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2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2篇
水产渔业   6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7 毫秒
31.
为了解威海近海人工鱼礁区的沉积环境质量,对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沉积要素的含量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进行污染评价。根据2011年11月,2012年4月、6月、8月、11月和2013年6月、8月共7个航次沉积环境要素调查资料,分析了威海近海人工鱼礁区表层沉积物中总氮、总磷、有机碳和硫化物含量的分布特征,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对沉积物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总氮、总磷、有机碳和硫化物的含量均较低,且有机碳和硫化物的含量均符合GB 18668—2002《海洋沉积物质量》中的第一类标准,并呈现出明显的月际变化。单因子污染指数分析表明硫化物和有机碳未对研究海域沉积物产生污染。内梅罗污染指数分析海域沉积物质量的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沉积物质量等级为Ⅰ级,且鱼礁区和对照区表层沉积物质量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32.
明灯鱼属鱼类仔稚鱼的种类鉴别、发育形态及其分类检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瑞景  卞晓东 《水产学报》2013,37(8):1129-1139
为了认识东海明灯鱼属鱼类仔稚鱼的发育形态与分类特征,为以后相关的海洋生态调查的仔稚鱼种类鉴定提供参考资料,以相关的明灯鱼属仔稚鱼形态与分类特征文献为依据,对1984-1985年4-7月东海外海黑潮流域调查采集到的明灯鱼属鱼类的仔稚鱼样品进行分类和鉴定。共鉴定出了西明灯鱼、印明灯鱼和朗明灯鱼3种仔稚鱼,观察和描述了其个体的发育形态并构建了简要的种类分类检索表。观察结果表明,三种明灯鱼仔稚鱼在发育过程中臀鳍上方体侧的腹缘具有一列菊花状的黑色素分布,这是明灯鱼属仔稚鱼共有的形态特征之一;西明灯鱼仔稚鱼下颌端有一短的颌须,体侧中部有一丛大的枝状或星状或放射状或小型菊花状的黑色素分布;印明灯鱼和朗明灯鱼仔稚鱼下颌端无颌须,体侧中部无黑色素分布,印明灯鱼仔稚鱼下颌骨前端有一个黑色素细胞分布,而朗明灯鱼仔稚鱼下颌骨前端无黑色素细胞分布。  相似文献   
33.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2007年5月东海陆架区航次调查的颗石藻物种组成,给出了调查海区的颗石藻物种名录,并拍摄了出现的颗石藻物种的显微图像。本次调查共记录颗石藻物种23种,隶属于9个科、4个目,其中绝大多数为异晶颗石藻Heterococcolithophore,少数为同晶颗石藻Holococcolithophore。从出现频率来看,皮球石科Syracosphaeraceae的物种居多,特别是条结藻属Syracosphaera的物种,共出现了7种,占到总物种数的30%之多。赫氏艾密里藻Emiliania huxleyi (Lohmann) Hay & Mohler和大洋桥石藻Gephyrocapsa oceanica Kamptner在本次调查的所有采样站点中都有出现,并且记录了赫氏艾密里藻的3种变型(Type A、Type B/C和Type C)。4种新纪录是皮球石科的两种异晶颗石藻:历史条结藻Syracosphaera histrica Kamptner和边孔条结藻Syracosphaera marginaporata Knappertsbusch;具覆球藻科Calyptrosphaeraceae的两种同晶颗石藻:乳突具覆石藻Calyptrolithophora papillifera (Halldal) Heimdal和粗毛盔球藻Corisphaera strigilis Gaarder,并对它们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东海陆架区外海受黑潮(Kuroshio)影响的区域,其独特的栖息地环境,有利于颗石藻的快速生长与繁殖,因而出现了较多的颗石藻物种。  相似文献   
34.
基于2009~2010年及2012~2015年夏季(8月)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研究了渤海甲壳类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化。结果显示:(1)调查共捕获甲壳类33种,隶属于2目21科29属,其中虾类16种,蟹类16种,虾蛄1种;(2)甲壳类生态优势种类组成随年份变化,口虾蛄在每个年份均为绝对优势种;(3)2009~2013年,渤海甲壳类的物种数目、生物量和个体数密度均持续下降,2014~2015年逐步恢复;(4)聚类分析(CLUSTER)和多维标度分析(MDS)将6个调查年分为4个群组,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群组间的群落结构呈显著性差异(P0.05),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表明口虾蛄、葛氏长臂虾和海蜇虾对群组区分的贡献率最高;(5)群落更替指数和迁移指数显示,渤海甲壳类群落的稳定性以2010年最好、2013年最差。总体来看,2011年蓬莱19-3平台溢油后的第3~4年,即2014~2015年渤海的甲壳类群落已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35.
利用2008-2013年水质调查资料,分析了青岛市黄岛区南部海域营养盐分布与变化特征,并采用营养指数(E)法和有机污染综合指数(A)法对该海域海水的营养状况和有机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1) 2012-2013年调查期间,无机氮含量范围为20.82-197.62 µg/L,活性磷酸盐为4.52-52.91 µg/L,COD为0.39-1.25 mg/L。除个别站点活性磷酸盐含量超标外,其余站点活性磷酸盐含量以及全部站点无机氮和COD含量均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2) 调查海域无机氮以春季最高(86.42 µg/L),秋季次之,夏季最低(38.59 µg/L);活性磷酸盐以秋季最高(18.68 µg/L),春季次之,夏季最低(9.10 µg/L);COD以夏季最高(0.962 mg/L),秋季次之,春季最低(0.682 mg/L)。(3) 调查海域无机氮和COD含量2008-2011年呈逐年降低的变化趋势,2012年又有所增高;活性磷酸盐含量2008-2010年呈逐年降低的变化趋势,2010–-2012年呈逐年增高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调查海域海水的营养水平较低,未达到富营养化水平,发生赤潮的可能性较小。调查海域水质状况良好,未受到有机污染。  相似文献   
36.
通过构建16S rDNA克隆文库对象山港南沙岛不同养殖模式(贝类养殖、藻类养殖及网箱养殖)表层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共获取136个OUT。其中,贝类养殖区、藻类养殖区和网箱养殖区OTU分别为58、48和57个。各站位OTU分布差异明显,表现出高度的多样性。基于16S rDNA序列的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分析表明,网箱养殖区丰富度指数ACE为739,香浓指数H?为3.8,均为最高值,丰富度指数Chao为245,略低于于贝类养殖区。贝类养殖区丰富度指数Chao为303,在各养殖区中最高。藻类养殖区丰富度指数ACE为174、Chao为89,香浓指数H?为3.6,均为最低值。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南沙岛各养殖区的优势种群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但是藻类养殖区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其他养殖区域相比,16S rDNA克隆文库差异显著,其中根瘤菌属(Rhizobium)及其他光合细菌在藻类养殖区分布较多。网箱养殖区沉积物表层微生物群落中出现了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菌群,如志贺氏菌属(Shigella)、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和ε-变形菌纲的微生物种群,揭示网箱养殖对底质沉积物环境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7.
2012年夏季在爱莲湾,对采用碳酸氢铵防除养殖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aformis)上的污损生物多棘麦秆虫(Caprella acanthogaster)的效果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碳酸氢铵浓度及处理时间对多棘麦秆虫脱落率和死亡率的影响。实验的3个处理时间分别为5、10、15 min,碳酸氢铵浓度分别为0.5、0.6、0.7、0.8、0.9、1.0、2.0、3.0、4.0、5.0 g/L。结果表明,碳酸氢铵浓度、处理时间对多棘麦杆虫脱落率或死亡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浓度的升高、处理时间的延长,多棘麦杆虫脱落率及死亡率都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多棘麦杆虫脱落率(D)或死亡率(M)与浓度(C)之间的关系均符合S型曲线模型lnD=a+(b/C)或lnM=c+(d/C)。在5、10、15 min时,碳酸氢铵对麦杆虫的致死浓度分别为7.36、6.17、3.68 g/L,对应的非离子氨浓度分别为37.72、21.32、14.25 mg/L。  相似文献   
38.
为了解当前东海生态系统中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的现状及其变化与物理环境因素的关系,根据2006年11月—2008年6月5个航次的鱼卵、仔稚鱼和物理环境调查资料,对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与产卵场物理环境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季节、不同年份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的变化及其与物理环境的关系。结果显示,5个航次采集到74 813粒鱼卵、16 826尾仔稚鱼,共有135个种类。其中,鉴定到种的有109种,隶属于15目67科99属,还有17个种类仅能鉴定到属、6个种类仅能鉴定到科和3个种类仅能鉴定到目。2006年—2007年秋季、冬季和春季鱼卵、仔稚鱼的种类和数量随着季节变化逐渐增多;2008年春季的种类和数量较2007年春季明显偏少;2008年初夏种类的数量与2008年春季基本相近,但鱼卵的数量明显增多,仔稚鱼的数量基本相近。42种优势种类、重要种类和主要种类构成当前东海生态系统中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的主要成分。东海表层水温和盐度分布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秋、冬季表层水温锋面强度最强,春季次之,初夏最弱;锋面的位置秋季离岸最近,冬季次之,春季和初夏离岸最远,冬季偏南,初夏季节北移。表层盐度锋面主要分布在近岸区域,与岸线大致平行,其强度冬季最强,春、秋季次之,初夏季节最弱。秋、冬季节陆架深水海域的水温较沿岸海域高,鱼类生殖群体在陆架深水高温区产卵;春季和初夏季节沿岸海域明显升温,鱼类生殖群体由深水区向近岸海域进行生殖洄游,产卵场分布由陆架中部向近岸海域扩展,并在近岸海域形成了中心产卵场。鱼卵和仔稚鱼的分布与温、盐锋面和种类的温、盐属性的关系密切,主要分布在温度锋面暖水一侧,并有各自最适宜的温度和盐度范围。水温、盐度与种类的繁殖生物学特性是导致鱼卵和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适宜的温度和盐度范围、锋区的辐聚和卷夹作用以及种类的生物学属性是影响鱼卵和仔稚鱼数量分布以及密集分布区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9.
利用2010年1月23日~2月13日在南极半岛邻近海域南设得兰群岛(CCAMLR 48.1亚区内)和南奥克尼群岛(CCAMLR 48.2亚区内)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 Dana渔场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对长臂樱磷虾Thysanoessa macrura G.O.Sars数量密度、体长分布及发育期组成等进行了研究;样品由330 μm浮游生物垂直拖网和500μm表层水平拖网采集。调查海域表层水温范围为0.37~2.49 ℃,平均1.58℃;盐度范围为32.91~34.32,平均33.88。长臂樱磷虾广泛分布于调查水域;以垂直网样计,48.1亚区的平均密度为261.6 ind/1 000m3,48.2亚区为391.5 ind/1 000 m3,各站位的分布密度与表层水温呈显著正相关(P=0.04)。长臂樱磷虾由CII期原蚤状幼体至成体间的所有发育期个体组成,以蚤状幼体数量居多;蚤状幼体、未成体及成体的体长范围与平均体长分别为2.74~6.80 mm、5.15 mm,6.81~16.20 mm、8.15 mm,15.40~20.70 mm、17.98 mm。蚤状幼体各期生长率范围为0.013~0.064 mm/d,两亚区间无显著差异(P=0.37),各期均值为0.040 mm/d;48.1亚区长臂樱磷虾生殖季节的估测结果为9月末~10月,48.2亚区内为10月初~11月中旬。长臂樱磷虾在水平网中的出现频率和个体出现数量均高于垂直网,说明在磷虾水平分布和生长发育研究中,水平拖网可作为垂直拖网的有效补充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0.
根据2007年5月、2008年5月和6月东海近海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水域带鱼群体的相对资源密度、空间分布及产卵群体的生长特征和繁殖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5月、2008年5月和6月带鱼群体的相对资源密度分别为13.07±5.17、14.34±6.64、16.10±6.28 kg/h,出现频率均在85%以上,对总渔获量的贡献率分别为63.55%、60.20%、53.77%。东海近海带鱼产卵群体平均肛长为182.62 mm,优势肛长为150~200 mm;平均体重为102.77g,优势体重为50~110 g。雌、雄产卵个体间肛长-体重关系无显著差异(P>0.05),呈等速生长,肛长-体重关系为W= 4.520×10-5L2.795 (R2=0.929,n=349)。经χ2检验,带鱼产卵群体♀:♂均大于1,肛长210 mm以下,雌性个体占优势,其所占比例随肛长增加而不断变大,雌雄个体的50%性成熟体长分别为164.65、171.65 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