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3篇
  18篇
综合类   26篇
畜牧兽医   5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基于1956年1月至2014年2月辽阳逐月平均气温资料,建立逐年冬季气温序列。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分析辽阳冬季气候变暖趋势,结果表明:1956—2013年辽阳冬季平均气温-8.2℃,最冷冬季气温-13.0℃(1956年),最暖冬季-4.1℃(2006年),极差达8.9℃。年代际间冬季气温波动较大,60年代最低(-9.6℃),21世纪初00年代最高(-7.2℃),仅60年代、80年代冬季气温低于多年平均值。近58年、53年、43年、33年冬季气温均呈升高趋势,近58年、53年冬季升温率分别为0.412、0.445℃/10年,均通过0.01水平显著性检验,冬季变暖显著;近43年、33年的冬季增温率变小,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变暖不显著。近23年、13年冬季气温呈弱下降趋势,降温率分别为-0.361、-1.051℃/10年。  相似文献   
32.
利用1980-2014年辽阳县逐月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分析辽阳县夏季降水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辽阳县夏季降水量年际间变化幅度很大,夏季降水量最多达869.5 mm,出现在1985年;夏季降水量最少仅189.3 mm,出现在1989年,极差达680.2 mm。1980-2014年夏季平均降水量为439.2 mm,35年中有15年夏季降水偏多,20年夏季降水偏少。近35年,辽阳县夏季降水量呈弱增多趋势,增多速率为4.832 mm/10年。近15年夏季降水量呈弱增多趋势,增多速率为78.460 mm/10年。应密切关注后期降水趋势,科学防灾减灾。  相似文献   
33.
信息化时代对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文章从信息化时代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农业科研单位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提高科研档案管理意识、加快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和深化档案开发利用等适应信息化时代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路,以期为农业科研单位开展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4.
辽阳市近50年气温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安娟  徐婷  陈玉光  王鹏  付晓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630-13632
对辽阳市1960~2009年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起日、止日、起止日间日数及≥10℃积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辽阳市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都在升高;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起日在提前、止日在推后、起止日间日数在延长,≥10℃积温在增大;气候变暖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35.
徐婷  安娟  王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350-12352
利用辽阳市观测站1956~2010年的日照时数资料,对近55年来辽阳市的日照时数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分析日照时数演变的一般特征规律,以及气候背景和日照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5年来,辽阳市日照时数年变化、年代际变化、季节变化、月变化均呈显著减少趋势,年平均日照时数在1994年后减少趋势明显,反弹上升到平均线以上的可能性较小;进入21世纪,辽阳市日照时数减少趋势加剧;夏季减少幅度最大,春季减少幅度最小;5~7月、11~翌年1月是日照时数减少的主要时段,对大田作物和设施农业生产有较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36.
在沂蒙山区选取代表性花岗岩与石灰岩小流域各一处,即分别为姜庄和泉安子小流域,对比分析了两个不同岩性小流域塘库近50年的拦沙效应。沿主沟道方向于两个塘库中央位置各取3孔沉积物样芯,参照流域人类活动和环境演变历史,探明了各孔137 Cs、210 Pbex、黏粒和容重深度分布变化特征。以137 Cs和210Pbex示踪法进行沉积物断代,参照塘库原始库容曲线,计算建坝以来塘库不同时段的年均淤沙量,以表征拦沙效应。姜庄和泉安子塘库各孔、各时段拦沙效应的计算结果分别为(394±142)~(121±43)t/a和(22±7)~(59±21)t/a,平均值分别为(208±75),(41±15)t/a,建库以来的总拦沙量分别为10 475,2 097t。姜庄塘库拦沙效应明显大于泉安子塘库,这是此两座塘库分别控制的花岗岩与石灰岩小流域在人类扰动作用下产沙强度的差异所致。近50年两个塘库拦沙效应的变化趋势反映了不同岩性小流域人类活动及其产沙强度响应的近期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37.
克拉默法与曼-肯德尔法对降水突变检验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1951—2010年沈阳站和朝阳站年降水总量时间序列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克拉默法和曼-肯德尔法对2个站60年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进行突变分析。结果表明,用曼-肯德尔法检测,沈阳站在1957年和1959年发生突变,朝阳站在1983年和2007年发生突变;而用克拉默法取步长为5年和10年时均未检测出沈阳站和朝阳站降水有突变年份。因此,针对降水序列突变检验,曼-肯德尔检测法比克拉默法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38.
近地表水文条件对横坡垄作坡面褐土团聚体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娟  陈新军  宋红丽 《土壤学报》2020,57(6):1411-1421
以横垄褐土坡面为研究对象,基于室内模拟降雨试验,就3种近地表水文条件下(自由入渗、土壤饱和与渗流)团聚体(≥5、2~5、1~2、0.5~1、0.25~0.5、<0.25 mm)在不同雨强(30, 60, 和90 mm·h-1)下的流失规律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1)团聚体流失量的差异表现为:渗流>土壤饱和>自由入渗,且随雨强变化土壤水分饱和与渗流对团聚体流失的贡献较水势差分别显著增加2.02倍~3.71倍和1.28倍~2.51倍;(2)土壤饱和与渗流的存在致使2~5、1~2、0.5~1 mm团聚体的流失比例增加46.74%~121.19%,而削弱了90%以上0.25~0.5 mm团聚体的流失;(3) 土壤饱和与渗流使>0.5 mm团聚体的富集率增加了23.77%~215.80%,但导致0.25~0.5 mm团聚体的富集率减少45.07%~68.90%,主要是因为0.25~0.5 mm团聚体在侵蚀过程中发生了团聚;(4)平均重量直径是反映自由入渗与土壤饱和条件下团聚体流失的重要指标,而渗流条件下则为分形维数; (5)雨强对团聚体流失的影响在自由入渗条件下体现的最明显,尤其是对2~5 mm团聚体。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横坡垄作对坡面侵蚀过程的作用机制,为横垄措施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9.
秸秆覆盖对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及养分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野外原位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秸秆覆盖对东北黑土区坡面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的影响。试验处理包括1个施肥水平(纯N为150kg/hm2;纯P为75kg/hm2),3个秸秆覆盖度(翻耕裸露,低覆盖2kg/m2,高覆盖4kg/m2),1个降雨强度(90mm/h,降雨历时60min)和1个坡度(5°),试验小区长10m,宽1m。研究结果表明,低秸秆覆盖与翻耕裸露处理相比,坡面的径流量和侵蚀产沙量分别减少了87%和99.86%;在高秸秆覆盖条件下,坡面不产生径流。低秸秆覆盖条件下,径流中的NO3-—N和PO34-—P的浓度分别是翻耕裸露处理的5.52倍和4.25倍,但NO3-—N和PO34-—P的流失量与翻耕裸露处理基本相同。同样,低秆覆盖条件下侵蚀泥沙中NO3-—N和PO43-—P的含量分别是翻耕裸露处理的4.38倍和2.93倍,但NO3-—N和PO43-—P的流失量与翻耕裸露处理相比分别减少了99.3%和99.6%。因此,在东北黑土区选取适宜的秸秆覆盖量对保护耕地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0.
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动态监测沟蚀发育过程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介绍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详述了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实现沟蚀发育过程动态监测的方法和流程,包括扫描测量前期准备、扫描测量、点云预处理、坐标转换、TIN及等高线的生成、侵蚀量的估算等。以沟蚀发育过程的模拟降雨试验为案例,介绍了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进行沟蚀发育过程动态监测的方法,包括实地数据采集、点云分析处理和建模等,并分析了本案例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估算侵蚀量的精度,其平均精度达到96.85%。建议在野外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动态监测沟蚀过程时结合GPS进行辅助测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