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1篇
农学   29篇
基础科学   1篇
  8篇
综合类   95篇
农作物   55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201.
孕穗期低温胁迫对水稻结实率及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明确孕穗期低温对水稻结实率及对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本试验在盆栽条件下,以2 个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龙粳11’(冷敏型)和‘龙稻5’(耐冷型)为材料,于孕穗期在人工气候室进行低温(15℃,持续1、2、3、4、5、6 天)处理,探讨了低温对水稻叶片膜透性、抗氧化酶等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条件下,‘龙稻5’的结实率变化较小,‘龙粳11’的结实率显著降低。2 个品种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表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龙稻5’的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龙粳11’,但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低于‘龙粳11’。这说明孕穗期低温胁迫能够影响水稻叶片膜透性及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并可降低水稻结实率。  相似文献   
202.
【目的】荚是为大豆籽粒发育过程中提供同化物的暂存源器官。大豆荚脱落率高是制约大豆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进一步探讨化学控制技术提高大豆产量的内在机制,通过研究叶面喷施2种调节剂对大豆荚生理代谢及离区脱落纤维素酶基因(GmAC)表达的影响,为大豆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豆品种抗线6号(Glycine max)为材料,在R1期叶面喷施60 mg·L-1促进型调节剂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TA-6)和50 mg·L-1延缓型调节剂烯效唑(S3307),以喷施清水为空白对照,于喷药后35、42、49和56 d选取处理和对照中的大豆豆荚,测定荚中可溶性糖、蔗糖、淀粉、丙二醛(MDA)、过氧化物酶(POD)、脱落纤维素酶(AC)等生理指标。喷药后第5天用剪刀剥取同一处理大豆荚基部与茎相连离层区组织,采用RT-PCR方法测定脱落纤维素酶基因(GmAC)的表达量。【结果】除喷DTA-6后35 d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高于对照外,其余取样时期DTA-6和S3307处理均显著降低了荚中可溶性糖含量。在喷药后35-49 d,DTA-6和S3307处理荚皮中蔗糖含量低于对照,而在喷药后56 d高于对照。除喷S3307后42 d处理的淀粉含量低于对照外,其余时期DTA-6和S3307处理均增加了荚皮中淀粉含量。在喷药后35、49和56 d DTA-6和S3307处理降低了荚皮中MDA含量。在喷药后35、42和56 d DTA-6和S3307处理提高了荚皮中POD活性。S3307处理在喷药后35、49和56 d降低了荚皮中AC活性,DTA-6处理在喷药后42-49 d降低了荚皮中AC活性。DTA-6处理下调了大豆离区GmAC的表达量,而S3307处理大豆离区GmAC的表达量上调。DTA-6和S3307处理均有效地改善了大豆单株荚数、荚粒数、百粒重等产量性状,2012年和2013年产量分别比对照高6.23%、1.41%和4.83%、5.30%。【结论】DTA-6和S3307处理有利于大豆荚皮中同化物的转运和积累,提高保护酶活性,减少膜脂质过氧化产物,降低了荚脱落关键酶活性,2种处理均有利于大豆荚的建成,并最终提高了大豆产量,其中,以DTA-6处理大豆离区GmAC的表达量下调,DTA-6处理调控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3.
以化控种衣剂(HK)和常规种衣剂(ND)对大豆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分析了干旱胁迫下,大豆幼苗株高、植株干重、根干重、根体积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干旱胁迫后,化控种衣剂能促进幼苗植株干重、根干重和根体积的增加,抑制株高的增长和根冠比的增加,提高大豆叶片SOD、POD的活性.化控种衣剂处理能促进植株的生长速度,增加叶片的保护酶活性,提高大豆幼苗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20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马铃薯还原糖及淀粉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马铃薯还原糖及淀粉含量的影响。[方法]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荷兰212为材料,叶面喷施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比较叶片、匍匐茎及块茎内还原糖和淀粉含量的变化,研究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马铃薯碳代谢的调控效应。[结果]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TA-6)可以显著降低取样末期匍匐茎内淀粉和还原糖的含量,同时还能降低块茎内还原糖的含量,提高叶片内还原糖的积累;烯效唑(S3307)可以极显著提高块茎内淀粉积累并极显著促进取样末期匍匐茎内淀粉的转移,而且还可降低取样后期块茎内还原糖的含量、极显著提高叶片内淀粉的积累;SOD模拟物SODM与S3307的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205.
植物生长物质对大豆叶片形态解剖结构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6年度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实验农场大田栽培条件下,以大豆垦农4号为试材,选用植物生长物质为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TA)、氯化胆碱(CC)和SOD模拟物(SODM),于开花始期叶面喷施,对大豆叶片形态解剖结构和光合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的叶片栅栏组织厚度及栅海比增加,栅栏组织细胞排列的紧密程度为SODM>DTA >CC>CK;各处理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单个细胞的叶绿体数、单个叶绿体中的基粒片层数和淀粉粒数,降低了叶绿体中的嗜锇体数;SODM、DTA分别显著、极显著增加了叶绿体的基粒数;各处理普遍提高了生育后期叶片Chl a、Chl b和Chl(a+b)含量,增加了Chl b/a比值;在较干旱条件下,与对照相比,各处理能使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达到最大值时间提前,增加了籽粒干物质积累时期的总光合势,提高了净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206.
半矮秆大豆窄行密植超高产生长发育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寒地超高产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机理,采用3个基因型品种,2种栽培模式,共设3个处理研究半矮秆大豆窄行密植超高产生长发育动态.结果表明:在窄行、密植、高肥水条件下,B45处理由于采用半矮秆品种,尽管单株干物重、叶面积显著低于对照,但群体干物重显著增加,LAI早于G70对照8 d达到峰值,最高为8.081,在8月11只前LAI长时间保持在7.0以上,各生育时期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明显高于对照,均为光合产物积累及4 895.7 kg·hm-2的产量形成奠定了基础;Z45处理虽然选用亚有限秆强品种,随着密度增加倒伏严重;G70处理应用高秆品种稀植栽培,个体发育较好,但群体性状较差.  相似文献   
207.
半干旱地区品种、密度及叶面调控技术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裂-裂区设计,研究了半干旱地区3个大豆品种、3种种植密度、8种叶面调控方法对大豆产量的影响,旨在为半干旱地区大豆高产调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品种和密度极显著地影响大豆产量;密度和化学调控技术的互作对大豆产量也产生了影响,但未达到显著水平;促进型调节剂与营养型叶面肥配合施用可显著提高大豆产量;叶面调控效果在不同品种、不同密度下存在差异,叶面调控技术对垦农4号或非正常密度(低密度及高密度)下大豆产量的调控效果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08.
不同栽培条件下大豆主要叶部性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不同栽培条件下大豆主要叶部性状与产量的关系,以垦农4号大豆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不同的处理,分别测定了在5个不同生育时期的叶片干重、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3项主要叶部性状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单位土地面积上的3种主要叶部性状均与产量呈正相关。各处理不同生育时期群体的中部、中上部节位的叶干重与产量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R1期与R5期的叶面积指数与产量达显著正相关,R6期叶面积指数和全生育期的平均叶面积指数与产量达极显著正相关;在R5期,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的含量与产量达到了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9.
【目的】探讨不同微生物菌剂对水稻幼苗形态建成及生理特性的调控效应,丰富微生物菌剂在调节水稻生长方面的应用研究,同时为水稻的优质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常规稻海红12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于水稻1叶1心期分别浇灌100 mL浓度均为1%的5种微生物菌剂[短小芽孢杆菌(BP)、红酵母与酿酒酵母混合液(RS)、枯草芽孢杆菌(BS)、纳豆芽孢杆菌(BN)、解淀粉芽孢杆菌(BA)],以浇灌100 mL清水为对照(CK)。于水稻4叶期取样,对比分析不同微生物菌剂对1叶1心期水稻幼苗灌根后形态特征、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5种外源菌剂均能促进海红12幼苗生长,显著增加株高、地上部干重、根表面积和根体积(P<0.05,下同),增长率分别为4.9%~18.4%、23.3%~44.2%、44.5%~86.6%和75.0%~175.0%,其中以BN处理效果较佳;BS和BA处理对增加叶片SPAD值的效果较好,但各菌剂处理与CK无显著差异(P>0.05);BP、BS、BN和BA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水稻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长率分别为5.6%~17.8%、61.1%~126.7%、66.1%~117.9%,BP、BS和BN处理的过氧化氢酶酶(CAT)活性分别显著提高17.6%、29.7%、21.6%;BN处理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显著提高112.8%,其中BS和BN处理调控效较优;BP、BN和BA处理显著降低叶片MDA含量11.8%~16.6%,O2-·产生速率在BP和BN处理后显著降低53.2%和42.9%。【结论】微生物菌剂通过增加株高、地上干重、根表面积和根体积显著促进海红12幼苗形态建成,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提高可溶性蛋白积累来增强水稻幼苗的代谢水平与抗逆能力。5种菌剂中以纳豆芽孢杆菌的综合调控效果较优。  相似文献   
210.
盐碱地水稻死苗是规模化种植的重大技术难题,研究盐胁迫下S-诱抗素(S-ABA)浸种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生产实践意义。以较耐盐碱的常规水稻通海粳18-1和具超高产潜力的第3代杂交水稻叁优一号为供试材料,以0.03%S-ABA稀释1 000倍液对水稻种子进行浸种处理,以清水为对照,采用盆栽土培方式,在3叶1心期进行0、0.3%和0.6%NaCl胁迫处理。结果表明,NaCl胁迫下,S-ABA浸种处理能促进2个水稻品种种子萌发,增加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能力,促进水稻幼苗生长;能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活性,增加抗坏血酸(AsA)和谷胱甘肽(GSH)含量,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减轻膜脂过氧化损伤,提高耐盐碱能力。总体来说,本研究以S-诱抗素浸种在0.3%NaCl和0.6%NaCl浓度下水稻萌芽期和苗期均能有效缓解盐害,促进水稻幼苗生长,提高水稻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