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79篇
  免费   410篇
  国内免费   625篇
林业   405篇
农学   752篇
基础科学   1009篇
  440篇
综合类   4472篇
农作物   805篇
水产渔业   1077篇
畜牧兽医   1690篇
园艺   372篇
植物保护   192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237篇
  2022年   283篇
  2021年   268篇
  2020年   231篇
  2019年   308篇
  2018年   150篇
  2017年   274篇
  2016年   365篇
  2015年   378篇
  2014年   485篇
  2013年   454篇
  2012年   648篇
  2011年   604篇
  2010年   585篇
  2009年   622篇
  2008年   671篇
  2007年   522篇
  2006年   486篇
  2005年   430篇
  2004年   320篇
  2003年   315篇
  2002年   223篇
  2001年   221篇
  2000年   192篇
  1999年   200篇
  1998年   144篇
  1997年   162篇
  1996年   186篇
  1995年   163篇
  1994年   186篇
  1993年   146篇
  1992年   147篇
  1991年   123篇
  1990年   158篇
  1989年   105篇
  1988年   46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4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芳香味是评价名优茶花品种的重要园艺性状,培育具有芳香味的茶花品种是茶花育种的重要研究方向。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测定技术对香味茶花远缘杂交亲本云南核果茶(Pyrenaria yunnanensis Hu)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共鉴定出32种香气化合物,可分为醇类、萜烯类、酯类、烷烃类、酮类和芳香烃类6类。其中,醇类化合物含量最高,占香气总成分的68.19%,香气主体成分为芳樟醇、1,8-桉叶素、苯乙醇、癸酸乙酯、十二甲基环六硅氧烷、桧烯、氧化芳樟醇、1-己醇8种化合物。研究结果明确了云南核果茶的花香成分,为芳香茶花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茶花花香成分代谢途径关键酶基因的克隆和后续的分子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2.
《安徽农业科学》2020,(5):38-40
为改良当前生产上骨干亲本系,选育出配合力高、优质、抗逆性强、繁殖产量高等综合性状优良的新不育系,以"深08S""广占63S"和"华占"为材料,通过杂交并借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手段,对稻瘟病抗性、米质、配合力和育性等性状进行了选择,育成了籼型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安农286S。结果显示,安农286S除了具有理想的株叶形态以外,还具有适当的播始历期、较好的开花习性及异交结实性等特点;田间自然温光特性鉴定和人工温光特性鉴定结果表明,安农286S的不育性稳定,不育时期较长;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安农286S高抗稻瘟病;此外安农286S稻米品质优,配合力强,繁殖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53.
建立石斑鱼哈维氏弧菌人工感染模型,比较噁喹酸在健康和感染石斑鱼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结果显示,哈维氏弧菌腹腔注射感染对石斑鱼的半致死量(LD50)为1.2×105 g-1鱼体重,在20 mg·kg-1肌肉注射给药剂量下血药达峰时间从健康时的0.5 h延迟为感染时的1.0 h,达峰浓度从15.58 mg·L-1降低为11.32 mg·L-1,消除半衰期从26.451 h延长为55.247 h,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从351.625 mg·h-1·L-1减小为336.470 mg·h-1·L-1,这些结果表明感染哈维氏弧菌影响了石斑鱼对噁喹酸的吸收与代谢。11株哈维氏弧菌对噁喹酸的体外药敏实验结果显示,最低抑菌浓度(MIC)为0.5~2.0 mol·L-1,表明哈维氏弧菌对噁喹酸的敏感性存在一定差异,但整体而言其MIC较低。药动学和体外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石斑鱼在哈维氏弧菌感染情况下采用20 mg·kg-1体质量噁喹酸给药剂量其Cmax/MIC>8,可达到较有效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4.
为分析和总结国内根尖微核相关研究的发展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以“根尖”“微核”为主题词,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借助CiteSpace、NoteExpress和Excel等软件,对1980—2018年间收录的1 016篇文献从发文量与引用量、关键词、研究热点与前沿等方面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根尖微核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可分为起步期(1980—1991年)、增长期(1992—2008年)和衰减期(2009—2018年)3个阶段;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微核”“蚕豆”“微核率”;研究的热点主题集中于遗传毒性及有丝分裂、根尖细胞(蚕豆根尖)、污染指数;有丝分裂是导致微核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研究的前沿,该领域的研究应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55.
全双工双通路连续中继(FD-TPSR)网络频谱效率高,状态控制简单,但全双工中继存在残留自干扰(RSI),发射中继对接收中继也会形成中继间干扰(IRI),会导致通信性能下降.这里提出一种中继间干扰处理方法,中继节点消除部分IRI,以提高端到端信干噪比;保留部分IRI,在目的节点构成延迟转发编码结构,以提供分集增益.同时提出一种基于并行软干扰消除的匹配滤波(MF-PSIC)信号检测算法,匹配滤波器结构简单,实现复杂度低,基于软输出的并行干扰消除能同时检测所有时隙的符号,处理时延小.仿真结果表明,中继间干扰处理方法兼顾了分集增益和累积干扰与噪声因素,相比于无IRI消除和完全IRI消除,误比特率最低; MF-PSIC信号检测算法实现复杂度低,相比于ML信号检测算法仅有很少的性能损失.  相似文献   
56.
研究牛大力精油成分,并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初步分析其活性物质的作用机制。通过回流法提取牛大力精油,并利用固相微萃取技术对样品进行采集,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样品成分进行测定,结合计算机谱库和人工谱图解析对样品成分进行鉴定,然后进一步利用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结合类药五原则和口服生物利用度筛选出牛大力精油活性成分,通过PharmMapper数据库对活性成分的靶位点进行匹配,筛选出关键靶位点,通过DAVID数据平台对关键靶位点进行KEGG(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KEGG通路网络。共测得牛大力精油化学成分65种,包括醛类、醇类、酸类、烃类、酮类和酯类等化合物,筛选出13种活性成分,主要作用于16个靶位点上,通过KEGG分析得到6条通路。牛大力精油中的活性成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水杨酸甲酯等有可能作用于GSK3B、PPP1CC等基因编码的靶位点上,参与调控胰岛素、多巴胺受体、蛋白聚糖等信号通路,从而对糖尿病、神经系统、肿瘤和癌症等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57.
李想 《世界农业》2021,(2):F0002-F0002
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宣传思想,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国农业出版社大力实施出版"走出去"战略,积极推进图书版权输出和海外合作出版工作,不断拓展国际版权市场。日前,作为中国农业出版社版权输出的最新成果,《风沙半干旱区旱地农业综合发展研究》韩文版已由韩国农村振兴厅出版,专门用于韩国农村振兴厅及其下属单位等学习使用。  相似文献   
58.
轮状病毒(RV)是引起婴幼儿、幼畜禽急性肠胃炎的人畜共患病原,常与其他病原体混合感染,多以呕吐,严重水样腹泻,脱水为临床症状,感染后具有较高病死率,对人类公共卫生以及养殖业造成极大危害。RV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可被肠上皮细胞(IECs)中一组可遗传的模式识别受体(PRR)识别,通过IECs、先天免疫细胞与RV互作,激活细胞内信号级联,从而迅速诱导炎症和多种抗病毒基因表达。论文就轮状病毒特性、肠道先天免疫等方面进行综述,探讨RV感染宿主IECs后诱导不同抗病毒信号通路,为利用先天免疫途径预防轮状病毒感染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9.
吴江  张番 《中国农资》2014,(16):24-24
<正>4月16日,新加坡加钾国际私人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开业典礼在上海隆重召开。加钾三大股东、中加合作部门官员,以及全球重要客户100余人参加了此次盛典。主办方邀请了中化化肥控股有限公司、中农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主要钾肥进口企业的负责人,以及中海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青上化工集团、上海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绥芬河市龙生经贸有限责任公司等生产和贸易龙头企业的代表。新  相似文献   
60.
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转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具有雄蕊退化彻底、不育性稳定、不育株率100%等特点,是一类比较理想的雄性不育材料.现对该不育材料转育的理论基础以及转育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了该类雄性不育系的5大转育模式.指出由于存在的转育难、利用难的问题,致使该类不育材料无法在更大范围(多个生态型)上应用.要解决此问题,提出3点看法:改进现有的转育方法;探索新的转育途径;借助生物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