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2篇
  11篇
综合类   36篇
畜牧兽医   68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生态系统热能值结构的形成是一段时间内太阳能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达到动态平衡的一种形式。为了研究三江平原环形湿地热能值结构的特点,我们选择三江平原典型环形湿地———中国科学院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试验站作为研究区域,对环形湿地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热能值进行测试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江平原典型环形湿地热能值地上部分以乌拉苔草—毛果苔草群落和大穗苔草—漂筏苔草群落最高,而沼柳—越菊柳—小叶章群落和毛果苔草—狭叶甜茅—漂筏苔草群落相对较低。地下部分,在泥炭层以上的几个层次,从环形湿地中心到边缘,热能值逐渐增加,而在泥炭层及泥炭层以下,热能值逐渐减少。除泥炭层外,各层中以乌拉苔草—毛果苔草群落的热能值最高。垂直方向上,各个群落以须根层处热能值最大。这种热能值结构是生物与环境长期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在一些环境梯度较大的过渡位置,由于其边界效应,热能值一般较高。对环形湿地热能值结构的研究可为湿地生态系统合理的利用和保护提供一些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52.
桑树根结线虫病是华南蚕区危害严重的土传病害之一.针对华南蚕区桑园根结线虫危害普遍发生的现状,对采自华南蚕区的桑园桑根结线虫病样进行了病原线虫的分离与形态学观察,并对其rDNA、CO Ⅰ基因分别进行了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同时在基于桑根结线虫特异分子检测基础上进行了线粒体全基因组的测序比较.结果 表明,广州桑园桑根结线虫病样分离的根结线虫具有典型的象耳豆根结线虫(Meloidogyne enterolobii)的形态特征;其rDNA与CO Ⅰ基因序列与已报道的象耳豆根结线虫序列一致性均高达99%以上;rDNA与CO Ⅰ的进化树分析发现其与象耳豆根结线虫同源序列均聚在同一枝;PCR的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只有象耳豆根结线虫的特异性引物扩增,获得236 bp的目的 条带;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全长为17080 bp(GenBank收录号:MW186714),与GenBank唯一报道的象耳豆根结线虫M.enterolobii(KP202351.1)一致性达99.7%.基于上述的生物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认为广州桑园的桑根结线虫病病原为象耳豆根结线虫M.enterolobii,这为桑树桑根结线虫病的发生和防控提供了实验参考.  相似文献   
53.
利用天然缩聚高分子化合物、天然非金属矿物等在一定的条件下制得改性磷铵1号,在此基础上添加二价金属碳酸盐等制得改性磷铵2号。在玉米苗期进行砂土盆栽试验以确定改性磷铵对土壤有效磷的变化、地上部分植株含磷量和生物量的影响。设3kg土+100mg·kg^-1P2O5(对照),3kg土+100mg·kg^-1P2O5(改性磷铵1号),3kg土+100mg·kg^-1P2O5(改性磷铵2号)3个处理。结果表明,改性磷铵提高了砂土有效磷含量、玉米含磷量和生物有效性,施入磷酸一铵、改性磷铵1号和2号20d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为施入时的30%、35%和44%;施入改性磷铵1号玉米地上部分植株含磷量较施入磷酸一铵高1.5mg·plant^-1;施入改性磷铵2号的玉米地上部分生物量较施入磷酸一铵高1.6g·pot^-1。  相似文献   
54.
2种野外昆虫来源微孢子虫的超微结构及生活史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从湖南蚕区野外昆虫菜粉蝶(Pieris rapae)、桑尺蠖(Phthonandria atrilineata)分离到的2种微孢子虫感染家蚕,观察微孢子虫的寄生组织、生活史以及原代微孢子虫与在蚕体侵染繁殖的第1代微孢子虫的超微结构,作为探讨家蚕微粒子病发生与野外昆虫微孢子虫的关系的病原生物学依据之一。用Giemsa染色镜检观察的结果显示,2种来源的微孢子虫可在家蚕幼虫体内全面寄生,在中肠、丝腺、马氏管、脂肪体、生殖腺、肌肉组织、气管丛等组织中均能检出。电子显微镜观察2种来源的微孢子虫的超微结构,并与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比较,结果显示在家蚕体内继代的源自菜粉蝶和桑尺蠖的微孢子虫的超微结构特征与Nb基本一致,孢子壁由3层组成,极体分为前后2部分,极丝同型,核成对出现,核形不规则,核膜双层,粗面内质网附含大量的核糖体,孢子后部有后极泡。2种来源的微孢子虫在家蚕体内的发育过程较为相似,所有时期的核都成对出现,以二分裂方式增殖,发育周期分别为72、96 h。  相似文献   
55.
通过野外昆虫微孢子虫的发生率调查、疫区桑叶浸渍消毒对比试验和微孢子虫的形态观察等试验研究表明,湖南省蚕种生产中发生的家蚕微粒子病与野外昆虫的微孢子虫交叉感染密切相关,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已成为湖南省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的最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56.
利用环境经济学评价方法,结合侵蚀模型、野外实测数据以及GIS手段,对莫莫格保护区湿地的抗自然力侵蚀效益进行了评估.莫莫格保护区湿地潜在土壤侵蚀量为1.15×108kg·a-1,潜在土壤侵蚀模数为801 kg·hm-2·a-1;潜在土壤侵蚀模数西部大于中东部.湿地抗侵蚀效益为398万元,单位面积效益为28元·hm-2·a-1.湿地减少土地废弃和减少河道淤积的效益分别为4.65和2.94万元·a-1;减少营养物质流失效益为390.41万元,大于前两项效益.湿地抗侵蚀效益评估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湿地效益评价的理论基础,是建设绿色GDP的需要.  相似文献   
57.
一株昆虫病原性真菌莱氏野村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PDA培养基,对收集自广东化州的家蚕病原真菌(编号为Ma1菌株)进行分离培养.首先对菌落特征、菌丝、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再利用真菌核糖体基因ITS区域设计合成的引物对Ma1菌株进行PCR扩增得到558 bp大小的目的条带.目的条带采用Blast方法将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搜索,依据邻接法构建获得与其相关菌株的ITS序列系统发育树.通过形态学和ITS基因序列分析,最终判定来自家蚕的病原真菌Ma1菌株为莱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i).  相似文献   
58.
借亚太地区蚕桑培训中心成立三十周年之际,回顾了亚太地区蚕桑培训中心与东南亚印尼、泰国、越南等开展蚕桑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概况,对今后开展国际蚕丝科技合作与交流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9.
选取吉林省为研究区域,以吉林省七五到十一五(1986~2010年)25年间的粮食产量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结合GIS技术,对其25年粮食产量空间格局的动态变化、特征及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5年内吉林省粮食产量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的平均值为0.36128,存在较强的空间聚集性,粮食产量全局空间自相关除十五期间明显增加外,其他时期均较稳定;粮食产量"高-高"聚集(HH)的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吉林省中南部的粮食主产区,从七五到十一五期间其范围呈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并且逐步向东南转移。粮食产量"低-低"聚集(LL)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吉林省的西北部和东南部的粮食低产区,其中东部动态变化不明显,西部地区呈现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利用相关分析方法从影响粮食产量变化的20个因子中筛选出6个主要因子(化肥施用量、机耕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农村用电量、农业人口、农业机械总动力),其中化肥使用量和机耕面积等农业现代化建设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60.
【目的】定量分析梨树县土地利用状况,为梨树县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农业布局优化 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文章以梨树县为研究区,在1987 年、2003 年和2019 年Landsat 5/ TM、Landsat 8 OLI 影像的基础上,进行支持向量机分类(SVM)。同时,以转移矩阵、土地 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信息熵等为主要方法实现对梨树县30 余年土地利用动态的定 量表达。【结果】(1)耕地、林地、草地和建筑用地的变化最为显著,其中耕地面积增加态 势明显,1987 年、2003 年、2019 年面积占比均保持在75% 以上。(2)林地形态较为集中, 面积持续减少,以分布在东南部为主;水域、草地主要接受来自耕地的转入,呈现出“先减 后增”的态势,表明这一时期人类干预对土地利用起到积极作用。(3)建筑用地不同程度地 接受来自耕地、林地、其他用地的转入。(4)从信息熵原理来看,梨树县土地利用类型分布 不均匀,均衡度较低,均质性较弱。【结论】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伴随着建筑用地的扩张 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从而改变土地利用格局。同时,气候变化对土地利用也造成了影响。该 结果及结论可为研究区农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农业风险防范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