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18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20篇
  11篇
综合类   117篇
农作物   10篇
水产渔业   18篇
畜牧兽医   65篇
园艺   19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正> 为了提高农区绵羊的经济效益,加快羊群周转,我们进行了不同月龄公羔屠宰的经济效益比较试验,试验羊分别在农贸市场上选购了未经专门肥育,膘情中等,能代表目前农区一般养羊水平的单羔4月龄、8月龄18月龄公羔,按常规方法进行了屠宰测定,结果如表1所示:  相似文献   
42.
为了解青海省海南地区猪弓形虫病的感染情况,采用间接血凝试验对2015年采集的15个规模化猪场及散养的460份猪血清进行了弓形虫病血清学抗体的检测。试验结果表明:待检的460份血清样品,弓形虫抗体阳性52份,阳性率为11.30%。结果表明:规模化养殖和散养两种不同的养殖方式之间感染差异显著(P0.05)。最高的猪场弓形虫阳性率可达28.89%。其中成年猪的感染率为18.6%,高于仔猪和保育猪的4.6%(P0.05)。哺乳母猪感染率最高,可能与成年猪的饮食习惯及接触环境中卵囊机会有关。  相似文献   
43.
为探讨用丙硫苯咪唑进行体外虫卵孵化试验检测羊线虫对苯并咪唑类药物的抗药性,对23个羊场的25份田间样品用丙硫苯咪唑和噻苯咪唑进行了虫卵孵化试验并与先前减卵试验(faecal egg count re-duction test,FECRT)的结果比较。结果表明,25份样品中,丙硫苯咪唑和噻苯咪唑对受检虫卵的半数致死量(LD50)均值分别为0.050 1和0.054 0μg/mL,差异不显著。FECRT检测有抗药性的4个羊场,75%的样品对丙硫苯咪唑和噻苯咪唑的LD50均值均在0.1μg/mL以上,只有1个羊场的的LD50值分别为0.068 9μg/mL(丙硫苯咪唑)和0.071 2μg/mL(噻苯咪唑)。检测为可疑的2个羊场,其样品的LD50值为0.04~0.07μg/mL;FECRT检测敏感的蠕虫群体的LD50均在0.04μg/mL以下。此外,丙硫苯咪唑用纯的二甲基亚砜溶解和稀释后于4℃保存7 d,LD50值变化不大,提示药效无明显下降,而保存14 d后药效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4.
猪附红细胞体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osis)是由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寄生于人和动物红细胞表面、游离于血浆或者骨髓中而引起的一种以贫血、黄疸、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人兽共患病.猪患附红细胞体病后常常和其它疾病混合感染,表现不同的交叉症状,病死率较高,给养猪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是严重影响养猪业的传染病之一.作者就猪附红细胞体的研究进展给予综述.  相似文献   
45.
以经过5a植物修复处理后的石油污染土壤为供试土壤(柴油初始投加量分别为5 000,15 000,30 000 mg/kg),用重量法测定了土壤中残留矿物油含量,同时,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为供试植物,以种子发芽及根伸长试验、早期幼苗生长试验、叶片内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P450)含量、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等为指标对受试土壤进行生态毒理学综合评价.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中的矿物油均  相似文献   
46.
多年来,养鹅业一直沿袭传统的养殖方式,生产技术落后,以单一原粮作为精料补充,营养不平衡,生产率水平很低,饲养期长,肉鹅达2.5公斤一般需90~110天左右,用原粮8~9公斤,经济效益差。为发展仪征市饲料工业,促进养鹅业的发展,仪征市饲料厂在扬州市饲料科学研究所赵连元所长指导下,用单一原粮、配合饲料作为精料补充进行放牧对比饲养饲喂试验。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7.
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紫花苜蓿根瘤菌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被誉为牧草之王,近年来,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紫花苜蓿质量与产量仍不足以满足中国畜牧业发展的需求。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紫花苜蓿根瘤菌遗传多样性,为紫花苜蓿高效固氮根瘤菌的筛选与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表面消毒和平板划线法从根瘤中分离纯化根瘤菌单菌落;使用BOX-PCR方法对供试菌株进行基因型划分;选取代表菌株进行持家基因(atpDglnIIrpoB)和共生基因(nifHnodC)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从中国东北和华北19个采样地共分离纯化了499株根瘤菌,BOX-PCR可将供试菌株分为37种BOX型,BOX型存在显著的地理分布现象,同时寄主品种对根瘤菌基因型具有一定的选择作用。97.60%(487/499)的根瘤菌为Sinorhizobium meliloti。其余12株分别为S. adhaerensMesorhizobium huakuiiRhizobium loessenseR. mesosinicumR. vignaeMesorhizobium sp.和Phyllobacterium sp.,这12株根瘤菌仅在中国东北地区发现,华北地区根瘤菌均为S. meliloti。3个持家基因在紫花苜蓿根瘤菌种间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一致,但其揭示优势种S. meliloti的种内多样性存在差异。共生基因系统发育结果显示,在根瘤菌属间和属内发生了共生基因的水平转移现象。nifHS.meliloti种内显示出比nodC更丰富多样性。【结论】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紫花苜蓿根瘤菌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根瘤菌存在显著的地理分布特征和寄主选择现象。  相似文献   
48.
本文以7个种源的蒙古栎种子为研究对象,对其种长、种宽、种形指数、百粒重等形态指标进行测定,并进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以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4个形态指标在种源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说明蒙古栎种子在种源间分化较为明显,遗传变异较为丰富。7个种源地蒙古栎种子各形态指标中,种宽的变异系数最小(2.40%),百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大(8.03%);辽宁省抚顺市蒙古栎种子的变异系数最小(3.36%),吉林省吉林市蒙古栎种子的变异系数最大(6.68%)。7个种源地蒙古栎种子种长、种宽与百粒重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68、0.948;种宽与种形指数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04。  相似文献   
49.
通过优化微波处理和气相色谱分析条件,建立洋葱中乙草胺、甲草胺、异丙甲草胺、丁草胺和丙草胺5种氯代酰胺类除草剂残留测定方法.结果表明,通过量化微波处理得到最佳条件:洋葱大小为1 cm2,微波功率密度为14 W/g,微波时间密度为0.7 s/g.样品处理后,经乙腈均质提取,盐析后提取液经Florisil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后上机测定.优化的色谱条件为:DB-17(30 m×0.25 mm×0.25μm)石英毛细管柱,程序升温分离,流速为1.0 mL/min,进样量1.00μL,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在优化的条件下,5种氯代酰胺类除草剂在0.01~1.00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定量限为0.01~1.00 mg/kg,平均回收率为85.7%~109.0%,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206%~4.710%(n=3).该方法去除杂质明显,适用于洋葱中5种氯代酰胺类除草剂残留痕量分析.  相似文献   
50.
为了研究畜禽粪便中磺胺类兽用抗生素磺胺二甲嘧啶(Sulfamethazine,SMZ)和典型重金属铜(Copper,Cu)复合污染对稻田土壤CH_4排放及其微生物相关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以猪粪为肥源,设置无污染、低、中、高4种SMZ和Cu不同污染水平的浓度,SMZ分别为0、0.1、1、5 mg·kg~(-1),Cu分别为0、100、500、1 500 mg·kg~(-1),两两组合共计16个处理,通过长时间室内模拟淹水培养实验,定期测定CH_4排放速率和相关土壤功能基因丰度,以期探索SMZ和Cu单一及复合污染影响CH_4排放和相关功能基因丰度的浓度效应及影响时长。结果表明:培养前期(0~12 d),不同浓度的SMZ和Cu未显著影响CH_4排放速率(P0.05);培养中后期(13~71 d),单一低浓度SMZ(0.1 mg·kg~(-1))处理对CH_4排放具有促进作用,高浓度SMZ(≥1 mg·kg~(-1))则反之,单一Cu污染及与不同浓度的SMZ复合污染处理均显著降低了CH_4排放速率(P0.05)。与对照(SMZ和Cu零添加)相比,除单一低浓度SMZ(0.1 mg·kg~(-1))处理的CH_4累积排放量增加了19.7%外,其他处理均显著降低了CH_4排放,尤其Cu和SMZ(≥1 mg·kg~(-1))复合污染处理显著降低了约77%(P0.05)。SMZ单一污染对16S rRNA-CH_4、mcr A和pmo A的基因丰度均有明显的浓度效应和输入时间效应,Cu单一污染则未有明显的浓度和时间效应,两者复合污染的联合作用比较复杂,主要取决于两污染物的起始浓度及SMZ输入土壤的时间。无论SMZ和Cu单一还是复合污染,中高浓度在培养的后期对三大基因丰度的影响均以降低为主,且pmo A基因丰度对Cu和SMZ单一及复合污染响应更敏感。研究表明,SMZ和Cu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稻田土壤CH_4排放及相关微生物基因丰度,有利于温室气体减排,但规模化养殖业畜禽粪便还田后导致抗生素和重金属高残留的环境风险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