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2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7篇
农作物   3篇
植物保护   24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探究油助剂和淀粉源助剂对噻嗪酮和烯啶虫胺降解规律的影响,以水稻为试材,建立了噻嗪酮和烯啶虫胺在水稻不同部位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测定方法,并采用该方法研究了两种农药在水稻不同部位的残留量变化和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在0.01(0.02)~0.5 mg/kg添加水平下,噻嗪酮在水稻穗部、植株、籽粒和稻壳中的平均回收率在89%~10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5%~7.2%;烯啶虫胺在水稻穗部、植株、籽粒和稻壳中的平均回收率在88%~99%之间,RSD为2.5%~13%。两种农药的定量限均为0.01~0.02 mg/kg。以70%烯啶·噻嗪酮水分散粒剂为供试药剂的残留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噻嗪酮和烯啶虫胺的残留量与施药后的间隔时间呈指数关系,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在未添加助剂和添加淀粉源助剂及油助剂的3个处理中,噻嗪酮在水稻穗部的原始沉积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添加油助剂>添加淀粉源助剂>未添加助剂;半衰期长短顺序为:添加油助剂>添加淀粉源助剂>未添加助剂。至水稻收获时,在水稻籽粒和稻壳中均未检出噻嗪酮和烯啶虫胺,在水稻植株中噻嗪酮和烯啶虫胺的残留量均为<0.02~0.05 mg/kg。田间试验结果显示:施用70%烯啶·噻嗪酮水分散粒剂后14 d,添加油助剂或淀粉源助剂的处理对稻田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未添加助剂的。研究结果表明,添加助剂能不同程度地延长农药有效成分在水稻上的持留时间,从而有利于农药药效的持续发挥,而其最终残留量并不高,表明添加助剂在增加农药药效的同时,其残留的农药并不会对农产品造成污染。在供试的两种助剂中油助剂的增效效果好于淀粉源助剂。  相似文献   
42.
为解决板栗蚧虫盲目用药问题,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研究噻嗪酮SC、高效氯氟氰菊酯EW、噻虫嗪WG的施用技术及田间防效,为科学合理防治蚧虫提供借鉴。试验结果表明:噻虫嗪与噻嗪酮的防治效果最理想,高效氯氟氰菊酯次之。  相似文献   
43.
王皖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9):8175-8176
[目的]明确某农化有限公司生产的25%吡蚜酮·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对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及最佳使用剂量。[方法]以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375 g/hm2和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70 g/hm2剂量处理为对照药剂,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25%吡蚜酮·噻嗪酮可湿性粉剂3个剂量(240、300、360 g/hm2)处理对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效果。[结果]25%吡蚜酮·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对水稻稻飞虱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2 d,25%吡蚜酮·噻嗪酮可湿性粉剂3个剂量处理的防效在61.52%~67.04%,速效性较差;药后7 d,3个剂量处理的防效均大幅度增加,持效性较好,其中300、360 g/hm2处理的防效分别为85.43%和86.72%,均与对照药剂间差异不显著。[结论]用25%吡蚜酮·噻嗪酮可湿性粉剂防治稻飞虱时,建议在低龄若虫高峰期按照用药量(有效成分)75 g/hm2对水均匀喷雾防治1次即可,且施药时田间要有一定水层并维持7 d以上。  相似文献   
44.
褐飞虱对甲胺磷、扑虱灵的抗药性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本文报道采用点滴法和浸苗法监测江苏地区褐飞虱对甲胺磷、扑虱灵抗药性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从1993年到1995年褐飞虱对甲胺磷的抗药性指数为4.9~10.2,属耐药到低抗性水平;对扑虱灵的抗药性指数为2.4~3.1,耐药性明显增加。经连续筛选8代,褐飞虱对甲胺磷和扑虱灵的抗性分别增加5倍和6.5倍,显示这2种药剂大面积连续使用抗药性会继续增加,其中对扑虱灵的抗药性上升速度略快于对甲胺磷。  相似文献   
45.
褐飞虱对甲胺磷和噻嗪酮代谢抗性的生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作者分析了褐飞虱对噻嗪酮、甲胺磷的代谢抗药性。室内生物测定显示褐飞虱对甲胺磷的抗性与虫体酯酶活力升高有关,而对噻嗪酮的抗性则主要是由于多功能氧化酶活力的提高。褐飞虱的个体酯酶活力测定表明,甲胺磷抗性群体中的酶活力中等以上的个体频率明显增加,达26.08%,比对照种群提高14.65%;噻嗪酮抗性群体显示相似趋势,但酶活力中等以上的个体频率增幅较小,为20.74%,比对照提高9.31%。说明褐飞虱对这  相似文献   
46.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四级杆质谱仪,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建立了吡虫啉和噻嗪酮在芒果(Mangifera indica L.)中的定性及定量分析方法。样品经纯水-乙腈漩涡振荡提取,经分散固相萃取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仪测定。结果表明,在0.001~0.1μg/m L质量浓度范围内,农药峰面积与进样质量浓度间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最小检出量(LOD)为5 ng,最低检测浓度(LOQ)为0.005 mg/kg,回收率在84%~10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n=5)为1.9%~6.9%之间。该方法准确、简单、灵敏度高,适用于芒果中吡虫啉、噻嗪酮残留的检测。  相似文献   
47.
为探讨噻嗪酮及金属离子共存对非靶标生物遗传毒性的机制,利用紫外、荧光光谱法研究生理条件下噻嗪酮与小牛胸腺DNA(ctDNA)之间的结合作用大小及模式,从分子水平上分析了Cd~(2+)、Co~(2+)、Cu~(2+)、Ni~(2+)存在时对噻嗪酮与ctDNA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噻嗪酮可与ctDNA结合引起噻嗪酮吸收光谱明显红移;可与亚甲基蓝(MB)竞争结合ctDNA,且结合常数K随温度升高呈递减趋势;可与ctDNA以嵌插方式结合使熔点明显升高。环境金属离子的存在不会改变噻嗪酮与ctDNA之间的作用模式,但会影响其结合强弱,低浓度Cu~(2+)、Ni~(2+)可通过离子桥表现出一定的促结合作用,高浓度时则引起DNA结构改变而削弱噻嗪酮与DNA的结合,Co~(2+)、Cd~(2+)能影响DNA分子结构、与噻嗪酮竞争结合位点,导致结合常数下降。  相似文献   
48.
张仙  王明明  刘军  陈浩  沈菁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22):4713-4715,4727
建立了水稻田土壤中噻嗪酮的残留分析方法。土壤样品以乙腈为萃取溶剂进行超声波辅助提取,经NH2-SPE净化,乙腈-甲苯(3:1,V/V)洗脱,采用气相色谱-氮磷检测器法(GC-NPD)进行测定。对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灵敏度及线性范围进行了测试。在0.020~1.000 mg/L范围内,噻嗪酮的峰面积与其质量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6 3。土壤样品中添加0.020~0.100 mg/kg噻嗪酮的平均回收率为87.0%~92.9%,相对标准偏差为2.3%~5.5%;方法检出限为0.002 mg/kg。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适用于土壤中噻嗪酮残留的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