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4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9篇
农作物   10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26篇
园艺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赵祥  张义兵 《水产学报》2021,45(9):1592-1604
干扰素调节因子(IRF)家族成员是一类重要的转录因子,在机体细胞感染病毒时单独或共同调控干扰素基因(IFN)的表达。IRF家族蛋白结构非常保守。其中N端DBD结构域赋予了IRF蛋白结合IFN启动子的功能,而C端IAD主要介导蛋白互作,因而不同IRF成员可能在不同的信号通路中发挥功能。哺乳动物IRF家族有9个成员,IRF1~9。鱼类IRF家族有11个成员,除了IRF1~9外,还包括硬骨鱼类特有的IRF11,以及在鸟类基因组中也存在的IRF10。哺乳类研究表明,IRF1/3/5/7/9在病毒感染的细胞中正调控IFN基因的表达,而IRF2则负调控IFN的表达。近十多年来,鱼类IRF家族的功能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研究结论基本来自于体外的实验数据。本文综述了鱼类IRF家族成员的表达、亚细胞定位以及调控IFN抗病毒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32.
李娟  单长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568-4571
[目的]探讨干扰素(IFN)体外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作用。[方法]不同浓度的干扰素(IFN)处理肝癌细胞系CBRH-7919细胞不同时间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学改变,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作用不同时间干扰素对其细胞凋亡的影响,利用细胞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不同作用时间下BAX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干扰素作用肝癌细胞后,可看到较为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细胞体积缩小,变形,细胞膜完整;细胞核固缩,染色质凝集,核碎裂,染色质片段化,凋亡小体形成等。琼脂糖凝胶电泳测得随着干扰素浓度的增高,出现典型的DNA LADDER。随着时间的增加BAX蛋白表达量出现增加,尤以48 h较明显。[结论]IFN可以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可能是由于IFN上调了BAX蛋白的表达,从而增强了自身对肝癌细胞的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33.
细胞因子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和分析了动物细胞因子的基因克隆及其在畜牧兽医上的应用和对疾病的治疗,特别是有关IFN、IL、TNF、GM-CSF等几种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及广泛应用,在免疫佐剂、免疫治疗剂、构建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导入疗法、基因工程药物等的应用上显示了广泛的前景。  相似文献   
34.
惠阳胡须鸡IFN-α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红色原鸡IFN-A基因设计了引物对,采用PCR法克隆并测序了我国地方标准品种惠阳胡须鸡的IFN-α基因,定名为HyIFNA4.HyIFNA4与红色原鸡类IFN-α比较,FORF长度均为582个核苷酸,编码162个氨基酸,相互间同源性在97.4%-99%。UPGAM法构建鸡IFN基因系统树进一步揭示了HyIFNA4可能是一种新亚型干扰素。  相似文献   
35.
以表达中国流行株HIV-1gp120基因的核酸疫苗质粒pGP及共表达中国流行株HIV-1gp120基因与IFN基因的核酸疫苗质粒pG-PIFN转染BHK-21细胞,以间接免疫荧光鉴定其表达产物。将上述两种质粒经胫前肌注射BALB/c鼠,检测gp120抗体的产生情况及ConA和Lps诱导的T细胞增殖能力。结果显示,荧光显微镜下pGPIFN转染细胞可见绿色荧光而pGP转染细胞未见绿色荧光。pGPIFN与pGP均可刺激小鼠产生抗gp120抗体,协同注射gp120和IFN基因的小鼠产生的抗体滴度明显高于单独注射gp120的小鼠。pGPIFN免疫鼠对ConA和Lps诱导的T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单独注射gp120的小鼠。实验结果表明,协同应用IFN基因可明显加强HIV-1gp120基收稿日期:2002-07-1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977066);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39825119)作者简介:郭 焱(1963-),女,吉林省长春市人,长春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部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分子病毒学研究工作。因的免疫反应,为中国流行株HIV-1核酸疫苗的可行性提供了重要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6.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type‐I interferon (IFN) on the express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 of the bovine endometrial stromal cells (BES) and epithelial cells (BEE). The cells were separated and purified from the caruncles and cultured in DMEM/F‐12 containing 10% fetal bovine serum. Spheroids were generated by using ascorbate. Zymograms of the supernatant showed that BEE predominantly expressed MMP‐9, whereas MMP‐2 was expressed in BES and homo‐spheroids. While MMPs expression was not detected in hetero‐spheroids.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revealed that type‐I IFN and P4 suppressed the gene expression of MMP‐2 and MMP‐9 in hetero‐spheroids, respectively. On the other hand, gelatin zymography analysis of the supernatant showed that type‐I IFN strongly promote the clearance of MMPs. While zymograms of the MMPs stocked in the hetero‐spheroid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by type‐I IFN. Phenylmethanesulfonyl fluoride and leupeptin (both are serine proteinase inhibitors) significantly repressed the clearance of MMP‐2 and MMP‐9 induced by type‐I IFN. Moreover, collagen fibers in hetero‐spheroid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fter the treatment with type‐I IFN. In conclusion, it was suggested that type‐I IFN participate in the tissue remodeling by regulation the clearance of MMPs.  相似文献   
37.
38.
生物质炭巨大的活性表面, 可吸附土壤中的硝酸根等阴离子养分。采用竹炭作为试验材料, 以自然土壤和人为耕作土壤为试验土壤, 用硝酸钾溶液浇施模拟施肥, 通过离子色谱测定浇施后所得滤液中硝酸根离子的含量, 分析竹炭对土壤中硝酸根离子的吸附效果。试验设计如下:自然土壤加入的竹炭百分比为0, 1%, 2%, 3%, 4%(竹炭直径 < 1 mm), 耕作土壤加入的竹炭百分比为0, 1%, 3%, 5%(竹炭直径为1~2 mm), 2种竹炭颗粒(1~2 mm和 < 1 mm)比较试验时加入的竹炭量为3%。结果表明:土壤中加入竹炭对硝酸根离子的吸附有一定的作用, 前2次淋洗表现为吸附作用随着竹炭比例的增加而增强, 但只有加入的竹炭量超过3%后, 吸附效果没有显著提高(P>0.05)。在加入等量(3%)竹炭时, 前2次淋洗时颗粒直径为1~2 mm的竹炭吸附效果好于 < 1 mm的竹炭, 细粒与对照没有差异, 第3次淋洗时竹炭处理与对照差异显著(P < 0.05), 但不同颗粒之间差异消失。竹炭的施入比例和颗粒直径均能影响其对土壤中阴离子的吸附效果。建议生产上采用3%比例、颗粒直径为1~2 mm的竹炭, 以减少硝酸根离子的淋失。  相似文献   
39.
14-3-3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内的多基因家族蛋白,在植物信号传导、生长发育及抗逆胁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通过隐马尔柯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HMM),对野生花生(Arachis duranensis和Arachis ipaensis)基因组的蛋白质数据库进行搜索,获得Ad14-3-3基因家族成员14个,Ai14-3-3基因家族成员13个。进化树分析显示其主要分为ε类和非ε类,其中Ad14-3-3家族包含6个ε类和8个非ε类;Ai14-3-3家族包含了7个ε类和6个非ε类成员。进一步对该基因家族的理化性质、基因定位、基因结构及上游调控序列进行分析预测。结果显示, Ad14-3-3和Ai14-3-3基因家族的染色体定位相似,在1和6号染色体没有定位,在4和7号染色体上各有3个家族成员。花生中的14-3-3基因家族高度保守,ε类14-3-3蛋白主要包含6外显子,非ε类14-3-3蛋白主要包含3-4个外显子,ε类与非ε类14-3-3蛋白的保守基序存在显著区别。上游调控序列预测分析表明,花生14-3-3蛋白存在大量的激素及逆境胁迫应答元件,预示着该基因家族参与花生的生理及逆境胁迫反应。 (1.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山东青岛,266100;2.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相似文献   
40.
混合盐碱胁迫对芸芥生长发育和生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不同生长期芸芥对混合盐碱胁迫的耐受性及相应的生理机制,采用不同浓度的混合盐碱溶液分别进行种子萌发期、苗期及成株期胁迫试验。结果表明:(1)在种子萌发期,低浓度(20和30mmol·L-1)混合盐碱胁迫仅延迟了芸芥种子的萌发时间,对种子活力的影响较小;40 mmol·L-1盐碱胁迫下,发芽势和发芽率均显著低于对照值;≥50 mmol·L-1盐碱处理下,种子完全丧失活力。(2)苗期叶片相对含水量与盐碱浓度和胁迫时间均呈负相关,盐碱浓度≥40 mmol·L-1,相对含水量显著下降,而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随盐碱浓度增加及胁迫时间延长,叶片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却逐渐降低,说明芸芥幼苗对盐碱胁迫的适应在一定程度上主要取决于可溶性糖和脯氨酸等有机物质的积累;(3)成株期低浓度胁迫对株高和开花期影响不显著,≥40 mmol·L-1盐碱胁迫时,株高降低,开花期延迟,单株角果数少,部分种子很瘪或只能看到败育残基。60 mmol·L-1胁迫下植株能存活,但不能开花结实,70 mmol·L-1胁迫则严重抑制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甚至死亡。混合盐碱胁迫对芸芥根长、鲜重、干重和含水量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根重影响显著,低浓度胁迫促进根的伸长,盐碱浓度≥40 mmol·L-1时,根长逐渐变短,显著低于对照。总之,萌发期和成株期芸芥对NaCl +Na2SO4 + NaHCO3+Na2CO3混合盐碱胁迫的耐受性不同,苗期可溶性糖和脯氨酸作为主要的调节物质在芸芥适应较高浓度盐碱逆境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