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37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我国玉米小斑病菌的生理小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当前我国玉米生产中大面积种植的是以正常细胞质自交系配制的杂交种为主,和各地正在加速研究和发展雄性不育细胞质利用的实际情况,三年来我们用来自国内16个省、市、自治区的181个小斑病菌的标样,通过接种试验,从77个包括T、C、S型细胞质的雄性不育系和正常细胞质的自交系中,初步选出8个自交系建议作为我国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试用的鉴别寄主:T单412-2,TC103,CVa35,C二南二四,MS344,MS05,辽马43,二南二四,应用这套鉴别寄主,可以区分16个生理小种。目前用这套鉴别寄主测试来自国内不同地区的98个标样的结果,已出现12个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22.
本研究用玉米小斑菌(Helminthosporium maydis)为试材系统地研究了影响离体植物根冠细胞测定法的诸因素,对Hawes等(1982)的根冠细胞法进行了全面改进,提出了改良的根冠细胞测定法及其关键技术。这种方法简便,快速、精确,在作物品种抗性测定,生理小种,毒素及其它应用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植物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在培育抗病品种及测定大量品种的抗病性中,如何进一步提高测定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23.
农作物良种在推动农业生产中愈来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人们长期对农作物种子管理法观念的淡薄,常给粮食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近几年来玉米杂交种生产数量一直不足,一方面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另一方面宏观控制不够,群众自某些不法分子处购买伪劣种子,因此玉米病害特别是大、小斑病大面积流行。河北省1990年气候适于病害流行,加之种植感病品种,大部分玉米减产在三成以上。5月份玉米拔节期即布满病  相似文献   
24.
应用组织培养方法诱发小麦抗赤霉菌毒素突变体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从不同来源的小麦赤霉菌中选出了致病力强而毒素作用稳定的菌株的毒素作为筛选剂,以幼穗愈伤组织为材料,研究诱变剂EMS对诱发小麦抗赤霉菌毒素突变体的作用,并且比较了一步往往筛选与多步筛选体系的效果,研究结果指出,以小麦赤霉菌培养物滤液的粗提制剂作为筛选剂,可以有效地诱导出具有抗性的愈伤组织和分化再生苗,通过利用较大群体和接近细胞致死浓度的高选择压力的多步筛选体系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地诱发抗毒素的突变体。试验明确了在诱发小麦抗赤霉病突变体中不宜用EMS诱变剂作预处理。  相似文献   
25.
玉米大斑菌致病毒素及其应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大斑菌接种玉米幼苗和用大斑菌的培养滤液处理玉米根冠细胞的试验证明,大斑菌无论在体内或体外均能产生致病毒素。大斑菌不同菌株,1号和2号生理小种所产生的毒素作用强弱不同。在不含Ht_1基因的玉米1号小种(真16号菌株)的毒力明显强于2号小种(260号菌株)。大斑菌毒素制剂以病叶提取液的毒素作用最强。毒素的生物测定以根冠细胞测定法精确度高。用大斑菌接种玉米幼苗后形成的病斑大小和其毒素处理玉米离体根冠细胞的死亡率呈正相关,接种和处理含Ht_1基因的RB37Ht_1自交系的结果也相同。可见,应用大斑菌毒素可以代替大斑菌分生孢子接种玉米鉴别1号和2号生理小种和自交系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26.
玉米小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maydis)所产生的致病毒素(Hmtoxin)能抑制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的生长和降低产孢量。在PDA培养基上、当小斑菌存在时,也象Hm—毒素一样,使大斑菌的生长受到抑制,而且凡是有利于小斑菌产生毒素的培养条件都能使小斑菌对大斑菌的抑制作用更加强烈。在幼苗上,Hm—毒素象小斑菌一样使大斑病的病斑少而小。据此,本文进一步明确了在小斑病常发区大斑病一般不易流行,从而大大减轻了在小斑病常发区防治大斑病的压力。  相似文献   
27.
来源于小斑病菌同一菌株、同一菌落的不同单孢系和同一病斑的不同单斑系,无论在当代或后代,在菌落生长速度,拟菌核和菌落局变的出现产孢力及分生孢子和菌落的形态等各方面,都存在着一定差异、但是互相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单孢系和单斑系继代培养到10代以后,多数性状有显著变化,特别是产孢量明显减少,有的甚至失去产孢力,但两者后代所致病斑长度的变化不大。另外,能否产生菌核及每根孢子梗上产生孢子的数目,不是菌系的一个稳定性状。经50代继代培养结果,单斑系后代性状变化比单孢系稍小、而较稳定,因此在研究小斑病菌、包括研究小斑病菌的生理小种,采用单斑系来代替单孢系比较有利。应用人工培养基上的培养物以不超避10代为宜。  相似文献   
28.
玉米小斑病菌致病毒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小斑病菌产生的致病毒素(H_m-毒素)在玉米小斑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应用H_m-毒素比应用活菌在许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迄今为止,国内外在利用H_m-毒素对致病机理,品种抗病性鉴定以及应用组织培养技术快速培育抗病品种等方面的研究已有大量的报道。本文针对H_m-毒素(尤其是T小种产生的专化性致病毒素,简称HMT-毒素)的特性,致病机理以及应用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阐述。此外,还着重地评述了一些较常用的H_m-毒素的生物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29.
根冠细胞分析法在品种抗性测定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0.
玉米小斑病菌在 PDA 平面培养基上常出现菌落局变(saltation)。从局变区菌丝分离获得的局变菌株及其后代仍保持对玉米的致病力。多数局变菌株的致病力增强,并且到第5代时仍能保持第1代时的致病强度。局变菌株的致病力与产孢量没有相关性。培养基上菌落的生长速度与对玉米的致病力也没有相关性,但与产孢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