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58篇
水产渔业   38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用15个能稳定扩增的随机引物对大鲵亲代与子二代各7个个体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大鲵人工繁育子二代与野生亲代群体间具有较高的遗传相似度,其平均值为0.9515,这说明子二代群体在基因型上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异。遗传相似性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大鲵亲代与子二代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497和0.0166,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237和0.078,经t检验差异均极显著(P<0.01),这说明大鲵子二代遗传多样性水平低于亲代,因此必须加强谱系建立与繁育管理。  相似文献   
22.
通过对近年来有关CLA在猪生产中研究与应用的综述,重点分析了CLA对猪生产性能、肉品质方面的影响,并讨论了CLA发挥上述功能作用的机制,为生产实际提供了有利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3.
<正>自2006年6月份以来,南方大部分地区许多猪场出现生长育成猪无名高热症。感染此病的猪场发病率在50%以上,死亡率高达50%~90%,有的甚至造成全群死亡,给养殖户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该病原发于江西,随春秋过度向北方蔓延,先后经历了安徽、河南、河北、山西等地,随着昼夜温差的加大,该病有传播速度加快的趋势。  相似文献   
24.
日本沼虾"红体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患"红体病"的养殖日本沼虾肝、肌肉、鳃中分离到6株细菌,致病性试验表明其中两株X01、X02为该病的病原菌.生理生化鉴定、药物敏感试验及细菌毒力试验表明,该两株细菌均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anas hydrophila);对日本沼虾的半数致死量LD50分别为1.16×104cfu/只、1.05×104cfu/只,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5.
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进行急性暴露试验,研究了有机磷类农药———乐斯本(LSB)对体质量为(20.0±1.7)g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肝胰脏抗氧化系统的影响。试验设定2、10、20、40、80μg/L 5个LSB质量浓度梯度,每个浓度设2个平行,另设空白对照组和助溶剂二甲基亚砜(DMSO)对照组,每组投放克氏原螯虾20只,试验在聚乙烯塑料箱(58 cm×35 cm×34 cm)中进行。结果表明:药物浓度升高对克氏原螯虾产生较大毒性,半致死浓度(LC50)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呈显著下降趋势,符合双曲线衰减模型(R=0.9999,P<0.0001),安全浓度为(2.79±0.31)μg/L;低LSB浓度染毒条件下,克氏原螯虾肝胰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时间变化较小,在20μg/L LSB感染96 h时CAT活性达到最大值,之后随药物浓度的升高而降低,CAT活性随时间和药物浓度的变化呈极显著性差异(P<0.001);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与CAT活性变化相似,在时间和LSB浓度的共同作用下,SOD活性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45<0.05);LSB浓度对肝胰脏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影响不大,在20~80μg/L浓度组,24 h和48 h的GSH含量有所下降,96 h的GSH含量则维持在较高水平,GSH含量变化在时间上出现了极显著性差异(P<0.001)。本研究表明,肝胰脏SOD和CAT活性及GSH含量变化可以反映克氏原螯虾受损伤的程度,并可用作克氏原螯虾安全性风险评价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6.
2007年江苏、浙江等地暴发养殖克氏原螯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病,2008年该病在江苏地区进一步蔓延,调查发现,在一些虾蟹混养池塘,中华绒螯蟹也有批量死亡的现象.本研究通过采集发病池塘中的克氏原螯虾、中华绒螯蟹与日本沼虾,将上述3种淡水甲壳动物进行超薄切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同时利用建立的WSSV特异性引物PCR方法进行检测.试验结果表明,在上述3种淡水甲壳动物中均发现类似WSSV颗粒,PCR检测进一步证实已感染WSSV.流行病学调查及人工回感试验表明该病毒对克氏原螯虾和中华绒螯蟹具有较强毒性,日本沼虾则无明显发病症状.  相似文献   
27.
薛晖 《当代农业》2009,(13):44-44
近年来,河蟹荠殖业迅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疾病种类也逐年增加,危害越来越大。根据已报道的病例,河蟹疾病归纳起采有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寄生藻类病、原生动物和蠕虫及甲壳动物所引起的寄生虫病等。另外,还有由于水质的污染和管理不当而发生的非寄生性病害。本刊特邀江苏省渔业科技入户工程省级专家组成员薛晖,专题介绍几种常见河蟹病害的控制要点,分期刊出。  相似文献   
28.
薛晖 《农家致富》2009,(17):44-44
2.肠炎病病原为肠型点状产气单胞杆菌,主要危害草、青鱼.鲤、鳙鱼也有发生。病鱼头、背部乌黑.腹部肿胀无弹性,有点状或块状红斑.肛门外突红肿.轻压腹部有米黄色浓状粘液从肛门流出,特别腥臭,失去食欲.缓慢独游水面。  相似文献   
29.
薛晖 《水产养殖》2009,30(5):43-43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1992年首次在台湾对虾养殖中被发现,一度给对虾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直到今天依然是对虾养殖中需要重点防范的主要病害之一。2007年5月江苏省首次发现该病毒在养殖克氏原螯虾中感染流行,并造成克氏原螯虾的批量死亡。2007年全省发病面积近6000×667m2,发病塘口死亡率在5%-20%;至2008年底,全省发病面积已达8万亩。  相似文献   
30.
薛晖 《农家致富》2009,(19):44-45
三、出血病1.致病因素黄鳝出血病最早报道于1990年,其致病菌主要是气单孢菌。患出血病的黄鳝表现为全身各部位随病情发展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充血.病鳝的鳃、肝、肾具出血点,腹腔及肠道内积淡黄透明或红色混浊的液体.这些症状均是因气单孢菌产生的毒素而引起的.此外还有一些问接的致病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饲养管理不完善、不细致.鱼池内池水污浊、底质老化.水体溶氧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