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6篇
林业   6篇
  22篇
综合类   23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辽宁东部山区几种主要森林植被类型水量平衡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固定标准地观测方法 ,在对辽宁东部山区 5种主要森林类型降雨分配、植被层的蒸腾耗水及林地土壤蒸发的实际观测及对某些平衡因子 (如径流量 )通过简化水量平衡方程余项法推求基础上 ,建立森林水量平衡关系。研究表明 ,各林分类型生长季总蒸散量为 4 76 .6~ 6 5 1.3mm,以林冠的蒸发散为主 ,占同期总蒸散量的 73.5 %~ 88.6 % ,林冠下林地蒸发散为 6 9.3~ 12 6 .5 mm,占总蒸发散的 11.4 %~ 2 6 .5 % ;林地不易发生地表径流 ,生长季地下径流深 76 .6~ 2 6 3.9mm ,占同期降雨量的 10 .3%~ 35 .5 %。各林型间水量平衡分量有很大差异 ,针叶林总蒸散量明显高于阔叶林  相似文献   
42.
熊艳菊  娄伟  高人兴  汪礼 《安徽农学通报》2018,24(11):113-117,121
通过分析六盘水市旅游资源及交通现状,应用旅游资源丰富度指数、最小距离矩阵、空间距离通达性、时间距离通达性等研究方法,结合Arc GIS软件的反距离空间插值法、空间叠合分析以及缓冲区分析等技术,进行旅游节点的筛选以及交通通达性分析,确定以3A级及以上的旅游景点和4个县区为旅游节点,共计19个;通过对时空通达性的计算,得出六盘水市时空通达度都呈现出"核心-边缘理论"和"空间距离衰减规律"分布状况;结合实际交通网络,得到六盘水市的公路密度分布状况。基于时空通达性选取旅游景点与旅游景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对旅游路线进行设计;叠加实际交通网络,结合当地的资源特色、旅游者喜好等因素,优化路线设计,最终设计出通达性、资源集中能力最优的9条旅游路线。  相似文献   
43.
茶树遮荫生理生化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几种不同遮光度研究了茶树在遮荫条件下新梢的生长特性及其生理生化变化,结果表明,在夏秋高温干热季节,轻、中度遮荫茶树光合强度提高,呼吸强度和蒸腾强度降低,茶树净同化率高,有利于秋茶增产;中度遮荫茶树氮素积累明显增强,遮荫茶树儿茶素品质指数提高,因此,在高温干旱季节适度遮荫栽培,有利于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44.
杉木凋落物及其生物质炭对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3)C同位素技术和培养实验,研究不同添加量(0、10、20、30、40、50 g·kg~(-1))杉木凋落物和生物质炭(Biochar,BC,350℃热解)对土壤原有有机碳(原SOC)矿化及外源碳自身分解的影响。实验进行28 d,培养温度为25℃,水分保持为60%土壤持水量(Water holding capacity,WHC)。结果表明:凋落物及BC添加显著提高了土壤总CO_2累积排放量(P0.05),且凋落物的影响更为明显;来源于外源碳及原SOC的CO_2累积排放量均随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培养结束时,凋落物碳(LR-C)分解率为5.71%~13.68%,生物质炭碳(BC-C)分解率仅0.34%~0.50%,凋落物和BC处理下原SOC分解率分别为对照土壤的6.42倍~13.58倍与2.06倍~3.94倍。回归分析发现,2种外源碳处理下原SOC分解率与添加量均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P0.01);LR-C分解率亦随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但BC-C分解率则与添加量呈显著的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关系(P0.05),并在10 g·kg~(-1)添加量时达到最大。相关分析表明,短期内BC分解受微生物活动的影响较小,在土壤中更加稳定。因此,将凋落物制备为BC后施入更有利于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固存。  相似文献   
45.
辽宁东部山区几种主要森林植被类型的蒸腾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辽宁东部山区5种主要森林植被类型生长季蒸腾作用的观测研究表明,森林植物蒸腾强度的日变化都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0:00-14:00,以12:00最为普遍。在全光测定条件下的蒸腾强度,明显高于林下庇荫条件下的蒸腾强度;月变化也很明显。在全光测定条件下,蒸腾强度的月高峰值出现在7月,但在林下测定条件下,绝大多数种类高峰值多出现在5月和(或)9月;各森林植被类型生长季蒸腾耗水量为240.0-368.6mm,平均值为330.9mm,针叶林大于阔叶林。从植被层次看,乔木层蒸腾耗水量最大,占总蒸腾耗水的74.6%-94.7%;灌木层和草木层最小,占总蒸腾耗水的5.3%-25.0%。  相似文献   
46.
[目的]研究N/S沉降对中亚热带米槠天然林土壤硝化作用和N2O排放的影响。[方法]室内用NH4NO3/K2SO4模拟N/S沉降,在30℃和60%WHC水分条件下,恒温培养15 d。在培养的第1、5、10和15天测定土壤NH+4-N、NO-3-N和pH,在培养的第3、4、5和10天采集气体样品测定N2O浓度。[结果]N沉降和NS复合沉降在0.05水平显著促进土壤的矿化和硝化,且促进效果随沉降强度或NS复合沉降中N的比例增大而增大,但S沉降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土壤净矿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与土壤pH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性。土壤在自然状态和N/S沉降的影响下,有机氮净矿化速率与净硝化速率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且矿化速率大于硝化速率。N沉降和NS复合沉降显著提高土壤的硝化率在N/S沉降下,该区土壤中的无机氮仍以NH+4-N为主,硝化作用弱,铵态氮的供给不成为土壤硝化作用的限制因素。NS复合沉降促进土壤N2O的排放,具体机理有待进一步揭示。[结论]N沉降和NS复合沉降明显促进土壤的矿化和硝化作用,S沉降对土壤的矿化和硝化作用的影响不大;NS复合沉降影响土壤的N2O排放,且其影响效应与沉降中N、S的比例相关,在有关酸沉降对土壤N2O排放的影响方面,S沉降应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47.
植物富集~(13)C标记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稳定同位素13C技术已被广泛用于研究土壤有机碳的周转[1-3]。13C技术可分为自然标记和人工标记两种[4-5]。13C自然标记方法研究土壤碳周转一般用于田间原位试验,要求有C3和C4植物的更替,且要有准确的更替时间。而室内培育实验利用这一方法则需加入较高的外源碳才能使δ13C值有较明  相似文献   
48.
利用15N同位素标记方法,研究在两种水分条件即60%和90% WHC下,添加硝酸盐(NH4NO3, 300mgN kg-1)和亚硝酸盐(NaNO2, 1mgN kg-1)对中亚热带天然森林土壤N2O和NO产生过程及途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含水量为60% WHC的情况下,高氮输入显著抑制了N2O和NO的产生(p<0.01);但当含水量增为90% WHC后,实验9h内抑制N2O产生,之后转为促进。所有未灭菌处理在添加NO2-后高氮抑制均立即解除并大量产生N2O和NO,与对照成显著差异(p<0.01)。在60% WHC条件下,这种情况维持时间较短(21h),但如果含水量高(90% WHC)这种情况会持续很长时间(2wk以上),说明水分有效性的提高和外源NO2-在高氮抑制解除中起到重要作用。本实验中N2O主要来源于土壤反硝化过程,而且加入未标记NO2-后导致杂合的N2O(14N15NO)分子在实验21h内迅速增加,表明这种森林土壤的反硝化过程可能主要是通过真菌的“共脱氮”来实现,其贡献率可多达80%以上。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未灭菌土壤NO的产生速率与N2O产生速率成显著正相关性(p<0.05),土壤含水量越低二者相关性越高。灭菌土壤添加NO2-能比未灭菌土壤产生更多的NO,但却几乎不产生N2O,表明酸性土壤的化学反硝化对NO的贡献要大于N2O。  相似文献   
49.
浅谈营林新趋势-木材生产与生物多样性余灵君,曲文龙,高人(辽宁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在欧洲,维持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国家所有林、公司所有林及私人所有林修订造林经营方案的主要目标之一。选择不同的营林方法旨在模拟森林自然发展动态。在用材林中,生产木材和促进生物...  相似文献   
50.
利用大型径流场研究太湖地区稻季氮素的径流排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准确评价稻季氮素径流排放对水体环境的影响,建立一面积为714m^2的大型径流场。通过测定降雨、灌溉输入氮量以及稻田径流氮排放量,研究在常规施肥、灌溉条件下太湖地区乌栅土上稻田施氮肥对水体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稻季径流氮中主要为溶解无机氮,所占比例达69.2%~91.4%,颗粒氮、溶解有机氮比例很低;氮素径流排放主要发生在苗期,稻季后期排放量较少;径流氮排放量低于降雨和灌溉氮素输入量,用较高氮浓度水体灌溉稻田可能是减少周围水体氮总量的有效方法;与同期进行的原状土柱试验比较发现,将田埂高度由6cm增加到8cm,稻季径流量和氮素径流排放分别降低73.4%和约90%。降雨输入氮在研究该地区水体富营养化时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