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4篇
农学   15篇
  3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18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利用云南省128个县所属的气候类型并结合云南区域内的5个稻作分区,应用GIS、Excel、Foxpro等软件分析研究了云南地方稻种资源外观品质的生态地理分布。初步摸清了外观品质主要是粒型包括粒长、粒长宽比和米色的生态地理分布习性,从总趋势上看北热带和南亚热带以及滇南单双季籼稻区和南部边缘水陆稻区的资源中粒长的长和粒长宽比值都十分理想;而南亚热带及滇南单双季籼稻区的有色米资源分布较丰富,但针对外观品质不同的成分和特性还有着各自的分布侧重区域等,其研究结果可为优异资源挖掘和利用、优质稻育种研究、生产等领域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2.
综合整理了中国三系杂交粳稻种质资源的基本情况,分别从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及杂交粳稻品种(组合)的收集保存、类型、系谱、基本特征特性、抗逆性、品质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此外,还对近年审定的部分三系杂交粳稻品种(组合)进行分析评价,为进一步研究和利用中国杂交粳稻提供整合的研究信息。  相似文献   
43.
野生大豆天然群体百粒重类型组成与地理分布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百粒重是野生大豆重要的植物学性状之一,是Soja亚属内种的进化程度的标志.通常野生大豆天然群体都是各种百粒重组成的混合群体.我们调查了12个天然群体百粒重类型构成.结果显示,群体间的多样性(H'β=2.420),明显高于群体内的多样性(H'α=0.875),说明群体的百粒重组成的变异主要是由于群体的地理位置效应而引起.在这些天然群体内,百粒重的变动在0.76-6.0g之间,1.0-1.5g和1.5-2.0g是群体的主要优势型,小于1.0g或者较大的2.0-2.5g类型很少成为群体的优势型.大多数群体有单一优势型,少数有两个优势型.北部和中部的群体的平均百粒重大于南部群体,变异程度也高.关联分析显示百粒重越是接近的类型,他们的重叠分布性也较大;2.0g以下类型之间的重叠分布性较高,同样2.0g以上类型之间的重叠性也较高.聚类结果暗示,野生大豆天然种群组成结构与地理分布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4.
在分析果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基础上,提出了果业5.0,阐明了果业不同阶段的特点,提出推进果业5.0,实现果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5.
对8300余份国外引进稻种资源的9项米质指标的鉴定结果进行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46.
区块链技术在种业大数据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种业自《种子法》实施以来进入了规范发展阶段,种业领域各环节产生的数据也随之增多,这些数据的集合构成了种业大数据。种业大数据的存储与管理是一个由多方参与的、复杂的数据管理工作,更好地利用种业大数据可以加强种子市场的监管,防止市场上种子假冒、套牌、侵权行为的出现。区块链技术恰恰可以提供一个多方参与的、去中心化的数据存储管理方案。就区块链技术在种业大数据中的应用问题,提出了种业大数据中应用区块链技术的数据层、网络层、扩展层、应用层4层层级架构,并就种业大数据具体应用场景提出了"弱中心化"的共识机制,分析了在种业大数据中应用区块链技术的激励机制、智能合约和密钥机制。最后就区块链技术当前发展趋势分析了种业大数据中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局限性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7.
中国栽培稻的籼粳分化机理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前人在不同时期对栽培稻起源演化的代表性观点,并结合近年来对稻种籼粳分化机理的研究结果,重点研究了籼粳分化的机理并提出了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对籼粳分化的影响作用,其作用有三:一是确定籼粳分化的方向;二是积累和扩大籼粳分化的范围和程度;三是人工选择加上生态环境的自然选择的作用要明显大于单纯的自然选择。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栽培稻的起源与演化和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8.
利用中国秋大豆(Glycine max(L.) Merr)筛选SSR核心位点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选择中国秋大豆为试验材料 ,对基因组DNA进行SSR标记筛选和鉴定。经过 2 0 0个位点在琼脂糖胶上初筛和 96个位点在变性聚丙烯酰胺胶上复鉴 ,选出 6 0个位点 ,这些位点具有以下特点 :(1)分布在大豆 2 0个整合遗传连锁群 ,相邻位点间平均遗传距离在 5 0cM左右。除连锁群C2 、O上分别有 5个位点 ,G、K、M上分别有 2个位点外 ,其余 15个连锁群均分布有 3个位点 ;(2 )与 96个位点在 80份秋大豆种质检测到种质间遗传关系达到极显著相关 (r =0 .910 ) ;(3)在 80份秋大豆初选核心种质中表现出较高多态性 ,平均每个位点等位变异数为 9.3,多态性信息含量 (PIC)值为 0 .773;(4)在检测的秋大豆绝大多数种质基因组中 ,均为单一拷贝的位点 ,具有较高特异性 ;(5 )在相同的PCR扩增条件下 ,同一位点不同等位变异间易于识别且扩增强度较为一致。这套SSR核心位点的确定为中国大豆核心种质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9.
中国大豆育成品种品质性状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23年采用系统育种方法育成黄宝珠和金大332至2000年,中国共育成大豆品种840余个.本文将中国大豆育种的历史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23-1950,共28年)育成大豆品种20个,平均蛋白质含量41.0%,脂肪含量20.6%;第二阶段(1951-1980,共30年)育成品种245个,蛋白质平均含量40.76%,脂肪含量20.15%;第三阶段(1981-2000,共20年)育成品种576个(统计到品质性状数据的有563个),平均蛋白质含量42.04%,脂肪含量19.77%.本文对第三阶段育成品种的品质分4个时期("六五"-"九五")进行重点分析,发现蛋白质含量以"八五"期间育成的品种为最高,110个品种蛋白质含量的平均值为42.8%,其中国审品种10个,平均含量44.36%.脂肪含量以"六五"期间选育的品种为最高,96个品种脂肪的平均含量为20.10%,其中17个国审品种的平均含量为20.73%."六五"-"九五"期间,在3大产区中,蛋白质含量以南方大豆品种为最高,44个品种平均含量达43.81%,比北方春大豆高2.81个百分点.脂肪含量以北方春大豆品种为高,220个品种平均含量为20.0%.113个黄淮海夏大豆品种的平均蛋白质含量为43.04%,高于北方春大豆,略低于南方大豆;脂肪含量低于北方春大豆,略高于南方大豆.经过20年的努力,3大产区产量逐步提高,其中,北方春大豆提高了12.1%,黄淮海夏大豆提高了7.9%,南方大豆提高了6.3%.大豆优质品质育种也取得了一定进展,选育出一批无豆腥味、无胰蛋白酶抑制剂、高异黄酮品种.  相似文献   
50.
"贵州农业生物资源调查"项目产生了大量数据资料,采用有效的方法分析这些资料有利于全面了解当地生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情况,可为决策部门制定资源保护策略和进一步科学研究提供依据。分析了不同的可视化方法,针对以往调查数据研究结果呈现不直观等特点,本文采用Microsoft Excel、GIS和R多种手段对调查数据进行可视化研究,并分析了可视化的结果。试验结果表明,电子表格可做简单的统计分析;空间数据可视化方法可用于数据校验、显示种质资源富集程度;统计分析可视化方法整合了不同类型的数据,可用于挖掘出隐藏在数据中的信息。多种数据可视化手段可使数据及分析结果以更直观的形式呈现,有助于全面了解生物资源,促进资源充分利用。分析了作物种质资源调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规范种质调查数据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