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8篇
  3篇
综合类   36篇
水产渔业   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21.
团头鲂 (Megalobramaamblycephala)肉质鲜美 ,生长快 ,为我国主要养殖对象之一。为防止养殖过程中的衰退 ,提高团头鲂的优良经济性状 ,实现良种化生产 ,上海水产大学自 1 985年起 ,从湖北省公安县淤泥湖引进团头鲂原种群体 ,在上海水产大学南汇种质资源试验站进行选育 ,经过连续 1 5年的混合选育 ,现已获得生长性能明显提高的第六代选育群体[1] 。为了保持和尽快纯化该选育群体 ,1 999年对团头鲂选育群体采用人工诱导雌核发育获得纯系取得了初步进展。本文报道团头鲂人工雌核发育群体的生化遗传特征和遗传标志 ,为团…  相似文献   
22.
团头鲂和草鱼肠道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以羧甲基纤维素(CMC)为唯一碳源的选择性培养基,通过直接筛选和富集分离纯化再筛选的初筛方法,透明圈法和摇瓶发酵的复筛方法,从团头鲂和草鱼肠道中,筛选到2株具有较高纤维素酶活性的纤维素酶产生菌MA35和MC。16S r DNA/ITS分子鉴定和形态学观察分析表明:来源于团头鲂的真菌MA35鉴定为雪白曲霉(Aspergillus niveus),来源于团头鲂的细菌MA1和来源于草鱼的细菌CI10为同一种细菌MC,鉴定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发酵趋势的研究表明:在发酵过程中,与MC相比,MA35具有更高的胞外和胞内纤维素酶活力。本研究不仅从草鱼肠道内筛选到了纤维素酶产生菌,而且从我国特有的水生生物团头鲂肠道内分离到了一株新的纤维素酶产生菌,为草食性鱼的合理性养殖和鱼类饲料的膳食性配比提供了科学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23.
为了构建团头鲂耐低氧新品种,实验从鄱阳湖引进和挑选野生优良亲本为奠基群体F0,2009年–2011年通过群体选育获得F1,2011年再通过群体选育实现了F1到F2的传代。2012年,以鄱阳湖选育F2亲本和团头鲂"浦江1号"F9亲本为基础,经夏、秋季2次低氧胁迫,筛选出536尾耐低氧能力强的F2亲本,构成团头鲂耐低氧F2。2013年,挑选个体大、体形好的F2亲本(雌鱼50尾、雄鱼48尾)建立了24个F3家系群体(2♀×2♂群体22个、3♀×2♂群体2个),共100个F3家系。对上述F3家系群体进行1龄阶段的低氧胁迫养殖,通过测定相应生长指标和耐低氧性状,共筛选出5个快速生长家系群体(A2、A3、A18、A19和A20)和6个生长较快的家系群体(A4、A6、A17、A25、A27、A28),微卫星分析其分别归属于20个和28个家系。结果显示,团头鲂的生长性能指标与耐低氧性状呈正相关。在1龄阶段长时间低氧胁迫养殖条件下,团头鲂耐低氧F3中耐低氧能力强的家系的体质量显著大于耐低氧能力弱的家系,选育出的团头鲂耐低氧F3家系在2龄阶段同样保持了快速生长特征。本研究旨在建立团头鲂耐低氧F3新品系,以供后续团头鲂耐低氧新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24.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e)、十足目(Decapoda)、方蟹科(Grapsidae)、绒螯蟹属(Eriocheir),自然分布于南至中国福建闽江(~26°N),北至朝鲜半岛(~45°N),西达离长江口约1400km的重庆,由于人为因素,广东珠江流域也有少量存在(图1)。图1为中华绒螯蟹在东亚种群分布状况。中华绒螯蟹原本是东亚的土著生物。但自20世纪初中华绒螯蟹已移居并繁衍于欧美大陆沿海,并在莱茵河河口地区和旧金山湾形成了数量可观的地方群体。图2为中华绒螯蟹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25.
上海淀山湖区域稻田养殖鲤科鱼类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在华东地区稻田养殖淡水鲤科鱼类的可行性.[方法]在上海青浦淀山湖区试验点开挖出“十”字鱼沟、侧沟和“丰”字沟3种不同类型的稻田,分别主养“浦江1号”团头鲂、“中科3号”异育银鲫和草鱼生长性新品系鱼种,各稻田同时搭配一定数量的瓯江彩鲤和鲢鳙鱼种,进行水稻争养殖鱼类的生长和产量烈定.[结果]稻田养殖鱼类良种具有较高的存活率,其中银鲫的产量较高,养殖草鲂鱼虽然产量低于银鲫,但可以获得体重较大的个体.[结论]上海市淀山湖区域稻田适于开展优良淡水鲤科鱼类的养殖.  相似文献   
26.
用RAPD方法研究草鱼、柏氏鲤和3个地理种群鲤的亲缘关系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2  
用24种随机引物对雅罗鱼亚科(Leuciscinae)的草鱼,鲤亚科(Cyprininae)的柏氏鲤和3个地理种群鲤(荷包红鲤、黑龙江野鲤和德国镜鲤)进行RAPD分析,构建了这5种鱼类的基因组指纹图谱。通过对获得的基因组指纹图谱的量化分析,利用UPGMA重建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鲤种内3个地理种群之间的相似性高于鲤和柏氏鲤种间的相似性,而草鱼与另4种鲤亚科鱼类亚科之间的差异明显高于柏氏鲤、黑龙  相似文献   
27.
大黄鱼(PseudosciaenacroceaRichardson),属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为暖温性集群洄游鱼类[1]。20世纪60年代,大黄鱼曾是我国四大渔业对象之一,但不合理的捕捞作业使大黄鱼资源受到严重的破坏。1985年,福建省大黄鱼人工繁育获得成功,随后大黄鱼人工网箱养殖在闽、浙、苏、鲁等地广泛开展[2,3]。成为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中规模最大的种类。但是,经过连续多代的人工繁殖和养殖,近亲交配和遗传变异导致的种质退化越来越明显,而有关大黄鱼种质资源的研究寥寥无几。迄今,仅极少量研究涉及大黄鱼的同工酶[4]、RAPD分析[5]及AFLP标记[6]。在…  相似文献   
28.
三角鲂与团头鲂正反杂交F1的遗传性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类分析、主在分分析和判别分析3种数理统计方法,对团头舫、三角鲂及其正反杂交F1的比例性状和框架参数进行分析,探讨了亲本形态性状在子代中的遗传传递情况。结果表明:(1)正反交F1形态都表现出较多的母性遗传特征,但三角鲂母本对杂交F1遗传特征的影响强于团头鲂母本。(2)躯干部特征、头尾轴特征及背棘等为区分团头鲂、三角鲂及其正反杂交F1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29.
罗非鱼染色体组操作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非鱼属鲈形目(Perciformes),丽鱼科(Cichlidae),约有700种,主要分布于非洲。按照Trewavas[1]分类法,可把罗非鱼分为3个属,即Tilapia属、Sarotherodon属和Oreochromis属。目前,有生产应用价值的主要是Oreochromis属的尼罗罗非鱼(O.niloticus)、奥利亚罗非鱼(O.aureus)以及莫桑比克罗非鱼(O.mossambicus)[2]。罗非鱼具有生长快、食性杂、繁殖快、产量高和味道鲜美而少刺等优良特征,近年来,全球罗非鱼养殖产量逐年递增,现已成为世界性主要养殖鱼类之一。这就迫使人们不断对养殖罗非鱼进行遗传改良,以防其种质退化。当前,国内外除了人工选…  相似文献   
30.
秦波  程洛单  陈杰  蒋霞云  邹曙明 《水产学报》2014,38(12):1956-1963
为探索草鱼出血病防治新技术,实验采用衣壳蛋白靶向灭活(capsid-targeted viral inactivation,CTVI)策略,利用Tgf2转座子元件,构建了带爪蟾EF1α或鲤热休克蛋白70两种不同启动子的CTVI转基因质粒p Tgf2-EF1α-VP3-SN或p Tgf2-Hsp70-VP3-SN。该2种质粒均包含GCRV衣壳蛋白VP3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核酸酶(Staphylococcus aureus nuclease,SN)融合表达阅读框。通过将2种CTVI转基因质粒与体外合成的Tgf2转座酶5'加帽mRNA共同显微注射入草鱼1~2细胞期受精卵,获得了带2种不同启动子的CTVI转基因草鱼群体。PCR和测序结果显示,2种转基因阳性草鱼基因组中均含有外源GCRV衣壳蛋白VP3与SN基因片段,阳性率分别为40.2%和37.0%,表明Tgf2转座子已成功介导CTVI融合表达基因整合到草鱼基因组中。本实验共获得了120尾P0CTVI转基因个体,为将来构建抗出血病草鱼新品系奠定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