染模拟湿地的适应性及修复潜力,为利用植物修复技术进行重金属复合污染湿地的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叶榕(Ficus microcarpa)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模拟湿地环境,以不添加重金属为对照(CK),探究T1(5 mg/L Cd+50 mg/L Pb+100 mg/L Cu)、T2(10 mg/L Cd+100 mg/L Pb+200 mg/L Cu)、T3(20 mg/L Cd+200 mg/L Pb+400 mg/L Cu)3个复合污染水平对小叶榕生长、养分和重金属吸收累积的影响。【结果】3种复合污染水平均显著提高小叶榕株高及总生物量,但对地径无显著影响;T1、T2处理根部、地上部生物量及质量指数较CK显著增加,T3处理无显著变化。小叶榕根部P、K含量及全株K含量随污染浓度升高呈上升趋势;3种处理均显著增加植株N、P、K的全株积累量。随着污染浓度提高,小叶榕更倾向于将吸收的Pb、Cd富集在根部,而将Cu更多地往地上部转运;小叶榕对Pb、Cd、Cu吸收累积随着重金属浓度升高逐渐增加,且植株体内Cd含量的增长幅度在3个重金属中最大。加...  相似文献   
58.
通过小区试验对比黑网覆盖、黑膜覆盖以及空白对照的杂草控制率、作物产量以及重金属镉锌含量,衡量覆盖黑网控草的效果。结果表明:在东南景天小区试验中覆盖黑网对杂草的控制率3次分别为93.08%、93.12%、77.99%,覆盖黑膜对杂草的控制率3次分别为100%、98.39%、87.39%,两种控草方法均对杂草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低Cd玉米小区试验的结果与之相似。与空白相比,覆盖黑网能显著增加东南景天产量、Cd含量和提取率;覆盖黑网的玉米小区追施喇叭口肥后地表径流营养元素(N、P、K)浓度低于覆盖黑膜,与对照相当。因此,覆盖黑网能够实现有效控制杂草,且施用化肥时可以不用掀开,适合在Cd污染土壤上应用。  相似文献   
59.
城市污泥农用资源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污泥农用具有投资少、能耗低、运行费用低等优点,正在成为世界上各国主要的污泥处置方式,为此综述了城市污泥农用资源化方式的应用特点和发展状况,并通过对目前污泥农用资源化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比较,认为超富集植物和低累积作物/富钾植物进行套种处理城市污泥同时进行农用资源化利用具有明显的优势,将为城市污泥的处理处置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0.
肥料混施对赤红壤氮磷淋失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模拟土柱淋洗方法研究了无机复合肥、有机复合肥、猪粪堆肥和花生麸4种肥料单施和两两混施条件下氮磷在赤红壤中的淋失特征。结果表明,各处理总氮淋失率在43.2%~74.8%之间,总磷淋失率在0.01%~0.08%之间,赤红壤中肥料氮淋失严重,肥料磷淋失有限。肥料单施处理的无机氮淋失量和有机氮基本相近,肥料混施处理的无机氮淋失量远高于有机氮;各施肥处理磷的淋失均以颗粒磷为主。肥料混施显著增加铵态氮和无机氮淋失,减少有机氮和总氮淋失。猪粪与复合肥混施减少颗粒磷和总磷淋失,花生麸与复合肥混施则促进颗粒磷和总磷淋失,所有混施处理均减少可溶性磷淋失。肥料混施对赤红壤氮磷淋失特征具有显著的混施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