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3篇
农学   5篇
  6篇
综合类   24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 毫秒
31.
在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地膜覆盖的广泛应用有效地解决了水分不足对冬小麦生产的制约,并使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如何调优品质已经成为该区域冬小麦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本研究以不施任何肥料(T0)为对照,选择常规化肥(T1)、等量化肥+地膜覆盖(T2)、等量化肥+有机肥(T3)、高量化肥+地膜覆盖(T4)、高量化肥+有机肥(T5)5种不同的施肥(有机+无机)和覆盖模式,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施肥+地膜覆盖”模式对旱地冬小麦籽粒加工品质、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并分析产量与品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施肥+地膜覆盖”组合显著影响小麦籽粒的加工品质和产量。比较对照T0,不同“施肥+地膜覆盖”模式(T1~T5)显著提高籽粒产量(GY)、蛋白质(PC)、湿面筋含量(WA)和沉降值(SDS),增加面团吸水率(WG)、延伸性(EX)和淀粉糊化粘度,相反降低了面团稳定时间(ST)和拉伸阻力(RE)。两年平均产量依次为T3>T5>T4>T2>T1 >T0,T1、T2、T3、T4、T5比T0分别增加85.60%、90.99%、118.32%、102.30%和106.65%。增施有机肥(T3、T5)对籽粒产量和加工品质的改善优于地膜覆盖(T2、T4)。籽粒产量的提高是叶面积(LA)、千粒重(TGW)、穗长(SL)、穗粒数(SGN)协同增加的结果,加工品质的改变部分归因于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生育期降水量和分布影响谷物产量和品质。本研究结果证实,等量化肥+有机肥(T3)不仅能达到地膜覆盖的增产效果,而且有利于小麦加工品质的改善,在降水量500 mm左右的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是更加持续、稳产、优质的冬小麦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32.
为了解不同抗条锈性类型品种的反应特征,以利于抗条锈种质资源的选择和抗锈育种选育,在大田成株期、条锈病压力相同的条件下,对分属不同抗性类型的五个冬小麦品种的条锈病感染响应动态和产量损失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感快锈类型(HX型)、高感中度快锈兼具高温抗性类型(L1型)、高感中度慢锈兼具高温抗性类型(L10型)、慢锈类型(LB型)、慢锈兼具高温抗性类型(NS型)的普遍率、严重度、病情指数呈现规律性变化,随生育进程的推进,五个类型小麦在不同生育阶段表现出明显的个性特征。慢锈类型品种潜育期最长,特别是与高温抗性结合的品种,对锈菌的生长发育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和发生;HX型品种潜育期最短,其他类型居于二者之间。LB和NS型品种不会出现免疫现象,反应型一般为0;~2型。高感类型千粒重和产量损失较大。  相似文献   
33.
腥黑穗病是威胁全球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其流行导致小麦大幅度减产乃至绝收,并且由于其病菌的生存能力顽强,更加剧了危险程度。本文从小麦腥黑穗病国内外发病历史、近年来流行危害情况、病原菌及其毒性小种和抗性种质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重点对抗源材料和抗性基因的研究与利用进行了综述和分析。通过系统的分析认为,国外对该病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对持久控制起到了促进作用;国内的研究明显不足,特别在抗源材料研究、抗性基因开发利用方面处于较严重的滞后状态。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其他省份和甘肃省的病情变化态势综合分析发现,跨区、跨省种子调运和农户间的交换,加剧了该病的流行危害,目前呈加重流行态势。建议加强抗性材料的储备、抗源筛选以及防治技术和抗病育种研究。  相似文献   
34.
为了明确甘肃省临夏州大田冬小麦加工品质基本状况,本研究以临夏州3个县的27份小麦籽粒样品为试验材料,测定小麦籽粒蛋白质和面团流变学特性,并分析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临夏州冬小麦籽粒硬度平均值46.8%,蛋白含量11.33%,湿面筋含量26.28%,沉降值20ml,形成时间1.9min,稳定时间1.8min,拉伸曲线面积平39cm^2,拉伸阻力114BU,延伸度110mm。临夏州大田冬小麦整体达到中弱筋水平,可将该地区作为甘肃省中弱筋小麦面粉的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35.
高温胁迫下高羊茅叶宽、生长强度和生理代谢都发生了明显变化,从而影响草坪质量.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8月高羊茅草坪质量、叶宽、生长强度、叶片含水量以及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p《0.05);在8-9月份期间,高剪和中剪高羊茅草坪质量显著优于低剪(p《0.05);在高温期间高剪和中剪的高羊茅叶片叶绿素含量较高,且较5月下降幅度小;高剪和中剪的生长强度和叶片含水量在高温阶段下降幅度小.  相似文献   
36.
试验选择小麦/蚕豆模式,设计不同的磷水平,对小麦/蚕豆系统经济产量和相关生理指标做了初步分析。结果得出:供磷显著提高了小麦和蚕豆的经济产量。与不供磷 (P0) 相比,中磷处理(P1)小麦籽粒增产51.78%,蚕豆增产24.16%;高磷处理(P2)小麦增产58.05%,蚕豆增产23.74%。结果也表明:供磷提高系统经济产量可能是由于磷是光合作用的底物和调节物,有利于小麦抽穗期(蚕豆开花期)作物上位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提高,同时增加了植株中光合中间产物可溶性糖的积累,促进营养物质向籽粒的转化。供磷也提高了作物叶片游离脯氨酸的含量,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7.
抗锈丰产冬小麦新品种兰天30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12,自引:10,他引:2  
冬小麦新品种兰天30号是以95-111-3为母本、陕167为父本通过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原代号为01-409。2009—2011年在甘肃省陇南片冬小麦川区组区域试验中,两年度12点(次)平均折合产量6 173.7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17号增产7.66%。植株低矮,叶功能期长,落黄好,中抗白粉病。经接种鉴定,苗期对条中33号和混合菌免疫,对条中32号表现中抗;成株期对条中33号、条中32号、CH42、HY8、水4、水5和混合菌均表现免疫,总体表现高抗条锈病。籽粒含粗蛋白129.3 g/kg、赖氨酸3.56 g/kg。适宜在陇南和天水的川水地及浅山区地膜种植。  相似文献   
38.
小麦是甘肃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城乡居民的主要口粮。为进一步加快甘肃省小麦育种的持续发展,总结回顾甘肃省小麦育种成效及发展历程,尤其是近10年来小麦育种成效,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明确小麦育种方向与目标、加强研发经费投入和基础条件建设、加强种子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9.
通过对凯特杏生态适应性、生物学特性以及综合栽培技术的研究 ,成功地解决了低山区丰产栽培的多项技术问题 ,使凯特杏在豫南低山区 (丘陵 )的丰产栽培有了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40.
为探讨耕作方式和氮肥对旱地小麦的互作效应,在甘肃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大田试验条件下,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以常规耕作(CT)、秸秆还田(CTI)、全膜覆土穴播(PM)、免耕秸秆覆盖(NTS)4种耕作方式为主区,75、150、225、300kg·hm~(-2)4个施氮量(分别用N1~N4表示)为副区,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及施氮量组合处理下旱地冬小麦花后干物质转运、糖含量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4种耕作方式中,PM的株高最高,叶面积最大,籽粒产量最高,较CT增产14.50%。PM增产主要是通过增加穗长和穗粒数来实现,也归因于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的积累量及其在花后向籽粒中转运量、转运效率和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较CT显著增加,特别是增加了叶片和颖壳的干物质转运量、转运效率。CTI的千粒重和有效穗数虽然最高,但产量与CT无显著差异;NTS的株高、千粒重、有效穗数、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向籽粒中转运量均处于较低水平,产量较CT降低16.74%。施氮显著增加了旱地冬小麦的籽粒产量,平均产量表现为N4N2N3N1。CT、CTI、NTS下,施氮的增产作用显著,但PM下不显著。在所有处理中,PMN2的籽粒产量最高,比最低的NTSN1增加70.55%。施氮增产的原因主要是促进了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和开花后干物质转运。NTS提高了各器官的可溶性糖含量,但其效应在不同生育时期存在差异,茎秆主要表现在开花后20~30d,叶片和颖壳在开花后10~40d,叶鞘在开花后20~40d,籽粒在开花后10~30d。施氮显著降低了开花后0~30d茎秆和叶片的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但显著增加了开花后20d籽粒的可溶性糖含量。以上结果说明,在甘肃旱地雨养农业区,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全膜覆土穴播下冬小麦高产的氮肥施用量以中等水平(150kg·hm~(-2))最佳,免耕秸秆覆盖下需增加氮肥施用量(300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