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5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6篇
  32篇
综合类   24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土壤氮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对评价氮迁移风险和合理施肥具有重要意义.以滇池北岸大清河流域下游46.7 hm2韭菜田与花卉地为对象,于2006年8月通过网格法(40 m ×(80~90)m)布点采集112个表层土样,研究了土壤氮素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调查区土壤TN为1.28~6.17 g·kg-1(均值3.36 g·kg-1)、NO-3-N为3.7~691.7 mg·kg-1(均值89 mg·kg-1).调查区东北部韭菜种植区由于接受生活污水、养殖废水,土壤总氮含量最高,而西南部韭菜、花卉种植区土壤总氮含量相对较低,高浓度养殖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是导致土壤总氮含量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土壤硝氮含量则以西南部花卉大棚区最高,不同的种植方式(花卉大棚栽培)是土壤硝氮含量差异的主要原因.夏季高温多雨,花卉揭棚将增加土壤硝酸盐淋溶/径流的迁移风险,蔬菜田块土壤氮矿化也可能加剧土壤氮的淋溶/径流迁移.因此,在滇池流域湖滨区居民生活污水、养殖污水的排放,作物种植方式与布局,对农田氮的迁移及水体污染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2.
南疆部分散养户牛场梨形虫及其媒介蜱感染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近几年来在南疆散养户的牛场常发生梨形虫病,此病是蜱虫传播的一种地方性血液原虫病,死亡率较高。查清部分散养户牛场的梨形虫感染及其媒介蜱的流行情况,更好地预防、控制梨形虫病,减少此病对基层散养奶牛户造成的损失。【方法】现场采集病料(蜱虫和采血),带回校实验室,借助显微镜和有关梨形虫病的资料,对所采集的传播蜱及病原进行虫种鉴定和分析。【结果】综合判断为牛环形泰勒虫病和牛巴贝斯虫病,其主要传播蜱是残缘璃眼蜱(Hyalomma detritum)、小亚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和微小牛蜱(Boophilus microplus)。血样检查结果为在所采样的50头牛当中,血液原虫的感染率为84%,其中牛的环形泰勒虫感染率为71.4%,双芽巴贝斯虫感染率约为40.5%,牛的巴贝斯虫感染率约为29%。【结论】基本查清了梨形虫病在部分散养户牛场发生、流行情况和当地媒介蜱虫的优势分布种类,发现在南疆部分散养户牛场存在几种梨形虫的交叉感染情况。研究为制定综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3.
本文主要介绍了农用小型汽油机常见启动困难排查方法  相似文献   
54.
通过对滇池北岸韭黄生产基地52份韭黄和109份韭菜样品硝酸盐含量分析并结合田间试验,研究了韭黄硝酸盐累积规律以及光照、氮肥、硝化抑制剂(双氰胺和硫磺)对韭黄硝酸盐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韭黄硝酸盐含量为379.2~1 354.6 mg·kg-1(均值774.1 mg·kg-1),而韭菜为258.2~3 878.0 mg·kg-1(均值1 615.7 mg·kg-1)。韭黄不同部位硝酸盐含量为:黄绿叶>叶鞘>叶片。早上6:00韭黄揭棚见光后,硝酸盐含量逐渐下降,12:00后又逐渐升高,下午2:00达最大,随后又下降。田间试验证实,减施20%的氮肥用量,韭黄硝酸盐含量下降13.6%,产量没有影响;双氰胺的施用使韭黄硝酸盐含量下降12.9%,并提高其产量11.1%;硫磺的施用可以增加韭黄产量13.5%,减少硝酸盐的含量8.6%。早上韭黄揭棚见光也能显著减少其硝酸盐含量。可见,上述措施能有效减少韭黄硝酸盐含量,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5.
孙瑞  孙朋飞  吴永红 《土壤学报》2022,59(1):231-241
周丛生物广泛分布于稻田生态系统淹水环境中,直接影响稻田养分的迁移转化过程及其生物有效性,但其是否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却鲜有报道。通过室内控制试验,利用延边(YB)、鹰潭(YT)和镇江(ZJ)的水稻土培养周丛生物,并研究了三种周丛生物对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土壤培养的周丛生物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组成;三种周丛生物的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延边周丛生物(YBP)的物种数和Chao1指数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处理(P <0.05)。皮尔森(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周丛生物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与土壤pH、全磷、总有机碳和全锰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 <0.01)。此外,三种周丛生物的碳代谢活性存在显著差异(P <0.05)。其中,延边周丛生物(YBP)在整个检测期内的碳代谢活性最高,鹰潭周丛生物(YTP)的碳代谢活性最低。种子萌发试验结果显示周丛生物的存在显著提高了水稻种子的萌发率(最高18%)和α-淀粉酶活性(P <0.05),同时提高...  相似文献   
56.
平塘县水稻千亩连片示范区在各级党政部门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农技干部和农户的共同努力,平均单产达到673.45kg/亩,百亩连片平均单产835.91kg/亩,最高单产达到1005.94kg/亩(按83.4%折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介绍了平塘县水稻千亩连片超高产示范项目实施的主要做法以及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57.
施用土壤改良剂对磷素流失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滇池设施农业土壤和坡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外源施用土壤改良剂(硫酸亚铁FES,硫酸铝ALS,聚丙烯酰胺PAM)和土壤消毒剂(五氯硝基苯PCNB)的办法,在不同解吸时间和解吸类型的条件下,研究了土壤改良剂对土壤解吸过滤液中总磷(TP)和可溶性总磷(TDP)的浓度变化影响。研究显示:无论是在连续解吸(2 ~ 10 h)的长时间情况下,还是在两种解吸类型(2 h强度解吸和6 h连续解吸)的情况下,除PCNB外,FES,ALS和PAM都可以显著降低两种土壤过滤液中TP浓度(p<0.05)。并且发现FES和PAM在连续解吸情况下,对设施农业土壤过滤液中TDP浓度变化具有显著影响,且在两种解吸类型下,还可以均显著降低两种类型土壤中的TDP浓度。野外田间试验表明:施加改良剂后,径流雨水中TP和TDP值也得到明显降低,FES,ALS和PAM的施用对降低P素流失具有明显的效果。可见,无论从解吸持续时间、解吸类型还是土壤类型方面看,FES和PAM都具有显著的防控P素流失的效果,适宜在滇池流域设施农业和坡耕地等土壤中应用。  相似文献   
58.
黄土高原沟壑区谷坡农地侵蚀及产沙的137Cs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通过运用铯-137法对黄土高原沟壑区陇东南小河沟龙谷坡农耕地侵蚀进行研究,定量地分析了其侵蚀及产沙。结果表明:在老谷坡农地内其土壤侵蚀量很,但其输移率却很低,即其真正流失量较小,存在大量地内堆积。通过修建梯田,可使其流失量大大减小,梯田较坡耕地拦沙效益高出96.5%。  相似文献   
59.
黄土坡面的土壤侵蚀波动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黄土高塬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情况下土壤侵蚀的137Cs法研究,发现从坡顶到坡脚,土壤剖面的137Cs含量呈现强、弱交替的波动变化。通过对土壤侵蚀波动性的分析以及与其他研究成果的对比分析,发现随着坡长的增加,土壤侵蚀在坡面上总是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并由坡面细沟侵蚀的变化规律所决定。坡面土壤侵蚀的波动性可分为2种类型:一种是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耕作型;另一种是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少的自然型。  相似文献   
60.
环江流域90年代水沙变化研究及治理方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实测水文资料,对泾河2级支流环江流域20世纪90年代水沙变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利用3种方法计算环江流域90年代综合治理的减洪减沙效益;分析了流域地下径流补给变化情况,估算了流域地表水资源利用率;对环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今后治理方略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进入90年代后,环江流域最大24h降雨量明显增大,径流、泥沙大幅度增加,单位(mm)有效降雨产洪产沙量为4个阶段的最大值。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减洪减沙作用减弱,地下径流补给情况有所好转,地表水资源利用率不高。据此提出了环江流域综合治理的总方略,可供环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