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35篇
林业   16篇
农学   24篇
基础科学   11篇
  67篇
综合类   208篇
农作物   18篇
水产渔业   12篇
畜牧兽医   31篇
园艺   50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为进一步探明有机物料影响作物生长的作用机理,运用高效液相色谱研究了稻草、猪粪等物料腐解过程中水杨酸和对羟基苯甲酸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这些物料本身均含有一定量的水杨酸和对羟基苯甲酸,两种酚酸的量随物料C/N的增加而减少;在腐解过程中两种酚酸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相似,0~10d迅速下降,再逐渐回升,并在20d或30d达到高峰值,然后又下降直至最后趋于稳定.两种酚酸量的变化速率与物料C/N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2.
蘑菇培养料的碳氮比与养分转化和产量质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配制不同碳氮比的培养料,于不同时期测定培养料与子实体中碳氮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以探明碳氮比例的高低与蘑菇产一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双孢蘑菇培养料堆以酵前的碳氮比为33-35:1、菌丝生长阶段堆肥的碳氮比为17-18:1、子实体形成期碳氮比为14:1时,蘑菇利用养分的效率最高,质量也量佳。  相似文献   
33.
观察了培养料碳氮比对真姬菇菌丝长速、生物学效率和产茬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料的碳氮比在30.7-34.7较适宜真姬菇的生长,最适碳氮比为32.6左右。  相似文献   
34.
不同碳氮比配方上杏鲍菇菌丝生长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爱仙 《食用菌》2011,33(2):31-32
杏鲍菇又名刺芹侧耳、杏香鲍鱼菇、雪耳等,是一种品质优良的大型肉质伞菌,其菌肉肥厚,质地脆嫩,营养丰富,是侧耳属中风味最好的种类,足一种市场前景很好的珍稀美味菌类和高档保健食品。试验研究了不同碳氮比配方对含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以期选出菌丝生长速度较快且长势较好的碳氮比例配方。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5.
基蘖肥与穗肥氮比例对双季稻产量和碳氮比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试验研究了基蘖肥与穗肥氮比例对双季早、晚稻产量,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和碳氮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总施氮量为N 225 kg/hm2时,基蘖肥与穗肥氮比例7∶3处理的产量最高,其次为6∶4、8∶2处理,均比当地习惯施肥法(10∶0)高产。同时,当基蘖肥占总施氮量60%70%时,双季早、晚稻具有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氮素当季利用率、氮素农艺效率,群体的碳氮代谢也比较协调。早稻孕穗期叶片可用性糖(可溶性总糖+淀粉)含量17%18%,碳氮比5055,晚稻孕穗期叶片可用性糖含量19%21%,碳氮比5060,这可能是基蘖肥与穗肥氮比例为7∶3和6∶4时双季水稻高产的生理基础。综合双季早、晚稻产量、氮素利用率及碳氮比值,穗肥施氮量占总施氮量的适宜比例为30%-40%。  相似文献   
36.
对不同施氮条件下烤烟品种云烟87不同叶位碳氮积累进行系统研究,以期探索氮肥运筹对烤烟不同叶位碳氮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A、B处理总氮含量随叶位降低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B处理在低叶位总氮含量显著高于A处理,而高叶位则相反。A、B处理叶位1至叶位7总碳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叶位,在叶位8至叶位16之间碳含量随着叶位降低呈显著或极显著降低。A、B处理碳氮比以中部叶位最高,其次为下部叶位,上部叶位最低;上部叶A、B处理的碳氮比随叶位降低而显著升高,中部叶之间差异不大,下部叶位则随着叶位降低而降低;B处理上部叶位及靠近上二棚中部叶位碳氮比显著高于A处理,下部叶位及靠近下部叶中部叶变化则与之相反。由此可见,B处理各个叶位总氮、总碳和碳氮比A处理更符合优质烟叶标准。  相似文献   
37.
潮土小麦碳氮含量对长期不同施肥模式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以潮土21年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分析不同施肥模式下冬小麦不同生育期的地上部生物量、碳氮含量、碳氮比及碳氮积累量,探讨冬小麦碳氮含量对不同施肥模式的响应规律。【方法】试验包括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施氮磷肥(NP)、施氮钾肥(NK)、氮磷钾配施(NPK)、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NPKM)、施氮磷钾肥及玉米秸秆还田(NPKS)7个处理。在2011 2012年冬小麦生长季,分别采集越冬、拔节、灌浆、成熟四个生育时期地上部植株样品,利用Euro Vector EA3000型元素分析仪对小麦植株样品的全碳、全氮含量进行测定。【结果】NPK、NPKM和NPKS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各生育期小麦地上部干重,其中NPKM处理小麦地上部干重在越冬、拔节、灌浆、成熟期分别比CK提高了111%、194%、238%、206%,除越冬期外,等量氮肥条件下,NPK、NPKM和NPKS 3个处理间小麦同一生育期地上部干重无显著差异,说明与氮磷钾配施相比,有机无机配施与秸秆还田这两种措施并不能显著提高小麦地上部生物量;小麦地上部碳含量受不同施肥影响很小,不同生育期小麦地上部碳含量平均值为410 g/kg;小麦成熟期地上部氮含量以N和NK处理最高,分别达到19.4和18.1 g/kg,其中N处理小麦地上部氮含量分别比NPKM和NPKS处理高52%和66%。随着生育期的推移,各处理小麦氮含量逐渐降低,总体表现为越冬期拔节期灌浆期≥成熟期;在整个生育期中各施肥处理碳含量基本保持不变而氮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这就使得各施肥处理地上部分C/N比随生育期的推移呈逐渐增加趋势;不同施肥下小麦碳积累量差异性和地上部干物质重差异性规律一致,而不同施肥下地上部氮积累量差异性不同于干物质重的差异性,以NP处理最高,达545 kg/hm2,分别比NPKM和NPKS处理高61%和68%。【结论】施肥方式不能显著改变小麦碳含量但能影响氮含量,因此小麦生物量大小决定了其碳的积累量,相应地,C/N比大小则由氮含量决定。氮磷钾配施、有机无机配施及秸秆还田处理下,小麦具有较高的生物量从而具有较高的碳氮积累量,这有利于增加农田系统碳、氮积累,提升土壤碳、氮肥力。  相似文献   
38.
栽培基质碳氮比对金针菇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栽培基质的碳氮比(C/N),是影响食用菌生长发育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为了是优质高产碳氮比下的基质配方,我们采用了五种 不同碳氮比下,对金针菇生长发育和产量方面做了试验,得到了理想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39.
一、料液碳氮比要适当 粪便、秸秆、菌种应按一定比例装料,使料液中的碳氮比为2:3。  相似文献   
40.
正交法优化白平菇深层培养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液体深层培养的方法,研究了白平菇对碳氮源的利用情况,并以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进行了培养基配方的优化。结果表明:最适碳源为红糖、乳糖、淀粉,最适氮源为麦麸、酵母粉、蛋白胨,最适碳氮比为20~30∶1,最适培养基为红糖1.5%、麦麸3%、硫酸镁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