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4篇
  1篇
综合类   30篇
水产渔业   3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31.
奥利亚罗非鱼β-actin基因的克隆与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β-actin在真核细胞的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序列具有高度保守性,是一种管家基因。通过RT-PCR方法克隆出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β-actin的部分cDNA序列,其长度为424 bp,翻译成138个氨基酸,计算的蛋白质分子量为15.5 ku。氨基酸同源性分析显示,奥利亚罗非鱼β-actin与真鲷(Pagrus major)、斑马鱼(Danio rerio)、青鳉(Oryzias latipes)、龙溪鳉(Rivulus marmoratus)的相似性最高,为99.3%;与鲫(Carassius auratus)、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等其它鱼的相似性也较高,为97.8%~98.6%。此外,还克隆出了奥利亚罗非鱼β-actin〖WTBZ〗相应的DNA序列,共619 bp。cDNA和DNA的序列比对显示克隆出的奥利亚罗非鱼β-actin含有2个内含子,这为将来设计βactin〖WTBZ〗荧光定量PCR引物以及测定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变化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2.
为了解鲤白细胞介素17B基因(IL-17B)的功能,实验使用同源搜索和基因克隆技术在鲤基因组中挖掘到2个IL-17Bs基因(CcIL-17B1和CcIL-17B2),均有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编码198个氨基酸,内含IL-17家族特有的由4个半胱氨酸形成的2个二硫键,蛋白序列一致性高达91.92%。共线性分析显示,在硬骨鱼类染色体加倍过程中,IL-17B及其附近基因出现了丢失,大部分硬骨鱼类有1个IL-17B、斑马鱼2个IL-17Bs均丢失,而鲤特有的染色体加倍致使存在2个CcIL-17Bs。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结果显示,CcIL-17Bs在鲤受精卵发育早期(0~12 h)和成鱼性腺中高表达。使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获得了可溶的重组蛋白NusA-17B。肛灌不同浓度的NusA-17B,结果显示,高浓度(500μg/kg)组的1和3 d的鲤肠道组织肠绒毛缺损,出现大量的杯状细胞和炎性细胞,定量分析显示,炎症因子基因IL-1β、IFN-γ、IL-6、趋化因子CCL20和NF-κB的表达均显著上调;7 d时肠道组织结构和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均得到恢复,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低浓度(5...  相似文献   
33.
为获得可溶的鲤鱼IL–17N重组蛋白,构建原核重组表达质粒GST–17N、SUMO–GST–17N和MBP–17N,确定IL–17N的最适促溶标签,并优化其诱导表达条件(诱导剂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的浓度、诱导时间和诱导温度)。结果:成功构建了鲤鱼IL–17N原核重组表达载体GST–17N、SUMO–GST–17N和MBP–17N;融合标签MBP、SUMO–GST和GST的促溶效果依次降低,SUMO–GST–17N、MBP–17N上清蛋白占总蛋白比例分别为47.4%、87.0%;MBP–17N的最佳表达条件为0.5 mmol/L IPTG,25℃诱导8~12 h;经过镍柱纯化,获得可溶MBP–17N蛋白,每克总菌约获得0.09 mg MBP–17N蛋白。  相似文献   
34.
为研究配合饲料和冰鱼对中华绒螯蟹的养殖性能和营养状况的影响,本实验通过连续采样分析了单体养殖中华绒螯蟹的生长性能、性腺发育和肌肉的营养成分,并进一步比较了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增长率、成活率和蜕壳间隔。结果显示:(1)配合饲料组的成活率极显著高于冰鱼组,而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增长率和蜕壳间隔二组无显著差异;在不同蜕壳阶段,在体质量指标上,配合饲料组小于冰鱼组,其中第3次蜕壳后二组间差异显著;增重率在雌、雄蟹体间存在差异,其中雌蟹在第2次蜕壳后配合饲料组的增重率极显著小于冰鱼组,而雄蟹在第1次和第4次蜕壳后2个阶段配合饲料组的增重率极显著大于冰鱼组。(2)在配合饲料和冰鱼2组投喂下肝胰腺指数分别为3.59%和4.45%,性腺指数二者分别为3.20%和2.25%,肝胰腺指数和性腺指数在二组投喂下无显著差异。(3)在肌肉氨基酸含量方面,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总量(∑TEAA)和呈味氨基酸总量(∑FAA)配合饲料组显著小于冰鱼组;从单个氨基酸含量看,赖氨酸(Lys)和精氨酸(Arg)含量配合饲料组显著小于冰鱼组,而脯氨酸(Pro)含量则是配合饲料组显著大于冰鱼组。(4)在肌肉脂肪酸含量方面,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和DHA+EPA含量配合饲料组显著高于冰鱼组;从单个脂肪酸看,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中C16:1和C18:1n-9含量配合饲料组显著小于冰鱼组,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中的ARA和DHA配合饲料组却显著高于冰鱼组。研究表明,在该单体养殖条件下,配合饲料组在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上接近冰鱼组,而在性腺发育和成活率上则优于冰鱼组,配合饲料对中华绒螯蟹养殖业更具有发展优势。  相似文献   
35.
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建鲤种质资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评估和合理利用建鲤种质资源。从建鲤繁育群体中随机选取185尾鱼,用20个微卫星位点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20个微卫星位点在该群体中所检测到的等位基因片段长度在114~316 bp,共检测出156个等位基因和402种基因型,各位点等位基因数为5~13个,平均7.8个,基因型数10~44种,平均20.1种;各位点观察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分别在0.346~0.978和0.619~0.880之间,平均分别为0.6434和0.757;所检测的20个位点多态信息含量(PIC)在0.552~0.868之间,平均为0.7253,都属于高度多态位点(PIC>0.5)。实验结果表明,该建鲤繁育群体多态信息含量丰富,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具有较大的选育潜力。群体内平均固定系数(FIS)为0.1479,说明该建鲤群体存在杂合子缺失现象。根据个体间的遗传距离构建的聚类图可以清楚地显示每个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这可为建鲤保种和繁殖配组提供依据,避免近交现象。  相似文献   
36.
为获得与建鲤增重相关的分子标记进行建鲤分子育种,实验在建鲤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基因上筛选了与增重相关的SNP位点.首先使用PCR扩增到2个建鲤FABP3基因,jlFABP3a和3b基因,两个基因均有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组成,3a和3b阅读框相似性为93%,编码133个氨基酸,相似性为94%,内含子长度和序列存在着明显差异.jlFABP3的系统进化和传统的分类地位一致.通过序列比对,在3a和3b上分别找到26和25个SNP位点.构建PCR-RFLP法检测了其中3个SNPs在建鲤群体中的分布,并与增重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30G与检测群体雌、雄鱼鱼种阶段和雌鱼成鱼阶段增重显著相关(P<0.05),CC型个体增重显著快于CG型个体.G267T在5个家系中与雌鱼成鱼增重相关,在7个家系中不同基因型个体增重虽呈相同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同时考虑G267T和C30G位点,则发现GGCC个体在雌、雄鱼增重均最大,在雌、雄鱼中分别比GGCG个体快17%和12%.GGCC个体在实验样本中占约9%,存在着较大的选育空间.  相似文献   
37.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及其在水产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摘要: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是在PCR技术基础上结合荧光染料发展起来的一种核酸定量技术,能快速、灵敏,并有效地对核酸进行定量检测,已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各领域。本文就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检测原理、荧光染料,管家基因以及其在水产上的应用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38.
通过PCR法从奥利亚罗非鱼DNA中扩增出MSTN基因。该序列全长1 957 bp,含有3个外显子,2个内含子。外显子Ⅰ379 bp,外显子Ⅱ371 bp,部分外显子Ⅲ145 bp,内含子Ⅰ305 bp,内含子Ⅱ751 bp,编码区895 bp,共翻译298个氨基酸。通过随机测序法筛选SNPs,获得了6个突变位点,外显子Ⅰ、Ⅱ各有一个,而内含子Ⅱ则含有4个突变位点。外显子Ⅰ、Ⅱ的突变位点均导致翻译的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为错义突变。研究结果为SNPs位点与奥利亚罗非鱼生长性能关联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9.
通过PCR法从奥利亚罗非鱼DNA中扩增出MSTN基因。该序列全长1 957 bp,含有3个外显子,2个内含子。外显子Ⅰ379 bp,外显子Ⅱ371 bp,部分外显子Ⅲ145 bp,内含子Ⅰ305 bp,内含子Ⅱ751 bp,编码区895 bp,共翻译298个氨基酸。通过随机测序法筛选SNPs,获得了6个突变位点,外显子Ⅰ、Ⅱ各有一个,而内含子Ⅱ则含有4个突变位点。外显子Ⅰ、Ⅱ的突变位点均导致翻译的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为错义突变。研究结果为SNPs位点与奥利亚罗非鱼生长性能关联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0.
用RAPD及mtDNA D-loop区序列揭示长江下游长春鳊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RAPD和mtDNA D-loop区序列对长江下游长春鳊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从4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扩增条带清晰的28个引物,对24尾采自长江下游常熟江段长春鳊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检测到178个位点,扩增片段大小在0.2~2 kb之间,其中多态位点有83个,占46.63%;个体间最大的遗传距离为0.132 6,最小的遗传距离为0.047 6,平均遗传距离为0.088 5;群体的Shannon多样性指值为0.098 6.RAPD结果表明该长春鳊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对其中8尾长春鳊mtDNA D-loop区序列(938 bp)进行了分析,发现了8种单倍型,检测出17个多态性核苷酸变异位点,多态位点比例为1.81%,变异位点为15个转换,2个颠换;单倍型多态性(h)为1.000,核苷酸多态性(pi)为0.006 2,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为5.821,单倍型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06 3.结果说明长春鳊mtDNA D-loop区在个体间的遗传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