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8篇
水产渔业   4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本文以2005年底拖网的常规监测资料为依据,对东海区底拖网渔业资源的渔获物种类组成、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以及主要渔获物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带鱼和刺鲳为底拖网渔业资源优势种,所占比例分别为60.31%和14.53%,小黄鱼、龙头鱼、黄鲫和镶鲳为次要优势种,所占比例均超过1%,各个月份的优势种有所差异;全年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为205.8kg/h;带鱼的优势肛长组为170-230mm,小黄鱼的优势体长组为120-140mm,刺鲳的优势叉长组为130-150mm。建议降低目前的海洋捕捞努力量,延长伏季休渔时间,加强渔业资源养护和管理力度等。  相似文献   
42.
东海区底拖网渔业资源变动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以2000~2005年底拖网渔业资源的常规监测资料为依据,对东海区底拖网渔获物种类组成、主要经济鱼种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以及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海区底拖网渔业资源利用结构正在向低值和低营养层次鱼种转化,主要经济鱼种的CPUE不断下降,生物学特征未见明显好转,而渔获物中幼鱼比例不断上升,渔业资源总体状况仍然存在继续衰退趋势。建议降低目前的海洋捕捞努力量,延长伏季休渔时间,加强渔业资源养护和管理力度等。  相似文献   
43.
小黄鱼资源状况及合理利用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作为“四大渔业”之一的小黄鱼,一直是我国捕捞业中的重要捕捞对象,其渔获量和渔获质量变化对我国渔业生产总值变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单鱼种产值直接影响着渔民的收入。随着捕捞设备的更新换代、捕捞技术的不断提高及捕捞强度的加大,渔业资源的持续健康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各主要经济鱼种特别是小黄鱼的渔获质量的变化也越来越受到生产者和渔业管理者的关注。本文就小黄鱼资源历年渔获量变化及渔获物各龄鱼组成变化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并阐述如何保护小黄鱼幼鱼资源  相似文献   
44.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并招集有关资料后进行总结。结果表明:南鹿列岛的贝藻种类非常丰富,共有贝类403种,藻类194种,分别占我国贝类,藻类总数的30%5 20%。在保护区核心区,贝类的个体大小,种类和密度显著比其它非核心区大,说明保护区这几年的保护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相似文献   
45.
东海区伏季休渔渔业生态效果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38,自引:9,他引:29  
以1990 ~1998 年我国东海区的海洋渔业统计资料和渔业资源动态监测资料为依据,分析研究1995 ~1998 年伏季休渔对东海区渔业生态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带鱼等主要经济鱼类的产卵群体得到了有效保护;经济幼鱼的渔获比例及其资源密度指数有所提高,幼鱼群体养护效果也较明显;渔获个体的生物学特征值具有转好的趋势;主要经济鱼类资源生物量明显增加;渔业资源的种间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年渔获产量明显增加,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 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46.
文章根据2012年9月~10月灯光罩网探捕调查的数据,分析了秋季南海中南部海域罩网的渔场分布和主要渔获组成。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RI),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和鲣(Katsuwonus pelamis)是优势种渔获,鲔(Euthynnus affinis)、扁舵鲣(Auxis thazard)和圆舵鲣(A.rochei)是重要种渔获,细鳞圆鲹(Decapterus macarellus)和长体圆鲹(D.macrosoma)等是常见种渔获。鸢乌贼、金枪鱼类和圆鲹属是居前3位的渔获类群,分别占总渔获量的48.35%、48.33%和0.98%,其中小型金枪鱼类占比47.77%;渔获率区域差异明显,西中沙海域411.47 kg·h-1,南沙海域25.66 kg·h-1,中心渔场位于12°30'N~15°30'N、110°30'E~115°00'E海域。结果表明,秋季依然是南海外海深水区灯光罩网主要的作业渔汛期,除了鸢乌贼和大型金枪鱼类以外,还需要加强外海小型金枪鱼类和圆鲹属鱼类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47.
南海鸢乌贼产量与表温及水温垂直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12年9—10月秋季航次及2013年3—4月春季航次南海灯光罩网船各站点的水温数据及生产数据,对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产量与表温(SST)及水温垂直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春季是鸢乌贼的高产渔期,总产量及平均网产都明显高于秋季;鸢乌贼作业渔场的季节变化较为明显,春季南沙和西中沙海域都有渔场分布,产量主要集中在10°~15°N、111°~117°E海域内,而秋季鸢乌贼产量主要集中在13°~15°N、117°~118°E海域;鸢乌贼春季和秋季作业渔场的SST范围有所差异,春季作业渔场表温范围为25.6~29.6℃,秋季作业渔场表温范围为27.6~30.0℃,但最适表温都分布于28.5~29.5℃的海域;不同季节作业渔场水温垂直结构差异明显,从5~50 m水温垂直梯度来看,春季鸢乌贼0.00~0.05℃/m组距内平均网产较高,且随着水温垂直梯度的增加而减少;而秋季鸢乌贼平均网产随水温垂直梯度的增加而增加,并于0.15~0.20℃/m组距内达到最高。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5~50 m水温垂直梯度是对鸢乌贼产量影响最显著的因子,关联度为0.84,纬度、5~100 m水温垂直梯度、表温和经度影响次之。  相似文献   
48.
东北大西洋地区相关国家针对鲭鱼捕捞配额的争端已经持续多年,除了经济利益以外,气候变化也是引发争端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介绍了鲭鱼纷争产生的背景、相关各方的观点和事态的最新进展,分析了导致争端愈演愈烈的多种因素。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海洋生态环境的变化,类似的渔业资源纠纷今后有可能在全球其它地区陆续发生,渔业管理部门和渔业科研机构应对此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49.
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鱼类物种分类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2009年11月至2010年8月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鱼类调查资料,系统分析了其鱼类物种组成,计算了该海域的分类阶元包涵指数(TINCLi)、分类多样性指数(△+和∧+)以及各物种的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并对东山湾海域物种季节变化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东山湾共记录鱼类114种,分属15目57科87属,以鲈形目种类占绝对优势。分类阶元包涵指数分析结果显示,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鱼类种类组成中,其目、科、属所分别拥有的(科、属、种)、(属、种)和(种)的平均数目分别为(3.80、5.40、7.60)、(1.42、2.00)和(1.41),均低于东海陆架区、大亚湾、东沙群岛,说明东山湾海域的鱼类多样性比其余海域高,种类组成较为分散。使用PRIMER 5.2软件计算的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分别为65.8和129.5,其中△+均高于其余3个海域,说明东山湾海域鱼类的亲缘关系比其余3个海域要远,而且分布不均匀。相对重要性指数分析结果显示,当采用IRI>1 000标准定义优势种时,秋季的优势种有3种,冬季只有1种,春季有2种,夏季最多有4种,说明不同季节的优势鱼种存在较大变化,主要鱼种季节更替明显。本研究在种以上的分类阶元分析了东山湾及其周边海域的鱼类组成及其分布特点,为东山湾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0.
东海带鱼摄食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根据2002年12月~2003年11月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的渔获样品,对带鱼胃含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带鱼食物组成以鱼类为主(IRI=7034.95),出现率达65.34%,尾数所占比例为13.68%,重量占93.99%;其次为甲壳类(IRI=1527.99),出现率为18.41%,尾数所占比例为80.11%,重量占2.87%;头足类(IRI=39.42)的出现率为7.58%,尾数所占比例为2.13%,重量占3.07%。摄食的饵料种类数共有62种,其中,鱼类的种类数最多,达38种;其次为甲壳类,14种;头足类为8种。优势饵料种类为带鱼、磷虾、糠虾、刺鲳和七星底灯鱼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