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7篇
基础科学   11篇
  52篇
综合类   39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8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施用不同氮肥对砖红壤表面电化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就土壤有效养分的保蓄和提供而言,土壤对氮素的吸附量及强度大小对其有重要影响.以砖红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土柱淋溶方法,研究了施用不同氮肥对砖红壤表面电化学性质的影响,探讨了土壤保蓄和提供植物有效养料.结果表明:(1)CK处理的土壤表面电荷数比原土明显下降了6.24%;在低氮肥水平(100,200mg/kg)下,硝铵处理的表面电荷量显著高于原土;而硫铵和尿素处理比原土低6.51%和1.42%;在高氮肥水平(300,400 mg/kg)下,3种氮肥处理的表面电荷数与原土无明显差异.(2)与原土相比,3种氮肥处理的比表面积均显著增大,其中尿素处理的比表面积随施氮水平的变化而显著增大,特别是N3和N4处理的比表面积显著高于N1和N2处理.(3)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砖红壤的表面电荷密度和电场强度呈相同的增加趋势.在同一施氮水平下,尿素处理的砖红壤表面电荷密度和电场强度均显著高于硝铵和硫铵处理,其中N4比X4处理高了98.6%.土壤表面电化学性质会影响氮肥所转化的NO-3的淋失、氢离子的吸附以及交换性盐基离子淋失,为科学施氮,调节土壤—作物体系的氮素平衡,故在选择施用氮肥时应适当适量.本试验条件下,尿素相较于其他两种氮肥更适合砖红壤,且氮肥的合理施用量应控制在350~400kg/hm2.  相似文献   
52.
以典型区域茅尾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样区,采样估算广西红树林湿地沉积层有机碳储量。结果表明,红树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值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混交林桐花光滩,0~50 cm土层分别为2.797%、1.218%和0.870%;红树林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混交林桐花光滩,混交林、桐花和光滩0~5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142.79、47.25和47.21 t/hm2。与周边红树林地区相比,钦州湾混交林的各层土壤碳储量与深圳湾红树林和海口的白骨壤接近,但远低于深圳福田的秋茄林和海口的桐花,而钦州湾桐花、光滩的各层土壤碳储量与深圳湾光滩较接近。  相似文献   
53.
利用边际性土地种植能源植物是发展液体生物能源产业,解决产业原料供应瓶颈问题和缓解碳减排压力,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准确评价边际土地能源植物的种植潜力是合理利用边际性土地的重要环节。针对目前边际性土地能源植物适宜性评价模型多以线性为主,容易造成单生态因子的评价结果的高估或低估问题。该文建立了边际土地开发非线性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该模型引入了专家知识,利用高斯曲线去拟合边际土地利用的现实生态位与能源植物种植需求生态位的匹配关系,利用最佳生态位值及限制性生态因子,以贴近度作为适宜性划分的标准测度各评价单元的生态位适宜度指数,来界定能源作物的边际土地的种植潜力。将模型应用于广东省,选取木薯、麻疯树、油桐和黄连木4种广东省最具潜力的液体生物能源植物进行边际土地适宜性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边际性土地资源丰富,良好的水热,土壤等生境条件使得其具有较高开发适宜性。适合4种能源植物的边际土地为62.15×104 hm2,占总边际土地面积的58.44%。麻疯树和黄连木2种植物生态适宜度最高,并且具有相似的生态位,在空间上存在竞争关系;其次是油桐树;木薯在4种能源植物中高适宜度范围最小,主要适合种植在粤西台地平原和粤东滨海丘陵台地地区。  相似文献   
54.
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类型及调控策略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主导着农村土地利用转型,从全局上掌握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动态变化与空间格局,进而制定宏观调控策略,对于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建设新农村、优化村镇建设格局具有基础性的指导作用。该文利用全国农村居民点栅格数据(1 km×1 km),基于"公里格网-县域-省域"的不同空间尺度,通过构建和运用综合指标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揭示1995—2005年间全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数量特征、变化地域类型和空间分布特征,并提出相应的调控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综合指标法综合考虑了总变化率、净变化率及份额修正,将全国县域农村居民点变化类型划分为增长型活跃区、增减平衡型活跃区、减少型活跃区、变化迟缓型区等4种类型,避免了单一指标将农村居民点集中分布区与小规模分布区因变化速率相当而划为一类的缺陷(实际上变化量与变化活跃程度差异巨大),同时较好地消除了部分区县被高估或低估的偏差。2)4种类型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区大城市周边,低值区集中分布在华中、西南、青藏等自然地理条件较差的区域。3)4种类型区表现出不同的空间特征,对应不同的国家宏观战略区,宜采取针对性的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55.
森林小流域土壤的降雨入渗率大,地表产流量小,壤中流对径流的贡献相对较大,且对径流贡献较大的产流面积主要分布在河道毗邻的区域,目前针对森林小流域的月径流模拟尚不多见.根据上述森林小流域降雨入渗及产流的特点,以东莞市水濂山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DEM数据推导出小流域月径流的计算公式,建立了森林小流域的月径流模拟模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6.
东莞石马河沿岸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态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河水-地下水交互作用对河流沿岸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以东莞石马河沿岸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沿岸距离河道不等的6个土壤剖面共31个土样,测定土壤重金属(As、Cd、Cr、Cu、Fe、Mn、Ni、Pb和Zn)含量和土壤水提取液对发光菌的抑制率。结果表明,Cd、Cu、Ni和Zn的含量分别为2.80~11.2mg kg-1、9.70~298mg kg-1、11.4~69.7mg kg-1和40.4~465mg kg-1;Cd的地累积系数为6.06,达到极度污染水平;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地累积系数排序为CdZnCuNiCrMnAsPbFe;重金属含量差异与土壤有机质(SOM)含量和土壤微粒组分(63μm)有关,Cr、Cu、Ni、Zn、Mn和Cr、Ni与SOM含量和微粒组分分别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土壤剖面毒性单位(∑TU)评价结果为剖面S3S2SbS1S4Sa,其中剖面S3的值最大,为5.51,属于中毒;土壤水提取液对发光菌的抑制率为2.45%~16.5%,为无毒或低毒。  相似文献   
57.
喀斯特是一类脆弱的生态环境,水资源是脆弱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NDVI是流域赋水状况及空间分布的重要指标,因此,喀斯特水资源监测是研究脆弱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在贵州省内选择20个流域作为研究样区,根据Landsat TM的植被光谱特征,利用遥感技术,提取LNDVI和ρNDVI;利用数学分析方法,建立喀斯特流域水资源监测模型。通过分析得出:①植被覆盖率是喀斯特流域赋水的重要指标;②利用地物表观反射率的归一化植被指数(ρNDVI)对喀斯特流域水资源进行监测,效果更好、精度更高;③建立了喀斯特水资源遥感监测模型。  相似文献   
58.
深圳市1960-2009年降雨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 1960-2009年深圳市9个雨量站逐月降雨量资料,应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分析研究了深圳市降雨量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深圳市降雨年内各月分配比例差异较大,降雨主要集中在4-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85.1%;近50年来,全市降雨量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四季及全年降雨量的趋势变化突变点均在1973年前后;降雨量高值区主要集中于大鹏半岛、龙岗区中南部及盐田区,总体而言,深圳市降雨量东南多,西北少,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空间分布不均。掌握深圳市降雨特征及时空变化规律,对深圳市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规划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59.
陈建敏  腾双双  崔瑛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6):231-232,236
在我国新一轮的城市规划中,许多城市把自己定位在山水城市的性质上。简要介绍了不同学科对"山水城市"的认识,指出其核心思想是协调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根据正向推进与反向约束的双向运作机制,建设"山水城市"的四点策略;最后,以此为理念,提出了把重庆建成山为城之骨、土为山之肉、水为山之脉、树为山之秀的"山水城市"设想。  相似文献   
60.
粤东北山区几种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垂直分配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粤东北山区的天然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针叶林和桉树人工林等4种主要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4种林分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在8.14~12.24 g/kg之间,常绿阔叶林最高,其次为针阔混交林.桉树人工林最小.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递减.但植被类型不同其减少程度不同.其中阔叶林变化幅度最大达72.04%.土壤有机碳表聚性明显.(2)4种林分土壤碳密度存在显著差异,其各土层变化范围为1.57~5.18 kg/m~2.土壤碳密度亦随深度增加而减少,自然地带性植被类型各个土层土壤碳密度均高于次生植被类型对应的碳密度.对于整个土层而言,各林分土壤碳密度在12.28~15.90 kg/m~2之间,总平均值为14.14 kg/m~2.(3)4种林分土壤碳储量整体较低,平均值为141.43 t/hm~2,表层土壤碳储量贡献不大.人为干扰活动对研究区森林土壤碳储量影响明显,是制约土壤碳储量大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