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9篇
  1篇
综合类   49篇
水产渔业   67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基于2012年2~3月南海中部鱼类资源声学调查资料,利用Echoview系统中虚拟变量模块的功能,探讨扣除背景噪声对声学映像、单脉冲回声信号图、海里面积散射系数(NASC)和体积反向散射强度(Sv)的影响。结果显示,背景噪声对120kHz数据的干扰明显强于38kHz;随着水深逐渐增加,扣除背景噪声后,120kHz声学映像变化亦比38kHz更加明显;扣除背景噪声时,换能器表面1m处的Sv值在不断改变过程中,相同水层中不同频率数据的NASC和Sv的变化差异明显,其差异程度因具体水层而异,相同频率数据在不同水层的NASC和Sv的变化差异亦明显。分析认为,扣除背景噪声非常必要;本研究的方法能够较好地排除背景噪声,是提高资源评估准确度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2.
根据2011年~2012年南澳岛北部海域4个季节的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生态类群、栖息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等生态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水团变化对浮游动物分布的影响。研究海域内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50种。浮游动物生态类群以暖水沿岸种、暖水外海种和暖水广盐种3个类群为主,群落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浮游动物密度年均值为144.67个·m-3,季节变化呈双峰型,生物量年均值为98.67 mg·m-3,季节变化呈单峰型。海区内浮游动物优势种以近岸种为主,其中,瘦尾胸刺水蚤(Centropages tenuiremis)是唯一全年优势种。生物多样性指数以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浮游动物生态特征呈现典型的亚热带海湾生态学特性,其变化规律与该海区外海暖水、闽浙沿岸流以及径流冲淡水等水团的季节性消长相关,尤其是近岸径流。  相似文献   
43.
南方紫海胆摄食习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成体南方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的摄食和活力情况。结果表明,紫海胆在5种海藻共存的情况下,对不同海藻类具有不同选择性,日摄食率有显著性差异,对琼枝麒麟菜(Betaphycus gelatinum)的嗜食性最高,其次为半叶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石花菜(Gelidium amansii)、石莼(Ulva lactuca),对刺松藻(Codium fragile)的喜好性较差。紫海胆的摄食受水温、海藻种类和自身体质量的影响,在23~27℃时活力和摄食状态最佳,水温升高和降低均会显著抑制其摄食;成体紫海胆对石莼、半叶马尾藻和琼枝麒麟菜的日摄食率有显著差异;在最适摄食水温下,紫海胆日摄食率随体质量增加呈显著的指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4.
为了解600 Hz方波连续音对真鲷(Chrysophrys major)幼鱼的驯化效果,在实验室条件下对体长4.4~6.6 cm、体重3.0~4.8 g的南海真鲷幼鱼进行音响驯化试验,连续8d、每天4次放声结合投饵进行驯化,1次只放声不投饵的检验试验;利用Orjgin软件中的Gaussion模型对试验鱼空间位置分布数据进行曲线同归分析.结果表明:对照组真鲷幼鱼在水池内基本旱随机分布;试验组真鲷幼鱼听到声音会迅速向声源靠近并聚集在诱集区内,驯化第1~8 d,真鲷幼鱼出现频次最大的区域分别距离水池中心点88.45、82.34、75.18、73.09、70.05、69.74、66.70、72.09 cm;反应时间和聚集时间旱逐渐缩短的趋势,在驯化第4、5d起达到并维持在最佳状态,从第2d起极显著低于对照组;停留时间和聚集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在驯化第5d起达到并维持在最佳状态,试验期间极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600 Hz方波连续音对真鲷幼鱼具有明显的驯化效果.建立条件反射后,每天1次只放声不投饵,23 d后声音刺激对真鲷幼鱼不再有诱集作用.  相似文献   
45.

采用室内封闭静水式呼吸代谢实验装置, 开展不同水温梯度、不同体质量的南海野生真蛸(Octopus vulgaris)的呼吸代谢实验, 分析了不同水温条件下真蛸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变化, 不同体质量真蛸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变化, 以及真蛸呼吸代谢底物O:N比的变化。结果表明, 水温变化对南海野生真蛸耗氧率和排氨率有明显影响, 体质量对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在16~32℃实验水温范围内, 不同水温梯度下, 相同体质量南海野生真蛸耗氧率及排氨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相同水温条件下, 随着个体体质量的增加, 南海野生真蛸的耗氧率和排氨率虽有缓慢下降但不明显(P>0.05)24℃可能为南海野生真蛸呼吸代谢的转折点, 在该水温下, 其耗氧率和排氨率最高, 代谢速率最快, 单位体质量真蛸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分别为0.86 mg/(g∙h)36.69 μg/(g∙h)。真蛸呼吸代谢底物分析结果中, 24~28℃水温变化范围内, O:N比不断增加, 表明真蛸呼吸消耗的能量中蛋白质供能比例不断降低。

  相似文献   
46.
国内外海洋牧场发展历程与定义分类概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海洋牧场是国内外长期广泛应用的海洋渔业发展举措。本文对国内外海洋牧场发展情况以及已有定义、分类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国外普遍将渔业资源增殖等同海洋牧场,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人工鱼礁已从较单纯的聚鱼功能,拓展为海洋牧场生境保护和修复功能,目标是渔业资源增殖和利用。东北亚国家如日本、韩国建设人工鱼礁的目标是大规模增殖、聚集和捕获渔业资源;欧美诸多国家建设人工鱼礁主要是为了增殖保护渔业资源和开发休闲渔业。国外以渔业资源增殖为主旨的海洋牧场建设成败皆有,成功的方面仍值得中国借鉴。国外对海洋牧场定义和分类的数量较少,定义的提出和使用相对严谨。多年来,中国高度重视海洋牧场建设,将其作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渔民转产转业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加以扶持。海洋牧场在建设规模、产出效果、技术水平、发展机制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由于起步较晚,产业和科技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国内学者提出海洋牧场和海洋农牧化概念,并将二者进行了区分,其后诸多学者也将渔业资源增殖等同海洋牧场。近年来国内海洋牧场发展迅速,但海洋牧场定义不够规范,数量繁多、含义空泛、严谨性不足。最后,本文就海洋牧场发展趋势、发展理念、目标定位、建设内容、研究支撑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展望,认为实事求是并理性把握好现阶段海洋牧场的发展理念、定位、内容和目标,加强对农业农村部现有海洋牧场水产行业标准的宣传尤其是定义和分类的宣传,引导海洋牧场研究和建设工作有序开展,对于切实有效支撑海洋牧场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7.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依据渔业资源评估原理,结合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特点,提出一套计算群体生物统计量进而评估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效果的方法。选用渔业资源评估模型,估算未建立生长方程的增殖放流种类的生长参数及其自然死亡系数,以及增殖放流种类的合理放流数量。提出确认渔获物中来自放流种苗数量的方法。推导了计算捕捞死亡系数和按时间序列计算放流群体残存量、回捕量、回捕率和回捕效益等的公式。  相似文献   
48.
应用生产函数确定网箱养殖赤点石斑鱼最佳放养密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广东省惠阳县网箱养殖的生产统计数据,拟合了赤点石斑鱼的生产函数。该生产函数为不过原点的二次模型,其变量包括放养密度、养殖期、鱼种规格、养殖期以及成活率等。该模型的产量生产函数为:Y=-.000 495D^2+0.930D-0.000 887D.Fs-0.010 3D.Cp+0.686Fs+5.448Cp-169.783,R^2=0.8970。据此求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放养密度与养殖规格、养殖期及上  相似文献   
49.
大亚湾大辣甲南人工鱼礁区建设效果初步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2年11月、2004年7月和2005年8月对大亚湾大辣甲南人工鱼礁区进行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的结果,初步评估人工鱼礁建设对礁区及邻近海域渔业资源的养护效果.结果显示:投礁后资源种类明显比投礁前丰富,礁区内和对照海区资源的总种类数分别由投礁前的22种和11种增加到41种和36种;投礁后各类资源的资源密度明显比投礁前高,礁区内和对照海区总资源密度分别比投礁前增加了21.22倍和27.44倍;投礁后礁区内和对照海区渔业资源的优势类群和主要优势种也发生了明显变化,鱼类成为礁区内第一优势类群,黄斑蓝子鱼成为第一优势种,显示出明显的集鱼效果.  相似文献   
50.
北部湾东北部游泳生物资源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年至2010年对北部湾东北部海域游泳生物调查研究表明,该海域共有游泳生物300种,其中鱼类有209种(硬骨鱼类205种,软骨鱼类4种),隶属15目、70科、119属;甲壳类76种;头足类15种。底层鱼类100种,近底层鱼类72种,中上层鱼类29种,岩礁性鱼类8种,分别占鱼类总数的47.85%,34.45%,13.87%和3.83%。暖水性鱼类153种,暖温性鱼类55种,冷温性鱼类1种,分别占鱼类总数的73.20%,26.32%和0.48%。游泳生物种类数季节变化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资源密度指数季节变化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渔业资源密度随季节变化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渔业资源年平均资源密度为522.925kg·km^-2,约相当于该海域原始渔业资源密度的1/10;生物多样性指数以夏、秋季最高。估算了北部湾东北部海域潜在渔业资源量为1.092×10^5t·a^-1,最大可捕量为5.460×10^4t·a^-1。比较了北部湾渔业资源的历史变动情况,对渔业资源的进一步养护和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