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0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70篇
林业   320篇
农学   83篇
基础科学   49篇
  330篇
综合类   854篇
农作物   53篇
水产渔业   17篇
畜牧兽医   216篇
园艺   53篇
植物保护   12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127篇
  2011年   144篇
  2010年   131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以北柴胡种子为试验材料,分别以0.5%、1.0%、1.5%和2.0%的酵母浸膏液对北柴胡种子进行浸种,在种子萌发过程中测定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探讨酵母浸膏液对北柴胡种子萌发的影响.含水量的测定采用烘干减重法,体积的测定采用排水法,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采用蒽酮比色法,蛋白质含量的测定采用考马斯亮蓝-G 250染色法,氨基酸含量的测定采用茚三酮显色法;利用隶属函数法对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北柴胡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种子内含水量的变化和其体积的变化呈一定的相关性,都是呈先下降后上升再缓慢增加的趋势;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蛋白质含量整体呈先急剧下降后上升再缓慢下降的趋势;氨基酸含量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综合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酵母浸膏液浸种对北柴胡种子的萌发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以1.0%酵母浸膏液浸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2.
河北省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BP神经网络和地统计方法,对1980~2009年间河北省耕地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耕地土壤有机质具有西北高东南低的格局;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机质总体呈现上升趋势。1980年的低值区域到了2009年SOM上升变化明显,成为热点;北部坝上、西部太行山区及东部沿海地区到2009年SOM含量下降,成为冷点。分析表明,这种变化格局的形成与施用有机肥、实施秸秆还田等社会经济过程有关。本研究为预测有机质变化趋势、改善土壤质量、优化种植结构和耕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33.
不同施肥措施对灰枣园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灰枣生长期内不同施肥处理措施对枣园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情况,于2014年3月采用不施肥、常规施肥和施用不同种类生物肥共3大类9种处理进行田间试验,并于同年7~10月在灰枣不同生长期测定了各处理区域土壤中的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这4种养分的含量,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下灰枣不同成熟期土壤各养分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不同成熟期土壤各养分含量间均有差异,施用生物肥可以显著提高土壤中各养分的含量。  相似文献   
34.
本研究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空间信息技术为支撑,基于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通过多源数据融合、生态模型模拟和尺度转换手段,分析中国退牧还草综合治理工程区2000-2010年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和质量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探讨生态系统变化的自然和人文驱动机制,为退牧还草工程的生态成效评估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0年,草地生态系统面积保持平稳,生态系统宏观结构稳定,但局部区域仍存在草地与农田、湿地和荒漠间的相互转化;2)研究区草地退化趋势已得到初步遏制,植被覆盖度略有增长,叶面积指数略呈波动式增加,净初级生产力呈显著上升,草地植被呈现恢复转好态势,生态系统总体质量有所提高,生态环境向良性演变;3)研究区生态状况具有空间差异性,总体转好,局部变差,各亚区整体水平排序为内蒙古东部退化草原治理区>青藏高原江河源退化草原治理区>新疆退化草原治理区>蒙甘宁西部退化草原治理区;4)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有利于草地保护,气候暖湿化促进植被生长与恢复,人类活动干扰局部地区生态系统,三者共同影响研究区总体生态状况。  相似文献   
35.
<正>在半干旱地区,受自然与人为因素综合影响形成的类似沙漠的地貌类型,被称为沙地。我国北方中西部干旱地区分布着八大沙漠,与此对应,在北方中东部半干旱地区则分布着四大沙地,从西至东(北)依次为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和呼伦贝尔沙地。这些沙地曾被人们分别称作毛乌素沙漠、浑善达克沙漠、科尔沁草原、呼伦贝尔草原。据考证,这些地区古时候多为水草肥美的牧场,后来由于气候变迁、战乱、不合理的樵采、开垦及草场超载等原因,地面植被丧失殆尽,沙土层逐渐活化,就地起沙,就形成了后来的沙地。  相似文献   
36.
试验旨在探究布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chneri)对高湿玉米青贮饲料品质的影响。将完熟期的玉米果穗破碎后进行青贮调制,设置对照组(CK组)和添加布氏乳杆菌处理组(LB组),各处理组设3个重复。在高湿玉米青贮第1、3、7 d和35 d开罐并测定其发酵品质、营养成分、总可消化养分、体外干物质消化率及产气量。结果表明:添加布氏乳杆菌对pH、乳酸(lactic acid,LA)、乙酸(acetic acid,AA)、氨态氮(ammonia nitrogen,AN)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影响,各时间点均未检测到丁酸(butyric acid,BA);添加布氏乳杆菌对淀粉(Starch)、粗脂肪(ether extract,EE)、粗蛋白(crude protein,CP)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添加布氏乳杆菌可显著降低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P<0.05)。LB组的总可消化养分高于原料(M组)和CK组并显著提高体外干物质消化率(IVDMD)(P<0.05)。综上,添加布氏乳杆菌可以改善发...  相似文献   
37.
为了探究饲用麦类作物生物量积累和营养品质动态变化规律,2016-2018年在华北平原的河北衡水测定了黑麦、冬性饲用小黑麦、冬小麦、粮饲兼用型小黑麦、燕麦、青稞和春性饲用小黑麦7类麦类作物从拔节期至蜡熟期的生长发育进程、生物量和营养成分含量动态变化。结果显示:黑麦、冬性饲用小黑麦、冬小麦和粮饲兼用型小黑麦一般在5月中下旬达到乳熟期,而燕麦、青稞和春性饲用小黑麦一般在6月上旬。7类麦类作物的平均生物量从拔节期的2.72×103 kg·hm-2增长到蜡熟期的10.19×103 kg·hm-2,其中冬性饲用小黑麦在各个生育期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其他6类麦类作物(P<0.05),较其他6类麦类作物平均提高61.4%。7类麦类作物的粗蛋白含量随着生育期进程逐渐降低,淀粉含量逐渐升高,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在开花期前逐渐升高,开花期后略有下降。采用Milk 2006综合评价7类麦类作物饲用品质显示,冬小麦从孕穗期后饲用品质优于其他6类麦类作物,吨干物质产奶量较其他6类麦类作物平均提高6.9%。综合生物量和饲用品质及生育期,冬性饲用小黑麦拔节期至蜡熟期hm2产奶量均显著高于其他6类麦类作物(P<0.05),较其他6类麦类作物平均提高46.3%,综合表现好,适于在华北平原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8.
太行山区苹果园昆虫群落及其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河北太行山中南部苹果园昆虫群落的组成、发展演替、群落的空间、时间格局;揭示了苹果生长季节昆虫群落结构的变动规律,确定了不同时期、不同部位的害虫优势种;明确了苹果园昆虫多样性、均匀度和优势度参数变化较大,在太行山区苹果园生态系统中,仅靠天敌的作用,不能起到控制害虫危害目的,需以人工干预。  相似文献   
39.
根据1985—2017年5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监测数据,结合县域生态、经济和社会条件,对庆元县33年间的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林地面积先降后增,森林、乔木林地面积总体持续增加,森林覆盖率先缓慢上升后快速上升,至2017年达到86.06%;竹林面积和立竹量持续增加。(2)活立木、乔木林蓄积量和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以1997年为界,先剧烈下降后快速增加。(3)乔木林幼龄林蓄积量持续增加,近、成、过熟林蓄积量以1997年为界先降后增,龄组结构趋于优化;人工林面积、蓄积量及占比持续增加,天然林蓄积量以1997年为界先降后增,两者面积和蓄积量占比趋于一致。总体来看,受20世纪90年代“木材经济”“香菇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森林资源剧烈下降,而人工造林有效促进了森林资源恢复。目前,县域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指标基本已达极限,而单位面积蓄积量有继续提升的空间。因此,要正确处理森林资源“量”与“质”的关系,进行统筹规划,加强保护,合理利用,才能达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40.
利用涡度相关法对长江流域杨树人工林CO2通量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O2通量的日变化特征与杨树所处生长阶段以及光合有效辐射(PAR)有关,夜间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E)与5 cm土壤温度呈指数相关,全年的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E)数值波动在-2~2 mg.m-2.s-1之间。生长季NEE的变化特点为:早上7点开始生态系统整体表现为吸收CO2,到午时(11:00—13:00)NEE的值较为稳定,日落(18:30—19:00)开始生态系统呼吸作用占主导,而晚上NEE的值变化不大。CO2的最大吸收出现在早上10点左右。NEE同时表现为较为明显的季节变化,在生长季节(4-9月)NEE多为负值,生态系统整体表现为对CO2的吸收,而在非生长季表现为一定强度的碳释放,值得注意的是在2006年的6月碳固定能力弱于生长季的其他月份,原因是长期降雨导致土壤呼吸加剧和水淹的生理胁迫导致杨树呼吸作用加剧。2006年全年NEE为-579 g.m-2,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