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篇
农学   1篇
  16篇
综合类   6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2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传染性腺胃炎病鸡中分离出的呼肠孤病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患有鸡传染性腺胃炎的病鸡肿胀腺胃中分离到的一株病毒,用电镜技术、病理组织学技术、免疫学试验、病毒毒力试验对其进行了系统的鉴定,发现在病鸡腺胃细胞中有包涵体,病毒粒子呈圆形,无囊膜,直径60-80nm,呈类晶格状排列。分离株病毒对牛、羊、兔、鸡、猪及人“O”型血红细胞无血凝性,与鸡呼肠孤病毒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在琼扩板上形成沉淀线。分离株病毒可致鸡胚发育迟缓,胚体出血,在绒毛尿囊膜上形成痘斑,可使7日龄攻毒的雏鸡表现自然发病鸡的病状和病变,上述结果表明该分离病毒株为呼肠孤病毒属成员。动物实验表明,该病毒可能是鸡传染性腺胃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2.
<正>仔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仔猪生产的传染病。临诊上多表现为急性败血症和慢性坏死性肠炎,也可使怀孕母猪发生流产,不仅给养猪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给公共卫生带来较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43.
稳定性碳同位素方法在稻田甲烷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广斌  马静  徐华  蔡祖聪 《土壤学报》2009,46(4):676-683
稻田甲烷产生、氧化等过程不仅影响甲烷排放量,还影响其稳定性碳同位素组成;反之,稻田所排放甲烷的稳定性碳同位素组成也可用来定量研究甲烷的产生和氧化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已将稳定性碳同位素方法广泛应用在稻田甲烷的研究中。本文介绍了稳定性碳同位素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稻田甲烷产生、氧化过程研究中的应用,指出了该方法在稻田甲烷研究中的不确定因素,为我国稻田甲烷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44.
1为什么要给仔猪补铁?铁是造血的必需元素,缺铁极易引起仔猪营养性贫血,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仔猪出生时体内铁的总贮量较低,约40~50mg。由于初生仔猪生长速度较快,血液中红血球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体内贮存的铁被逐渐消耗,而在4周龄前的仔猪,每天正常生长需铁6~8mg,4周内需要168~224mg铁。  相似文献   
45.
稻田甲烷产生途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广斌  马静  徐华  蔡祖聪 《土壤》2011,43(1):6-11
H2/CO2还原和乙酸(CH3COOH)发酵是稻田CH4产生的主要途径。C同位素示踪技术、添加CH4产生途径抑制剂和稳定性C同位素方法是稻田CH4产生途径的主要研究方法。本文综述了这3种研究方法及研究结果,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加强我国有关稻田CH4产生途径的研究;对比分析3种研究方法,查明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加强同位素分馏系数α(CO2/CH4)和ε(ac/CH4)以及C同位素组成δ13CH4和δ13CH4(CO2/H2)的研究。  相似文献   
46.
通过室内培养和田间试验研究了2007年麦季稻秆施用对2008年稻季CH4产生潜力、氧化潜力和排放通最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生长前期,稻秆还田处理的CH4氧化潜力仅在水稻移栽后19 d时表现为显著高于稻秆不还田处理,而两处理的CH4产生潜力与排放通量均无显著差异;水稻生长中期,两处理的CH4氧化潜力无显著差异,稻秆还田处理的CH4产生潜力及排放通量均显著高于稻秆不还田处理,其中稻秆还田处理的CH4产生潜力是稻秆不还田处理的2~4倍;水稻生长后期,两处理的CH4产生潜力、氧化潜力和排放通量均无显著差异.CH4排放主要发生在水稻生长中期.水稻全生育期内,稻秆还田处理的CH4排放总量为稻秆不还田处理的1.4倍.  相似文献   
47.
冬季秸秆还田和土地管理对水稻生长期CH4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冬季3种土地管理方式下(种麦、休闲和淹水)秸秆施用(4 800 kg·hm~(-2)和0)对后续稻季CH_4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休闲混施和休闲不施处理CH_4平均排放通量显著高于种麦混施和种麦不施处理(P<0.05),但显著低于淹水混施和淹水不施处理(P<0.05);淹水混施处理CH_4平均排放通量显著高于淹水不施处理(P<0.05),而休闲混施和休闲不施处理、种麦混施和种麦不施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水稻生长期CH_4排放通量与5、10 cm处土温旱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土壤Eh无显著相关性(P>0.05).改冬季淹水和休闲稻田为种植小麦或在水稻移栽前对休闲稻田实施除草措施能显著减少稻田CH_4排放量,是一种既增加农作物产量又能达到减少温室气体CH_4排放的农业措施,具有很大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8.
孔隙结构对水稻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钰翔  张广斌  房焕  张中彬  廖超林  周虎 《土壤》2021,53(1):154-160
土壤结构影响水分和气体的运动和土壤生物活动,进而影响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为探明土壤结构对水稻生长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选取江苏宜兴的湖白土和江西进贤的红壤性水稻土进行盆栽试验。设置不搅动(NP)、搅动(PD)和搅动后掰土回填(RP)3个处理。应用X射线CT成像技术分析不同处理土壤孔隙结构,通过静态箱法测定水稻生长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结果显示,PD处理降低了土壤大孔隙度和孔隙连通性,而NP及RP处理的大孔隙较多且连通度高。湖白土PD处理的CH4排放量分别是NP处理的2.5倍和RP处理的14.6倍,相关分析表明湖白土CH4的排放与大孔隙度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大孔隙度升高会降低CH4排放。红壤性水稻土NP处理的CH4排放最高,可能是由于NP处理≤30μm的孔隙度最低,促进了CH4的排放;PD处理提高了N2O排放,相关分析表明N2O排放总量和直径30~1000μm孔隙呈显著负相关。两种土壤RP处理全球增温潜势(GWP)强度以及CH4总排放量均显著低于NP和PD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孔隙结构的改变影响稻田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改变耕作方式调节土壤结构可能是稻田CH4和N2O减排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9.
秸秆还田年限及还田量对稻田净温室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琼  朱小莉  沈皖豫  樊迪  张广斌  马静  徐华 《土壤》2022,54(5):912-919
本文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年限(2 年和13 年)和还田量(0、1.6 、3.2和4.8 t/hm2)对稻田CH4和N2O排放、土壤固碳速率和净温室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CH4排放量在第2年和第13年均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呈线性增加,但第13年单位秸秆还田量对CH4排放的平均促进效应比第2年降低3%;各处理N2O排放量在第2年无显著差异,第13年显著促进N2O排放55% ~ 171%,且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呈线性增加;土壤固碳速率在第2年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呈线性增加,但第13年下降80% ~ 84%,且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净温室效应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呈线性增加,但从第2年到第13年经历了从汇到源的过程,这说明秸秆还田量对净温室效应的影响受还田年限调控,其增加的温室效应逐步完全抵消了土壤固碳的减排效益,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因此,稻田在长期秸秆还田条件下是一个重要的碳源,亟待优化秸秆还田技术,进一步固碳减排,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0.
大气CO2浓度升高可直接或间接影响稻田CH4排放。深入研究长期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稻田CH4排放及其相关微生物的影响,对评估和应对未来气候背景下稻田CH4排放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为探明长期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稻田CH4排放的影响及其机制,依托连续运行10年以上的中国稻田FACE(free-air CO2 enrichment)平台,观测2016—2017年正常大气条件(ACO2)和大气CO2浓度升高200 μmol?mol-1条件(ECO2)下稻田CH4排放通量、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群落丰度,并采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研究CO2熏蒸年限对稻田CH4排放及其相关微生物群落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比ACO2处理,长期ECO2处理使稻田CH4排放降低28%(P<0.05),产甲烷菌群落丰度降低39%(P<0.05),同时甲烷氧化菌群落丰度增加21%(P>0.05)。Meta分析结果发现,随着CO2熏蒸年限的增加,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稻田CH4排放和产甲烷菌群落丰度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对甲烷氧化菌群落丰度的促进作用却逐渐增大。因此,未来气候条件下,长期大气CO2浓度升高会降低稻田CH4排放,这对缓解水稻种植带来的温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