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综合类   15篇
水产渔业   3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中西太平洋海域是全球鲣(Katsuwonus pelamis)作业的主要渔场,该海域鲣渔场的时空分布规律,尤其是高产海域,是渔情预报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根据太平洋共同体秘书处提供的1995-2014年中西太平洋鲣围网捕捞生产统计数据,对各年各月的鲣产量和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进行统计分析,通过产量重心分析和聚类分析,找出渔场重心变化规律,同时选取高产的22个渔区(分辨率5°×5°),研究时间和空间因素对CPUE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西太平洋鲣历年产量逐步上升,CPUE波动较大,而各月产量和CPUE差异较大,高产月份主要集中在上半年;历年产量重心分布不均,经度方向上分布差异较大,聚类分析可分为4类;各月产量重心变化呈现顺时针变化规律,从南到北,自西向东,再从北向南移动,聚类分析可分为3类;渔获量主要分布于5°S~5°N、120°~175°E,因此对该海域CPUE进行统计,以年份、月份和渔区为影响因素,分析发现,极端气候年份与其它年份的CPUE有明显不同,月份间的变化与产量月间重心变化类似,上、下半年有着明显不同;不同空间下,经度间差异大于纬度间差异,135°~145°E为经度CPUE差异的分界线,而南北纬间的差异不明显。上述鲣的时空分布变化主要与ENSO现象引起的西太平洋暖池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同时太平洋岛国的相关入渔政策也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2.
大青鲨(Prionace glauca)广泛分布于南、北温带和热带的三大洋区,是延绳钓渔业和刺网渔业的主要兼捕对象,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捕捞强度的加大,大青鲨的资源出现衰退的现象。但由于基础数据的不确定性,大青鲨资源评估的结果并未能得到很好的应用。本文以文献计量统计分析为基础,对大青鲨渔业生物学的研究历程进行阐述,了解了不同时期大青鲨渔业生物学的研究重点。综合诸多文献资料,对大青鲨的年龄与生长、基础繁殖生物学、种群结构的鉴定、资源丰度指数和资源评估等方面的研究方法进行综述和分析。最后根据上述的综合和分析结果,提出了今后相关研究的注意事项以及相关的方法,以进一步提高大青鲨的资源评估的可信度,提高对大青鲨资源现状的了解,以期为大青鲨的资源养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3.
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中心渔场的月间变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3年~2011年中国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大型拖网渔捞数据和海表温度(SST)数据,利用ArcGIS 10.0绘制渔场产量重心时空分布图,用最短距离法对中心渔场进行聚类,对智利竹筴鱼渔场月间重心变动规律及其与SST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月份的变化,中心渔场从3月开始由南逐渐向西北方向移动,到10月之后逐渐向东南方向移动。3月~6月渔场主要分布在80°W~90°W、40°S~45°S,最适宜SST为12~14℃;7月~8月渔场主要分布在80°W~90°W、35°S~40°S,SST为13~14℃;9月~10月渔场分布为85°W~95°W、30°S~35°S,SST这15~16℃;11月~12月渔场分布在90°W~95°W、30°S~40°S,SST为16~17℃;而1月~2月渔场分布在85°W~95°W、35°S~45°S,最适宜SST为16~17℃。  相似文献   
34.
以目前国际主要数据库为数据源,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研究了南大洋南极鱼类耳石研究的现状与进展。结果显示,1980年以前,南极鱼类耳石研究相对较少,而此后该领域的研究迅速发展。南极鱼类耳石研究成果主要发表于南极研究领域主流期刊。目前共有10目30科128种南极鱼类的耳石已被研究,研究最多的三个科为南极膝科(Nototheniidae,32种)、灯笼鱼科(Myctophidae,19种)和鳄冰鱼科(Channichthyidae,12种),但尚有部分南极鱼种耳石未被研究。南极鱼类耳石研究的范围基本上与其它鱼类类似,主要为年轮、微结构、外型及微化学等,有关耳石晶体结构及矿化等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南极鱼类耳石研究仍局限在南极研究相对较为发达的几个国家,且国际合作相对较为缺乏。国际、单位及研究人员之间的成熟合作状况均相差11年左右,其中研究人员之间的成熟合作状况形成于1988年。  相似文献   
35.
传统捕虾桁拖网渔具网目小、渔获对象繁杂、选择性能差。使用网片式分隔装置、实现渔具的选择性捕捞是缓解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2005年秋汛期间,在吕四渔场桁拖网渔业中开展了网目尺寸分别为60、75和90 mm分隔网片的海上生产试验,本文通过蟹类渔获为研究对象,分析分隔网片对其的分隔效果。试验结果显示,使用以个体接触分隔网片概率和网片对个体的留存率为基础的分隔效率模型,对蟹类甲宽分布数据的拟合发现,随着网目尺寸的增大,分隔网片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细点圆趾蟹(Ovalipes punctatus)的50%留存甲宽和留存率范围均有所增大;而上述2种蟹类个体接触不同网目尺寸分隔网片的概率则没有明显的一致性变化趋势。试验结果表明,蟹类在到达桁拖网网身部时具有一定的游泳能力且具有一定的游泳高度,也反映出使用向下倾斜的分隔网片在结构和装配上是比较合理的。  相似文献   
36.

为验证Ferritin基因是否对三疣梭子蟹的盐度胁迫具有适应性, 利用PCR扩增获得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第六对鳃的Ferritin基因, 将该目的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pET28a(+), 转化大肠杆菌DE3(BL21), 并进行IPTG诱导表达。结果表明: 经诱导的转pET28-Ferritin重组质粒菌株有特异的表达蛋白条带出现, 与预期的理论值(19.448 kD)相符合; 高盐胁迫下, 转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比转pET28空载质粒存活率显著提高(P< 0.001), 并且随盐度升高, 两者差异越显著。这表明Ferritin基因能够提高大肠杆菌的盐度耐受力, 由此推测Ferritin基因参与了三疣梭子蟹盐度适应的生理过程。本研究旨在为生产过程中三疣梭子蟹养殖水体的盐度调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7.
光照条件下南极磷虾的行为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10—2011年随中国大型拖网加工船“安兴海”轮在南极南奥克尼群岛附近进行南极磷虾拖网作业,将作业过程中采集到的鲜活南极磷虾立刻转移至实验水箱,进行暂养并观察其行为。实验样本为45尾,体长为37~50 mm,整个实验持续时间为13 d,水面光照为220 lx,水温恒定在0 ℃。通过观察发现:(1) 南极磷虾进入实验水箱后体色迅速变为透明;(2) 在静水环境中,南极磷虾多数时间位置相对固定,集中于角落,沿箱壁进行角落间游动,较少穿过水箱中央,穿过水箱中央时有加速游动的现象;动水环境中能够顶流游动并形成集群,0.5 m/s时顶流游动,流速超过1 m/s时,集群消失;水流对南极磷虾的集群有极显著影响;(3) 南极磷虾进入水箱后第6天开始蜕壳,第6~9天均发现虾壳,实验对象平均体长增长5~8 mm。  相似文献   
38.
基于2010-2011年随大型拖网船“开顺轮”赴南极海域进行南极磷虾的探捕和商业性捕捞,对采集到的南极磷虾在人工条件的实验箱中进行活体暂养,并观察和记录存活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南极磷虾活体在人工条件下能存活,可以承受水温缓慢升高并不会马上死亡,水体水温5℃以下能保持正常生理功能,高于5℃后出现各种不适应现象,高于7℃后出现死亡.  相似文献   
39.
2010年10月~2011年3月金枪鱼延绳钓船在北大西洋西部水域(48° ~ 52°N/15° ~ 34°W , 3° ~ 15°N/34° ~ 40°W)兼捕524尾大青鲨(雄性328尾,雌性196尾),本文根据从中随机采集的51尾雄性(104~254 cm FL))和52尾雌性(135~211 cm FL)大青鲨椎骨样本进行年龄鉴定和生长研究。结果表明:叉长和脊椎骨半径的关系式为FL=192.8VR0.837 (n=117,R2=0.90);通过10%硝酸钴染色法观察脊椎骨轮纹,雄性的年龄范围为2~9龄,雌性为3~7龄;平均百分比误差指数(IAPE)为6.33%,精确度较高;采用实测的年龄-叉长数据估算雄性大青鲨年龄,逆算的年龄-叉长数据描述雌性大青鲨生长;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为: L∞=330.4cm FL, k=0.15yr-1, t0=-0.64yr (雄性); L∞=295.7cm FL, k=0.14yr-1,t0=-0.62yr (雌性);雌雄寿命分别为21yr 和20yr。  相似文献   
40.
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是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中上层鱼类,研究其资源变动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该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根据1982-2014年日本鲭在129°~160°E、28°~45°N海域的生产统计数据,结合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和太平洋十年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数据,首先对补充量(recruitment,R)与SST、PDO进行交相关分析,之后用Ricker模型拟合SST、PDO对日本鲭亲体-补充量的影响,并用Akaike信息法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对不同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SST、PDO对补充量均有滞后影响,滞后期分别是5年和1年;亲体-补充量模型分析表明,Ricker模型的AIC值为81.979,加入环境因子后AIC值明显降低。同时加入SST和PDO的模型AIC值是71.743,优于单个环境因子模型。结果表明,加入SST、PDO两种环境因子的Ricker模型能更好的描述亲体-补充量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