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901篇
  免费   1263篇
  国内免费   1527篇
林业   6119篇
农学   2245篇
基础科学   2982篇
  4407篇
综合类   27530篇
农作物   1449篇
水产渔业   1920篇
畜牧兽医   7719篇
园艺   2224篇
植物保护   1096篇
  2024年   153篇
  2023年   713篇
  2022年   921篇
  2021年   979篇
  2020年   1210篇
  2019年   1362篇
  2018年   650篇
  2017年   1217篇
  2016年   1490篇
  2015年   1892篇
  2014年   3380篇
  2013年   3161篇
  2012年   3731篇
  2011年   3814篇
  2010年   3561篇
  2009年   3311篇
  2008年   3893篇
  2007年   3501篇
  2006年   2709篇
  2005年   2736篇
  2004年   2065篇
  2003年   1638篇
  2002年   1402篇
  2001年   1509篇
  2000年   1083篇
  1999年   785篇
  1998年   662篇
  1997年   464篇
  1996年   434篇
  1995年   362篇
  1994年   346篇
  1993年   362篇
  1992年   372篇
  1991年   265篇
  1990年   347篇
  1989年   351篇
  1988年   113篇
  1987年   100篇
  1986年   95篇
  1985年   60篇
  1984年   59篇
  1983年   75篇
  1982年   52篇
  1981年   38篇
  1980年   41篇
  1979年   40篇
  1977年   26篇
  1975年   26篇
  1974年   21篇
  1957年   2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茶叶生产格局演变及空间集聚效应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修杰  姚飞  马力  储霞玲 《茶叶科学》2020,40(3):415-429
明确茶叶生产格局的演变特征和集聚效应,对广东省茶叶产业规划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引入空间重心模型,运用GIS技术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广东省茶叶生产格局的演变过程、演变特征,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茶叶生产的空间集聚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1992—2017年广东省茶叶种植面积和茶叶产量稳步提升,2008年以后增速较为明显;(2)茶叶生产空间差异明显。粤北和粤东地区茶叶种植总面积占到广东全省的85%以上,茶叶产量占到83%以上,粤西和珠三角缩减较为明显;(3)广东省茶叶生产重心具有整体向东偏北迁移的趋势。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重心的东移反映出广东省茶叶生产已呈现逐渐向粤东和粤北地区集聚的态势;(4)广东省茶叶生产空间极化和空间溢出作用显著,已经形成了以饶平、潮安、大埔、丰顺、五华、兴宁、英德、东源等县区的茶叶生产集聚区,构成了广东省茶叶生产的“热点区”,并对周边县市产生带动和刺激效应;(5)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是茶园规模扩张的基础,政府的政策激励和支持是茶叶产业形成的重要驱动力,巨大的市场消费力是茶叶产业迅速发展的直接因素,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是茶园面积扩张的重要原因。广东省茶叶生产空间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应根据地区自然资源、地理条件、种植传统等因素,推进茶叶生产区域集群化发展,提升广东茶叶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明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对FACE(大气CO2浓度增高)响应的差异。方法 以常规粳稻、杂交籼稻、常规籼稻共6个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FACE对不同类型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 1)FACE处理极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平均增加24.17%, 常规籼稻增幅最大,FACE和对照均以杂交籼稻最高;2)FACE处理显著增加了单位面积穗数,常规粳稻增幅最大,并显著增加了杂交籼稻和常规籼稻每穗粒数;3)FACE处理显著提高了成熟期吸氮量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成熟期吸氮量平均增加21.23%,杂交籼稻增幅最大, FACE和对照均以常规籼稻最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平均增加7.33%,杂交籼稻增幅最大,FACE和对照均以杂交籼稻最高。成熟期吸氮量对产量促进作用略大于成熟期氮素籽粒生产效率;4)FACE处理降低了植株含氮率,成熟期平均下降0.105个百分点,常规粳稻降幅最大。FACE处理极显著提高植株干物质量,成熟期平均增加23.95%,常规籼稻增幅最大;FACE处理显著提高常规籼稻和杂交籼稻成熟期单穗吸氮量,分别增加10.79%、13.93%,但常规粳稻下降了9.60%;FACE处理显著提高了成熟期群体吸氮强度,平均增加22.29%,杂交籼稻增幅最大。FACE处理对水稻全生育期天数无显著影响;FACE处理显著提高茎鞘、叶片、穗各器官吸氮量,叶片增幅最大,平均增加51.86%,杂交籼稻增幅最大;FACE处理显著提高了不同生育阶段吸氮量,抽穗-成熟阶段增幅最大,平均增加108.90%,杂交籼稻增幅最大;5)植株干物质量、单穗吸氮量、吸氮强度、穗吸氮量、抽穗-成熟阶段吸氮量对成熟期总吸氮量的促进作用分别大于植株含氮率、单位面积穗数、生育天数、茎鞘叶吸氮量、移栽-分蘖和分蘖-抽穗阶段吸氮量;6)FACE处理显著提高了氮肥偏生产力,降低了每百千克籽粒需氮量,前者平均增加24.16%,常规籼稻增加最多;后者平均降低4.7%,常规籼稻降幅最大。结论 FACE处理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但品种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43.
以东北半干旱区玉米‖花生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试验设传统玉米单作、花生单作、不同秸秆还田量下(30%、60%和100%)玉米‖花生轮作5个处理。通过连续3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玉米秸秆不同还田量对农田土壤水热特性、产量及土地当量比(LER)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单作相比,秸秆还田处理玉米区播前0~40 cm土壤平均含水量提高了1.9%~3.9%,花生区提高了11.0%~13.9%;成熟期,秸秆还田花生区0:00~8:00平均地温比传统单作提高了0.2℃~1.1℃,10:00~22:00平均地温较传统单作降低了0.5℃~1.0℃。2016年和2017年玉米‖花生轮作系统LER为1.05~1.16,2018年各处理LER均小于1。吉林半干旱区玉米‖花生轮作系统进行秸秆还田改善了作物播前的土壤水分状况,但对于作物产量的影响在不同年份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44.
泰州市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分析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阐述了泰州市稻田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现状,包括分布区域、经营主体、种养模式等,统计了不同种养模式的应用面积、产量及收益,对稻田综合种养及常规稻麦种植两种模式下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稻田综合种养模式能显著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当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通过对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推广应用过程中的比较优势以及存在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45.
甜菜氮肥的合理施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文献关于氮肥对甜菜的生长、吸收分配规律、生理生化及产质量的影响可知,甜菜生长需要多种营养元素,其中氮素尤为重要,不合理施用氮肥对甜菜的产质量带来很多负面影响;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影响人类健康。提出合理施氮、用氮的途径与策略:第一,因地、因品种、因时制宜,根据测土资料及不同甜菜基因型差异确定施肥种类、配比;根据作物不同生长时期的需肥规律及不同生态条件需要,按需供肥。第二,肥要在水的作用下才能发挥作用、才能更好发挥作用,区域配肥技术与灌溉技术相结合的水肥一体化精准精细灌水施肥技术是甜菜生产高效用肥的必然发展趋势。第三,作物不同养分间具有协同和相互影响作用,因此根据同等重要原则应有机配比。第四,为了提高肥效及利用率,施用缓控释肥,有机无机肥配施,施用微生物肥、生态肥等发挥微生物的促进、协同作用。第五,常规育种与转基因技术结合培育氮素养分高效利用品种。第六,利用现代监测技术手段及应用甜菜生长模型尤其是CERES-Beet模型监测氮等养分的转化、吸收等动态。  相似文献   
46.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20,(1):F0002-F0002
OIL CROP SCIENCE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在30多年来出版《中国油料作物学报》的基础上创办的亚洲唯一有关油料作物的专业英文学术期刊。主要刊登油菜、大豆、花生、芝麻、向日葵、胡麻、油茶、蓖麻、红花及其它特种油料作物,油棕、油桐、麻疯树等重要油用林木,以及油用藻类等有关生物技术、品种资源、遗传育种、栽培生理、土肥植保、植物营养、功能性脂质化学、综合加工利用以及品质测试技术等方面的首创性研究论文、综述专论等。本刊还发表研究简报、讨论文章以及相关的学术动态等,提倡撰写简短的讨论文章。  相似文献   
47.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随后,国家相继出台了其他法律文件,并对原《土地管理法》相关内容进行修改,在各省区设立土地改革试点,对入市的模式进行探索,加快土地的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48.
本文从发挥政府的指导监督职能入手,着眼于完善保障和激励政策,优化农村土地流转环境,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结合实际稳步推进土地流转,切实维护农民利益等方面阐述了提高土地流转规模效益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9.
"非粮"农户土地流转行为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基于湖北省监利、石首、潜江、仙桃4个县市16个行政村的480份农户调研数据,利用统计分析与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非粮"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变化规律及影响机理。研究发现:①从"非粮"农户农地流转影响因素来看,劳均耕地面积、耕作半径与土地块数对农户土地转出行为呈正向影响,农户平均年龄则对农户土地转入行为呈正向影响;②"非粮"农户由于少种或不种粮,直接导致区域粮食产量下降,进而影响粮食安全,但同时也会促进耕地集中到少数农户手中,对规模农户发展与集约用地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0.
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土地资源的使用也越发紧张,如何高效利用土地成为世界性问题。为了更好地保护农用耕地,我国一直加强对建设用地的管理和控制,特别是限制农村建设用地的自主流传,虽然在不断改革中,我国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等实行了开放政策,但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仍旧被限制。但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随着城镇人口的增长,原有的土地流转政策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建设用地流转乱象屡见不鲜,因此加强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与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