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8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52篇
林业   39篇
农学   39篇
基础科学   4篇
  33篇
综合类   333篇
农作物   40篇
水产渔业   97篇
畜牧兽医   180篇
园艺   36篇
植物保护   7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51.
氟化钠对雏鸡半数致死量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弄清氟对禽类的毒性影响,选用1日龄罗曼褐蛋鸡56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8只,经饮水添加不同量的氟化钠,1次性灌喂,观察7d内动物中毒死亡情况,计算LD50等指标。结果:急性LD50及其95%可信限分别为960.48mg/kg,594.72~1326.24mg/kg。结论:鸡对氟的耐受量较大,禽产品中氟残留量不容忽视,它可能危及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52.
应用Logistic方程确定花椒枝条低温半致死温度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以一年生休眠枝条为材料,对3个品种的花椒进行了电解质外渗率测定,应用Logistic方程建立回归模型;确定半致死温度在-20.20~17.07℃之间,并且抗寒性顺序从小到大依次为油椒、秦安一号、大红袍;相关系数介于0.9541~0.9902之间,表明不同低温和低温持续时间的电解质外渗率遵循Logistic方程的变化规律,且与半致死温度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53.
为探明川楝子正丁醇部位的急性毒性,通过预试验测定出川楝子正丁醇部位的最小全死量(Dm)和最大全不死量(Dn),然后进行川楝子正丁醇部位对小白鼠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川楝子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部位对小白鼠单次口服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2.757 1g/kg,95%可信限为2.741 9~2.772 3g/kg。死亡小白鼠急性毒性主要表现为安静少动、腹卧昏睡、呼吸急促、连续抽搐。川楝子正丁醇部位毒性较低,符合低毒化合物标准(500~5 000mg/kg)。  相似文献   
54.
为给百子莲的引种、推广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以百子莲属(Agapanthus)中的白花、龙之花、海德伯恩杂交和白花4个品种的叶片和根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降温处理过程中百子莲叶片和根的相对电导率,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的半致死温度(LT50),评价4个百子莲品种在不同降温时期的抗寒性。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胁迫的加强,叶片和根的电解质渗出率呈不规则的S形上升;白花抗寒性最强,其叶片和根的LT50分别为-10.97℃和23.18℃,大花的抗寒性最差,其叶片和根的LT50分别为-4.29℃和-18.38℃。抗寒性依次为叶片,白花龙之花大花;根,白花龙之花海德伯恩杂交大花。与田间调查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55.
为观察花椒中的提取物GX-50是否对UVB诱导的光老化皮肤细胞具保护作用,使用组织块法分离培养原代人皮肤成纤维细胞,通过观察不同剂量UVB照射后的细胞形态学改变确定后续实验的UVB单次照射剂量;MTT法检测不同浓度GX-50处理后的细胞活性;采用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细胞化学染色法确定皮肤细胞衰老程度;测定丙二醛(MDA)和ROS含量评估皮肤细胞氧化损伤的程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TGF-β1表达量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胶原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UVB辐射成纤维细胞后,细胞胞体增大、颗粒增多、部分细胞死亡,在不引起细胞明显死亡的UVB最大剂量50 mJ/cm2作用下,10-6mol/L的GX-50在孵育24h时可显著增加成纤维细胞存活率(125.7%,P0.01);经UVB照射后细胞SA-β-Gal染色阳性率增加,GX-50预处理后辐射组的阳性率明显降低(45.9%,P0.05);UVB组与对照组相比,MDA、ROS含量明显上升,GX-50预处理后辐射组MDA、ROS含量分别下降了22.6%(P0.01),22.8%(P0.05),基本与对照组持平;UVB辐射后TGF-β1分泌减少,GX-50预处理后辐射组则明显上升(14.7%,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UVB可显著抑制胶原蛋白的表达,而GX-50预处理后表达量则基本恢复。推断GX-50对UVB引起的皮肤成纤维细胞损伤起到了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同时活化被UVB抑制的TGF-β信号通路,从而增加了胶原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56.
为摸清大鳞鲃在碱性水域推广的可行性,对大鳞鲃( Barbus capito)、草鱼( Ctenopharyngodon idllus)、镜鲤( Songpu mirror carp)、鲫鱼( Carassius auratus)和白鲢(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幼鱼进行96 h急性NaHCO3碱度毒性试验,测定了水体中NaHCO3碱度对5种鱼的致死浓度,以及对鳃、肾组织的影响。结果显示,大鳞鲃、草鱼、镜鲤、鲫鱼和白鲢5种幼鱼NaHCO3碱度96 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23.325 mmol/L,91.825 mmol/L,114.262 mmol/L,134.045 mmol/L,86.246 mmol/L,其耐受能力大小顺序依次为:鲫鱼,大鳞鲃,镜鲤,草鱼,白鲢。观察了NaHCO3碱度对鳃和肾脏的病理组织切片,在高碱胁迫下,鳃小片缩短,细胞间隙增大,鳃小片上皮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甚至脱落;肾组织中肾小管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肾小管管腔变大。  相似文献   
57.
苯扎溴铵对几种淡水水生动物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静水生物毒性试验方法测试了苯扎溴铵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幼鱼、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幼鱼、田螺(Cipangopaludina cathayensis)、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芋期仔蟹和幼蟹的半致死浓度(LC50)及安全浓度(SC)。结果显示:大型溞的24、48、72、96h的LC50分别为0.56、0.34、0.19、0.13mg/L,团头鲂幼鱼的为1.53、1.44、1.38、1.31 mg/L,草鱼幼鱼的为4.59、4.42、4.36、4.23 mg/L,田螺的为15.21、10.52、7.76、5.01 mg/L,芋期仔蟹的为10.33、6.73、5.41、5.02 mg/L,幼蟹的为17.95、2.42、8.67、6.22 mg/L;SC分别为0.04、0.38、1.23、1.51、0.86、1.78 mg/L。根据SC高低,耐苯扎溴铵毒性能力依次为幼蟹>田螺>草鱼幼鱼>Ⅲ期仔蟹>团头鲂幼鱼>大型溞。苯扎溴铵在防治固着类纤毛虫病泼洒浓度为0.35mg/L下时,不会对团头鲂幼鱼、草鱼幼鱼、田螺、Ⅲ期仔蟹和幼蟹产生毒性作用,而对大型溞会产生毒性杀死作用,池塘中可通过适量增加投饵量或投放其他饵料以补充减少的大型溞饵料生物数量。  相似文献   
58.
Cu2+和Cd2+对斑节对虾幼虾的毒性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Cu^2 和Cd^2 对斑节对虾幼虾 的急性和亚急性毒性作用,获得了Cu^2 和Cd^2 的半致死浓度、安全浓度和累积量。  相似文献   
59.
水温和盐度对大菱鲆稚鱼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突然改变温度和盐度的方法,试验不同水温和盐度对大菱鲆稚鱼存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温为15.0~18.0℃、盐度为28~32,大菱鲆稚鱼存活率最高;用曲线回归的方法求出24 h内存活率与温度的关系式,其回归方程为y=-0.5506x2 18.4970x-53.13,依此得到大菱鲆稚鱼的高、低起始致死温度为26.54℃和7.06℃。依同样方法得到24h内存活率与盐度的回归方程为y=-0.4353x2 23.4226x-213.81,高、低起始致死盐度为37.76和16.05。经t检验显著相关(P<0.01)。  相似文献   
60.
Epitope-based vaccines are always questioned for their cross-protection against the antigenically variable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FMDV). In this study, we proved the cross-protection effect of a multi-epitope vaccine incorporated with poly(I:C) against three topotypes of O type FMDV. A total of 45 naïve pigs were vaccinated with different doses of multi-epitope protein vaccine incorporated with poly(I:C). At 28 days post-vaccination, 45 vaccinated and 6 unvaccinated control pigs (two pigs for each group) were challenged with three topotypes of virulent O type FMDV, namely, O/Mya/98 (Southeast Asia topotype), O/HN/CHA/93 (Cathay topotype) and O/Tibet/CHA/99 (PanAsia topotype) strains. All unvaccinated pigs developed generalised FMD clinical signs.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pigs (n = 15) conferred complete protection against the O/Mya/98 and O/HN/CHA/93 FMDV strains, 11 of which were protected against the O/Tibet/CHA/99 FMDV strain. The 50% protective dose values of the vaccine against the O/Mya/98, O/HN/CHA/93 and O/Tibet/CHA/99 FMDV strains were 15.59, 15.59 and 7.05, respectively. Contact challenge experiment showed that transmission occurred from the donors to the unvaccinated but not to vaccinated pigs. These results showed that vaccination with multi-epitope protein vaccine incorporated with poly(I:C) can efficiently prevent FMD in pi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