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238篇
  免费   1980篇
  国内免费   3204篇
林业   3441篇
农学   5737篇
基础科学   2044篇
  3420篇
综合类   28039篇
农作物   4989篇
水产渔业   1651篇
畜牧兽医   9430篇
园艺   4620篇
植物保护   1051篇
  2024年   330篇
  2023年   1397篇
  2022年   1656篇
  2021年   1670篇
  2020年   1728篇
  2019年   1954篇
  2018年   1150篇
  2017年   1737篇
  2016年   2028篇
  2015年   2218篇
  2014年   2946篇
  2013年   2851篇
  2012年   3751篇
  2011年   3470篇
  2010年   3345篇
  2009年   3348篇
  2008年   3497篇
  2007年   2951篇
  2006年   2790篇
  2005年   2765篇
  2004年   2515篇
  2003年   2566篇
  2002年   1646篇
  2001年   1566篇
  2000年   1132篇
  1999年   819篇
  1998年   862篇
  1997年   764篇
  1996年   689篇
  1995年   714篇
  1994年   649篇
  1993年   430篇
  1992年   483篇
  1991年   472篇
  1990年   459篇
  1989年   408篇
  1988年   136篇
  1987年   88篇
  1986年   71篇
  1985年   77篇
  1984年   43篇
  1983年   34篇
  1982年   33篇
  1981年   25篇
  1980年   24篇
  1979年   17篇
  1965年   15篇
  1957年   24篇
  1956年   17篇
  1953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刈割次数对苜蓿相关表型性状与饲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选取4份苜蓿材料,设4次刈割处理,观察测试表型性状及干物质的变化动态,并用DPS7.05数据处理系统对各性状指标与饲草产量的关系进行计算分析,以探讨刈割次数对苜蓿表型性状及饲草产量的影响,为高效优质生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刈割频度显著影响苜蓿越冬率(P<0.05),苜蓿株高、茎粗、茎叶比、分枝数等指标均随刈割次数增加呈明显降低趋势,其中WL525苜蓿首次刈割与其他3次刈割时的株高、茎粗均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茎叶比差异性不显著(P>0.05);而苜蓿饲草产量则随刈割次数增多而增加,与刈割1次的情况相比,WL525苜蓿刈割4次后产量增量最多,达1885kg/hm2;4次刈割后试验材料饲草总产量从高到底的次序依次为WL525>WL903>赛迪>惊喜。全部材料中与饲草产量关联度最大的指标为株高和茎粗,其中株高与惊喜苜蓿饲草产量的关联系数最大,达0.3751;茎粗与WL525苜蓿、WL903苜蓿饲草产量的关联系数最大,分别为0.2854、0.1944。  相似文献   
42.
土壤调理剂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3.
西藏高原灌区参考作物蒸散量模型的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计算模型在西藏高原灌区的适用性,推荐适宜于气象资料短缺条件下的ET_0计算模型,本研究基于满拉、墨达、江北3个灌区的气象站的长系列数据,以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FAO 56 PM)模型计算的ET_0为标准,对ET_0的5种常用计算模型的适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Makkink、Irmark-Allen、FAO 17Penman、Hargreaves-Samani和Priestley-Taylor 5种模型模拟的日尺度ET_0变化趋势与FAO 56 PM模型一致,在年际间均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规律,且峰值出现在6~7月份,但各模型适用性存在显著差异。Makkink模型的日尺度MAE、RMSE、NSE值分别为0.37 mm/d、0.45 mm/d和0.84,模拟精度及可信度最高;Irmark-Allen模型次之,MAE、RMSE、NSE分别为0.65 mm/d、0.71 mm/d、0.62;Priestley-Taylor模型最差,MAE值最大达4.91 mm/d且NSE值小于0。年尺度下,各模型较FAO 56 PM均存在高估现象,其中FAO 17Penman、Hargreaves-Samani、Priestley-Taylor模型的NSE值介于-3 571.76~-118.00之间,模拟结果不可信;Makkink模型的NSE值最接近于0,模拟结果可信,但模拟过程的误差较大。综合评定,推荐Makkink为西藏高原灌区气象资料短缺条件下的ET_0简化模型。  相似文献   
44.
以辽宁省11个种源(白石砬子(D)、凌源市青龙河自然保护区(L)、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LT)、庄河市仙人洞镇(P)、本溪市清河城镇(Q)、新宾县苇子峪林场(X)、西丰毕家沟(XB)、阜新彰武县章古台镇(Z)、清原县湾甸子镇(W)、西丰任家沟(XR)、西丰大十银沟(XD))的112个蒙古栎家系的种子为材料,对其种长、种宽、单粒种子质量、种壳质量、种壳厚和种仁质量等6个性状进行测定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家系各性状方差分析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各性状表型变异系数为11.61%~51.43%,各家系遗传力变化于0.89~0.99,属于高遗传力,有利于家系的评价选择;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间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除种壳厚外,种长、种宽、单粒种子质量和种壳质量对种仁质量的通径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各种子性状对种仁质量的直接作用大于间接作用。直接作用最大的为单粒种子质量,其次为种壳质量。间接作用最大的为种壳质量通过单粒种子质量对种仁质量的负影响,其余间接作用较小。利用综合评价法,以5%的入选率对各家系进行综合评价,家系D_(17)、W_(11)、W_1、W_8、D_5和W_(12)入选,入选家系种长、种宽、单粒种子质量、种壳厚、种仁质量和种壳质量的遗传增益分别为7.50%、11.11%、31.40%、-12.16%、38.61%和4.49%。以20%的入选率对各种源进行综合评价,种源W和WB入选为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45.
46.
4个甜樱桃品种在德州的引种表现及设施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引入山东德州的4个甜樱桃品种美早、萨米脱、布鲁克斯、拉宾斯进行了日光温室栽培试验,对其性状表现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4个品种均表现生长良好,适应性强,结果正常,果实品质优良,可以作为德州地区日光温室的栽培品种发展。简述了4个甜樱桃品种在日光温室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7.
石榴种质资源果实重要性状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8.
便携式短路接地线操作杆是配网施工作业中一种应用广泛的安全工器具,目前使用的便携式短路接地线操作杆存在操作杆过长以及线夹开口难以满足多角度操作等问题,难于适应不同应用场景中的操作以及存在操作安全隐患。研制一种方便弯转、线夹定向灵活以及拆卸方便的便携螺旋式短路接地线操作杆,可以解决目前使用的便携式短路接地线操作杆存在的问题,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9.
割苗对夏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抗倒伏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农业科学》2019,(6):55-61
倒伏严重影响夏玉米的高产稳产,本研究旨在探讨割苗对夏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和抗倒伏性能的影响。本试验2016年分别选用郑单958和DH618于三叶期(V3)割苗、登海618于拔节期(V6)割苗,2017年选用浚单20和登海605分别在V3和5叶期(V5)割苗。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割苗处理夏玉米的生育进程推迟2~8天;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降低;V3割苗比对照产量降低0.7%~6.8%,V5割苗比对照产量降低18.9%~32.4%,割苗越晚产量降低越严重。割苗后夏玉米抗倒伏性能显著提高,并且V5割苗处理提升最显著:与对照相比株高降低6.9%~10.6%,穗位高降低16.5%~19.6%;基部第三节间茎秆穿刺强度提高30.1%~34.2%,节间长降低56.2%~58.6%;茎秆小维管束数、皮层厚度和硬皮组织厚度显著提高,并且V5割苗对其影响大于V3割苗。结论:割苗显著改善夏玉米茎秆形态学特征和力学特征,进而提高夏玉米抗倒伏能力;但是由于割苗后夏玉米生育期内光合产物减少,导致夏玉米产量显著降低,并且割苗越晚产量降低越严重,因此不宜在夏玉米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50.
2018年常德市周家店镇水稻二化螟为害严重,为了能更有效合理防治水稻二化螟,采用GB/T 15792-2009稻桩剥查法对该区域稻区的水稻二化螟越冬虫口密度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域越冬前虫口密度最高达477 572头/667m~2,最低为243 121头/667m~2,平均388 250头/667m~2;越冬后虫口密度最高达252 793头/667m~2,最低为31 349头/667m~2,平均145 183头/667m~2。二化螟越冬后种群仍处在较高数量,且在越冬后调查期间已在田间发现二化螟成虫,需持续高度关注该区域二化螟的发生动态。为了降低水稻二化螟的越冬基数,应对稻茬进行适当的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