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2篇
农学   13篇
基础科学   7篇
  4篇
综合类   97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75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212.
“西藏作物制种与种业科技创新基地”于2022年1月建设完成,目前处于试运行过程中。该文通过阐述基地建设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明确了种业科技创新基地在种业发展中的作用,为下一步更好地运行该基地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13.
通过统计与分析西藏气候变化趋势及特点,分析2022年度西藏平均气温、降水、日照,季节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得出2022年平均气温偏高、降水量偏少、日照时数偏多,并通过对主要农作物的生育期气象条件分析得出,农田土壤蒸腾加剧,墒情下降迅速,苗期长势总体偏弱,从而影响粮食总产量。总体来看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利弊均有,且利大于弊。为保障农业气象服务质量,确保粮食安全,抓好今后粮食归仓气象保障服务,提出了农业生产气象服务建议,为西藏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14.
为回答那曲地区能否建植人工草地及哪些牧草适宜在那曲地区建植人工草地的问题,本试验选择抗寒抗旱的牧草开展引种筛选试验。通过收获的牧草产量与那曲天然草地及中国四大草原区其他人工草地产量的对比评估,可知试验收获的牧草产量成倍高于那曲天然草地的产量,且试验区人工草地的平均产量不低于中国其他草原区人工草地的产量,结果表明,在充足的水肥管理条件下那曲地区可建植高产人工草地。同时,适种牧草的筛选基于播种当年不同牧草的出苗与生长情况以及次年多年生牧草的出苗情况(即越冬能力)展开,结果显示燕麦(Avena sativa)、绿麦草(Triticum secale)、芜菁(Brassica rapa)和饲用油菜(Brassica napus)适宜在那曲地区建植一年生人工草地;成功越冬的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和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可作为多年生人工草地的筛选品种,但其后续是否稳产仍待研究。  相似文献   
215.
全球气温变暖和高温事件的频繁出现,水稻遭受高温热害而造成严重损失的概率随之增加。笔者基于星-地结合的方法研究水稻高温热害监测模型,模型利用遥感的手段提取水稻种植区、反演水稻抽穗开花期、估算最高气温和平均气温,同时结合自动气象站的数据与遥感估算气温重构更精确、更完整、更客观的最高、平均气温的数据,最终根据水稻高温热害指标判断水稻高温热害并完成模型的构建。此模型能实现水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的定性、定量、程度的监测。对2017年安徽省高温热害的监测和检验结果显示,模型达到了较好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216.
西藏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 000 m以上,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大量药用及观赏的野生花卉,西藏龙胆科植物就是其中的一种,其兼具药用和观赏价值。学界对于西藏部分资源的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但是对于西藏龙胆科植物的研究还较少,在此基础上对该科属植物的已有的种植方法及部分功效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217.
以那曲不同区域为例,以区域特性为抓手,利用具有一定热量、水、土壤等条件的裸荒地、鼠荒地、畜圈暖棚和房前屋后闲置地等,以集中资源、集中科技为原则,建立适度规模化的饲草基地及家庭人工草地,积极推进“放牧与补饲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逐步解决那曲草地畜牧业的短板问题。  相似文献   
218.
为了探明不同施肥组合对高寒旱作区域苦荞产量的影响,实现最佳苦荞产量目标下的最优施肥方式和施肥组合,一方面提高苦荞的产量,另一方面降低肥料的施用量,进而减少农田的面源污染.结合拉萨河谷区域的苦荞种植和肥力特征,采用“3414”肥料效应试验,建立肥料效应方程,探索苦荞的最佳施肥模式和最优肥料配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方式下对苦荞产量表现的差异极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施肥方式为N2P2K3(氮、磷、钾含量分别为34.5,36.0,30.0 kg/hm2)下苦荞的产量最高;肥料互作效应分析显示氮、磷互作效应最高,土壤养分限制产量分析显示其提高顺序从大到小为 N,P,K;采用一元二次肥料效应模型进行分析,推荐苦荞最佳施肥量尿素施用量 44.50 kg/hm2、过磷酸钙用量256.17 kg/hm2、硫酸钾 40.82 kg/hm2.  相似文献   
219.
【目的】 评估当前西藏主要牦牛群体遗传多样性,梳理不同地区群体间遗传结构,明确西藏5个牦牛群体(阿里牦牛、斯布牦牛、娘亚牦牛、类乌齐牦牛和帕里牦牛)的保种情况和种群间系统发育关系。【方法】 利用13个微卫星标记(SSR)对5个牦牛群体共计195个个体进行基因分型,并对各群体的等位基因数量、基因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及群体间遗传距离等遗传参数进行评估。【结果】 阿里牦牛群体等位基因数最多(6.43),类乌齐牦牛等位基因数最少(5.00);观测杂合度范围为0.5311(娘亚牦牛)~0.5995(类乌齐牦牛)。各群体内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的位点数为5(类乌齐牦牛)~9(阿里牦牛)个;群体内近交系数最高为0.172(阿里牦牛),且4个群体(阿里牦牛、娘亚牦牛、斯布牦牛和帕里牦牛)存在显著近交风险(P<0.05)。从遗传结构来看,所有群体间均为显著遗传分歧(P<0.05),STRUCTURE分析结果显示,5个牦牛群体划分为3个簇,其中阿里牦牛较其他牦牛群体具有更为丰富的遗传背景。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不同群体间系统发育关系相对独立,且与种群栖息地分布不一致。主坐标分析(PCoA)结果显示,不同群体间部分个体存在较近亲缘关系,表明不同群体间存在遗传物质交流。【结论】 5个西藏牦牛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且种群系统发育关系相对独立,但多数群体存在群体事件风险。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明确西藏牦牛地方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同时可为今后的保种策略提升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20.
本研究开展了短芒型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种质的筛选和综合评价,以筛选优质种质。基于55个形态学指标和SCoT分子标记对川西北地区24份短芒型老芒麦种质以及两份老芒麦对照材料进行形态变异及遗传亲缘关系分析。形态学指标在26份材料之间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Shannon-Wiener’s多样性指数(H)范围为0.66~2.01;变异系数(CV)范围为4.62%~45.93%,聚类分析将26份老芒麦资源分为5个大类。基于SCoT分子标记,共扩增出多态性条带96条,多态性比率为67.61%。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46,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7,平均Shannon’ s多样性指数为0.38,供试材料的DICE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67~0.87。通过遗传相似系数的聚类分析,可将26份材料分为四大类。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将供试材料划分为两个类群,Q2类群来源单一,Q1类群拥有混合来源。Esdm24,Esdm6,Esdm22这3份种质的芒等相关性状具有优异的性状,可以作为短芒型老芒麦的选育的后备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