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78篇
  免费   202篇
  国内免费   337篇
林业   713篇
农学   600篇
基础科学   559篇
  401篇
综合类   3339篇
农作物   458篇
水产渔业   296篇
畜牧兽医   2040篇
园艺   1067篇
植物保护   244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187篇
  2022年   157篇
  2021年   187篇
  2020年   178篇
  2019年   322篇
  2018年   313篇
  2017年   193篇
  2016年   297篇
  2015年   215篇
  2014年   368篇
  2013年   349篇
  2012年   401篇
  2011年   470篇
  2010年   426篇
  2009年   508篇
  2008年   445篇
  2007年   428篇
  2006年   481篇
  2005年   424篇
  2004年   289篇
  2003年   244篇
  2002年   178篇
  2001年   243篇
  2000年   227篇
  1999年   224篇
  1998年   155篇
  1997年   182篇
  1996年   170篇
  1995年   145篇
  1994年   168篇
  1993年   150篇
  1992年   137篇
  1991年   141篇
  1990年   130篇
  1989年   126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46篇
  1986年   44篇
  1985年   55篇
  1984年   51篇
  1983年   32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29篇
  1980年   24篇
  1979年   6篇
  1964年   7篇
  1963年   6篇
  1958年   8篇
  1957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32.
  【目的】  绿肥对土壤微生物磷循环的影响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但绿肥影响土壤磷循环的微生物机理尚不明确。利用宏基因组学方法剖析长期绿肥还田对土壤磷循环功能微生物的影响,旨在阐明绿肥对土壤磷循环影响的微生物机理,为绿肥的科学利用提供依据。  【方法】  以中国湖南祁阳绿肥及稻草还田定位试验的水稻根际土为材料,利用宏基因组学方法,对土壤微生物DNA进行PE150 (双端读长150 bp) 宏基因组测序,使用MetaWRAP软件中的read_qc模块进行质控,用assembly模块megahit方法进行组装;基于组装的较长序列 (> 1000 bp) 使用Diamond软件的BLASTX和UniProtKB/SWISS-PROT数据库进行序列比对,根据磷活化 (磷酸酯矿化、膦酸酯矿化、无机磷溶解)、磷吸收 (膦酸酯运输、磷酸酯运输和无机磷酸盐运输) 和缺磷诱导响应调控三大类主要磷循环功能相关基因 (重点关注的64个磷循环功能基因) 进行筛选;再利用R语言进一步分析水稻根际土壤中磷循环功能基因相对丰度及其与土壤理化指标之间的关系,阐述绿肥对土壤磷循环功能微生物的影响。  【结果】  土壤pH等9个常规指标在有、无绿肥处理之间均无显著差异。无稻草还田时,绿肥处理对64个磷循环功能基因中的11个相对丰度影响显著,这11个基因广泛分布在除磷酸酯运输及无机磷溶解外的5个功能组中,其中phnA、phnN、phnV等3个基因相对丰度上升,phnI、phnL、glpB、glpO、pitA、phoA、phoP、phoU等8个基因相对丰度下降。而在稻草还田时,绿肥处理仅phnPP基因相对丰度显著降低。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pH与磷酸酶活性、无机磷溶解基因pqqB、pqqC 、pqqCD、pqq E、pqqF相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 (P < 0.05);无机磷溶解pqqB、pqqC 、pqqCD、pqq E等4个基因相对丰度分别与有效磷含量、磷酸酶活性以及有机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P < 0.05)。冗余分析 (RDA) 结果表明,绿肥处理通过pH、AP以及磷酸酶活性影响磷循环功能基因。  【结论】  绿肥翻压下水稻根际微生物磷功能基因相对丰度深受稻草还田的影响。与单绿肥或单稻草还田相比,绿肥翻压基础上增加稻草还田对磷循环功能基因影响效果不明显,秸秆甚至减弱了绿肥对磷循环功能基因的影响,其原因可能是绿肥和稻草还田下不同微生物及不同磷循环功能基因之间存在激烈竞争。  相似文献   
33.
1引言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畜牧业在农业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但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地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对食物数量上的要求,而更加注重食物的质量以及食物对自身健康情况的影响.据统计,人们对猪肉的需求占中国肉类总产量的64%,如此看来,猪肉已经成为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物.正因为人们对猪肉有如此大的需求量,因此对猪养殖问题上的要求也更加的严格,特别是对生猪的质量问题.研究表明,猪粪易分解出对生猪和人有害的气体,考虑到人工清理的复杂性、安全性以及养殖场的效率问题,提出了一种智能化清理系统.而实践智能化养殖的推广前,需考虑到废物的清理以及能源的循环.这样才会使得养殖业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34.
国帅  司海平 《江苏农业科学》2020,48(13):251-256
农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农村作为农业活动的基地,其信息化建设将推动传统农业的种植生产、监控管理、市场营销等飞速发展。以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为研究对象,围绕此平台利用OWL、Protégé软件构建农业领域本体,基于农业领域本体与平台用户注册信息构建用户初始模型,计算用户对平台资源的初始兴趣度;然后利用正面学习与反馈学习方法,从用户日志与用户反馈中获取用户对平台资源的动态需求,进而对初始兴趣度进行更新,以更为准确地贴合用户动态知识需求,构建动态变化的用户模型。  相似文献   
35.
【目的】筛选棉花耐盐、抗盐种质。【方法】以148份陆地棉背景的海岛棉染色体片断导入系为研究对象,利用苗期植株相对生长量进行耐盐性鉴定。【结果】148个导入系材料的平均盐害系数为61.22%,耐盐性差异较大;以2个亲本的盐害系数为界线,将盐害系数分成3组,盐害系数0~29.35%的占23.65%,29.35%~71.70%的占39.19%,71.70%~100%的占37.16%。【结论】通过对耐盐性状的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us)定位,检测到了23个耐盐相关的QTL,其中12个耐盐QTL分布在A05、A12、D05和D11染色体上,说明从陆地棉背景的海岛棉染色体片段导入系中进行耐盐材料筛选是可行的,对特定染色体的筛选会具有更高的效率。  相似文献   
36.
翻转课堂是当前全球教育界广泛关注的一种教学模式,应用效果得到了认可.本文总结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优势,将翻转课堂应用到配合饲料学的教学中,并对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以期为配合饲料学教学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7.
印楝被认为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树种之一,其独有的生物学特性受到了各国学者的高度关注。国外学者除了集中研究其用于生物农药的开发外,对其用于饲料资源的开发研究也较多。我国已大面积引种并成功种植了印楝,但我国学者对其用于非常规性饲料的开发与应用罕见报道。笔者综述了印楝饲料资源化的情况,印楝叶粉、印楝仁粉或印楝饼的营养特点以及在反刍动物饲料和家禽动物饲料上的应用情况,探讨其作为非常规饲料原料的限制因素,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8.
火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干扰因素,过火对生境中的植物个体生存发展以及种群的动态均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以云南省澄江县梁王山自然保护区鲁溪冲林区火烧迹地中的云南松作为研究对象,对发生地表火林冠针叶呈绿色、针叶变黄脱落和发生林冠火地段的云南松受损程度和火后自然更新,以及未过火地段林内更新进行调查。结果显示,2种过火类型地段中云南松受损呈现两极分化,林冠火地段的云南松死亡率为100%,地表火过火地段则没有全株死亡的现象。3个过火样地云南松植冠种子库种子活力均显著下降,其中林冠火样地种子萌发率最低,仅为(40±21.21)%。不同过火强度林区自然更新的幼苗数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数量排序为地表火针叶绿地表火针叶变黄脱落林冠火。跟踪调查发现,过火地段云南松幼苗的地上部分高生长和地径生长明显地高于其它地段。林火后3年,林冠火区幼苗高生长达到(22.13±5.75)cm,而未过火林区幼苗高生长仅为(8.33±4.16)cm。林冠火地段云南松自然更新后幼苗生长没有出现蹲苗现象。  相似文献   
39.
司冰 《种业导刊》2021,(2):12-13
玉米是世界上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目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提高较大程度依靠基因工程技术。而玉米的农杆菌转化是对玉米基因组进行遗传修饰的有效手段。综述了玉米农杆菌转化的受体、影响农杆菌转化效率的因素,以有效地提高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40.
司怡  孙华 《兽医导刊》2020,(6):233-233
商品猪生产包括断奶、保育、育肥等环节。其中,保育阶段是商品猪生产的重点,规模场为进一步提高保育仔猪成活率和育成猪体重,充分发挥其内在生长潜能,提升保育水平是猪场增效不可或缺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