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3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123篇
林业   107篇
农学   88篇
基础科学   77篇
  66篇
综合类   853篇
农作物   48篇
水产渔业   1564篇
畜牧兽医   371篇
园艺   61篇
植物保护   6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61篇
  2011年   162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135篇
  2008年   196篇
  2007年   163篇
  2006年   137篇
  2005年   174篇
  2004年   134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111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73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27篇
  1982年   22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4篇
  1975年   5篇
  1974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摘 要:为明确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甘肃河西地区3种玉米害虫和松毛虫赤眼蜂的毒力,协调甘肃河西地区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之间的矛盾,本研究在室内采用饲喂法和药膜法分别对棉铃虫、亚洲玉米螟、粘虫和松毛虫赤眼蜂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随着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浓度增加,4种昆虫的校正死亡率均呈递增趋势,当药剂浓度达0.500 mg/L时,4种昆虫的校正死亡率均达95%以上。致死中浓度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松毛虫赤眼蜂毒力最高,致死中浓度LC50为0.078 mg/L,其次依次为亚洲玉米螟、棉铃虫和粘虫,致死中浓度LC50依次为0.109、0.120、0.127 mg/L。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松毛虫赤眼蜂的毒力是其他3种鳞翅目昆虫的1.40~1.63倍。因此,综合防治中使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防治害虫时,应避开赤眼蜂的出蜂时期,以降低化学杀虫剂对赤眼蜂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32.
王俊田  刘金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27):139-146
本研究于山西吴城地区对4种鸮形目鸟类的生态习性进行了研究,旨在积累该地区鸮形目鸟类的生态学基础资料。利用样线法记录迁徙时间,并收集繁殖季栖息地、巢卵特征的数据资料;利用食团内容物分析法分析食性。结果表明不同年份红角鸮、长耳鸮、短耳鸮的迁徙具有相似特点,均是北迁持续期时间短、间隔时间长,南迁持续期时间长,间隔时间短。红角鸮与纵纹腹小鸮在巢址选取、育雏行为等方面存在差异,营巢地更接近居民区的纵纹腹小鸮的繁殖成功率相对较高。4种鸮形目鸟类均以小型哺乳类和鸟类为主要食物,此外也取食少量昆虫和部分家畜、家禽。不同物种之间需求的重叠会导致种间竞争的增加,考虑到鸮形目鸟类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偏低的种群数量,应对其加以关注并实施保护。  相似文献   
33.
为厘清汉江水体鱼类集约养殖与生态负荷量的关系,测定安康库区滤食性鱼类天然鱼产力,测算Ⅱ类水质限定条件下的安康库区生态负荷量,并与以水体磷含量为标准的计算结果比较。结果表明,设定网箱深度3 m,单位水体生态负荷量为193.44 g/m3,总产量控制为10.47×104 t。库区网养单产为100 kg/m3时,网箱养殖面积控制为1.93‰,网箱生态养殖面积与单位面积产量呈反比。  相似文献   
34.
双壳贝类营养需求及人工饵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厂化养殖是未来贝类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微藻的培养容易受到气温、光照等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占用大量水体,因此研发双壳贝类人工饵料已成为贝类工厂化养殖的关键因素。本文简述了蛋白质、脂类和碳水化合物对双壳贝类生长、繁殖及免疫的影响,详细叙述了微藻干粉、大型海藻处理物、酵母、微粒饲料、液态微胶囊饲料和固态微胶囊饲料6种人工饵料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研发新型的双壳贝类人工饵料及开展工厂化养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5.
为明确胶州湾大沽河河口潮滩贝类底播养殖区生态功能退化的原因,2009年2月、5月、8月和11月,在该潮滩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其中有机物的质量分数并评价表层沉积物的环境质量.结果表明:2月,非底播潮滩、底播潮滩和河道的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物的质量分数分别是7.35%、6.00%和4.12%;5月,上述区域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物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90%、6.67%和3.29%;8月,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物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66%、5.69%和3.7l%;11月,表层沉积物物中有机物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88%、4.20%和4.94%.贝类养殖潮滩表层沉积物的环境质量在5月为三类水平,在2月、8月和11月属二类;非养殖潮滩在2月属三类水平,在5月、8月和11月属一类;河道在2月、11月属二类水平,在5月、8月属一类.因此,潮滩底播养殖区生态功能退化源于表层沉积物中过多有机物质的积聚,在2月,贝类食物短缺也是其成因.  相似文献   
36.
2ZYS-2型玉米育苗滤水移栽机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是黑龙江省种植面积最大、分布范围最广、总产量最高的优势作物,其栽培模式长期以来以直播为主。玉米移栽技术是一项抗旱高产新型农艺栽培技术,相比传统的直播种植方式,移栽能够使玉米作物提高有效积温时间、减少春季低温伤害、提高抵抗病虫害的能力,从而确保纸筒秧苗存活率率,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过去玉米移栽大都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劳动力需求大,作业效率低下,移栽质量难以保证,无法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玉米育苗滤水移栽机的研制成功为玉米机械化移栽提供有效机械载体,填补了我国在该类型农机装备方面的空白。  相似文献   
37.
《饲料工业》2014,(3):12-12
The last two decades have seen a shift from China being akey importer and re-exporter of pelagic and shellfish to a major consumer, with seafood consumption per capita growing from 10 to 30 kg (1990-2010).  相似文献   
38.
为研究可食性酪蛋白膜对食品贮藏过程中油脂氧化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草莓、马铃薯、鸡胸肉为材料,研究不同可食性酪蛋白膜处理对其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抗坏血酸含量、过氧化值、TBA值和正己醛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草莓涂膜组的蛋白质、可溶性糖、抗坏血酸含量最高,脂溶性涂膜组次之,水溶性涂膜组稍高于对照组;马铃薯涂膜组比对照组的氧化程度低;鸡胸肉涂膜与未涂膜样品感官明显不同,抗氧化作用明显。由此可知,酪蛋白涂膜液优于涂膜对食品的保鲜效果,脂溶性涂膜效果优于水溶性涂膜,涂膜食品保鲜技术具有较佳的抗氧化能力和抑菌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可延长货架期。  相似文献   
39.
本研究阐明草地补播对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食性的影响,能为其防控和草地管理提供重要参考.利用胃容物显微分析法,研究高原鼢鼠在甘南高寒草甸补播草地和退化草地的食性与生态位差异.结果发现,草地补播显著改变了高原鼢鼠的食物资源,退化草地下优势植物主要是菊科(Asteraceae,45.30%)、唇形科(Lamiaceae,26.40%)和蔷薇科(Rosaceae,18.72%),而补播后则变为禾本科(Poaceae,37.00%)、蔷薇科(25.68%)和莎草科(Cyperaceae,16.54%).退化草地中高原鼢鼠采食15科27属27种植物,食物比例中蔷薇科(45.72%)、禾本科(19.68%)和廖科(Polygonaceae,17.11%)最高.而在补播草地高原鼢鼠采食15科25属28种植物,主要采食蔷薇科(40.71%)、禾本科(25.32%)、廖科(11.70%)和莎草科(11.45%).草地补播影响了高原鼢鼠采食植物的比例,且食性的生态位宽度、食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有所提高.综上所述,补播可以通过减少杂类草的比例来减少高原鼢鼠的食物来源,喜食植物的减少可能会增加高原鼢鼠的觅食时间从而增加高原鼢鼠的觅食代价.通过补播影响高原鼢鼠食性是其生态防控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0.
司升云  周利琳  骆海波  望勇  王攀  杨帆 《长江蔬菜》2021,(3):中插1,52-53
扁豆夜蛾(Adisura atkinsoni Moore)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曙夜蛾、扁豆蛀荚夜蛾,是一种为害扁豆的专食性害虫,主要以幼虫蛀食扁豆的花蕾和豆荚。据记载,国外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等地,国内主要分布于江苏、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省,湖北省在20世纪80年代已有为害报道。2019年以来扁豆夜蛾在湖北省扁豆上呈大发生趋势,对扁豆生产造成毁灭性为害,该虫与甜菜夜蛾形态特征及为害特点极为相似,但有关研究报道极少,给田间识别与防治带来较大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